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040249408
条形码:97870402494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作物栽培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面向全国,但以南方主要农作物为主介绍相关内容。《作物栽培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作物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术、作物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等共性知识与技术。下篇重点介绍了水稻、小麦与大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棉花、苎麻、黄麻与红麻、油菜、花生、甘蔗、烟草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与应用概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理论、关键的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本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经典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凝练,科技发展前沿与创新理念的引入与介绍,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在编写风格上力图重点突出,文字精简,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作物栽培学》可作为农学类专业(包括农学、植保、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生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农学类以外相关々业学生用书以及从事农业科技、管理、教育和培训人员的农业科技用书和拓宽知识领域的参考用书。
编辑推荐 《作物栽培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篇 总论
1 绪论
1.1 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1.1.1 作物的概念
1.1.2 作物的分类
1.1.3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2 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1.2.1 作物生产的特点
1.2.2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1.3 作物生产概况
1.3.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1.3.2 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1.3.3 中国种植业分区
1.3 4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1.4 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学的历史沿革
1.4.1 作物的起源
1.4.2 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1.5 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5.1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5.2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科技前沿视点——作物栽培学在分子水平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复习思考题
2 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2.1 作物的生长发育
21.1 作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
212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213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2.2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2.2.1 作物的发育特性
2.2.2 作物温光反应类型及其形成
2.2.3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224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2.3 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2.3.1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3.2 地上部分生长与地下部分生长的关系
2.3.3 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2.4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4.1 光照
2.4.2 温度
2.4 3水分
2.4 4空气
2.4.5 养分
科技前沿视点——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复习思考题
3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3.1 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
3.1.1 作物产量
3.1.2 产量构成因素
3.1.3 作物的产量形成与生长分析
3.2 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3.2.1 源
3.2.2 库
3.2.3 流
3.2.4 “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3.3 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3.3.1 作物群体
3.3.2 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
3.3.3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
3.4 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
3.4.1 作物品质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3.4.2 作物品质的形成
3.4.3 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3.4.4 栽培措施对作物品质形成的调拉
科技前沿视点——不同生态型“代谢物”决定作物品质
复习思考题
4 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4.1 耕作制度
4.1.1 种植制度
4.1.2 养地制度
4.2 土壤耕作
4.2.1 基本耕作
4.2.2 表土耕作
4.2.3 保护性耕作法
4.3 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
43.1 播种期的确定
4.3.2 播种技术
4.3.3 育苗与移栽技术
4.3.4 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44田间管理技术
4.4.1 作物施肥技术
4.4.2 作物水分调节技术
4.4.3 中耕除草
4.4.4 覆盖栽培
4.4.5 其他管理
4.5 收获与贮藏
4.5.1 适时收获
4.5.2 收获方式
4.5.3 干燥与贮藏
科技前沿视点——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复习思考题
5 作物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
5.1 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5.1.1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的概念
5.1 2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吸收与运输
513植物生长调节荆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因素
5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和作用
5.1.5 植物生长调节荆的作用
5.2 设施栽培
52.1 温室栽培
52.2 无土栽培
科技前沿视点——保护地作物二氧化碳施肥技术
复习思考题
下篇 备论
6 水稻
6.1 概述
6.1.1 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6.1.2 水稻生产概况
6.1.3 我国水稻产区划分
6.1.4 稻的起源与分类
6.1.5 我国稻作科学的发展
6.2 水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反应特性
6.2 1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及其变化特点
6.2 2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
6.2 3水稻的器官建成
6.2.4 水稻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6.2.5 水稻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6.3 水稻产量的形成与调控
6.3.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6.3.2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过程与调控
6.3.3 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高产优质群体的构建
6.4 稻米品质的形成与调控
6.4 1稻米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6.4.2 稻米品质评价
6.4.3 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
6.5 水稻的基本栽培技术
6.5 1育秧
6.5.2 稻田耕整
6.5.3 移栽与密度
6.5.4 水稻营养与施肥
6.5.5 稻田水分管理
6.5.6 水稻大田生长发育诊断
6.5.7 水稻的收割与贮藏
6.6 水稻其他栽培技术
6.6.1 水稻抛秧栽培
6.6.2 水稻机插栽培
6.6 3水稻直播栽培
6.6.4 再生稻栽培
6.6.5 水稻旱种栽培
6.6.6 发展中的水稻栽培技术
科技前沿视点——全球气温升高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复习思考题
7 小麦(附大麦)
7.1 概述
7.1.1 发展小麦生产的意义
7.1.2 小麦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7.1.3 我国小麦产区划分
7.2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7.2.1 小麦的植物学分类与栽培种
7.2.2 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
7.2.3 小麦的器官建成
7.2.4 小麦的阶段发育特性及其应用
7.3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7.3.1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7.3.2 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7.3.3 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74小麦子粒品质及其调控技术
7.4.1 小麦子粒品质的概念与指标
7.4.2 专用小麦及其分类
7.5 小麦栽培技术
7.5.1 高产小麦的土壤条件
7.5.2 小麦的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
7.5.3 小麦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水技术
7.5 4各生育阶段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7.5 5小麦品质调控技术
7.5.6 小麦收获、加工与贮藏
7.6 大麦
76.1 大麦生长发育特点
7.6.2 大麦栽培技术
科技前沿视点——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
复习思考题
8 玉米
8.1概述
8.1.1 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8.1.2 玉米的起源与传播
8.1.3 玉米生产及其栽培研究
8.1 4我国玉米产区划分
8.1.5 玉米的类型
8.2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8.2.1 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
8.2.2 玉米器官形态与发育
8.2.3 玉米器官的相关生长
8.2.4 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8.2.5 玉米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
8.3 玉米栽培技术
83.1 良种选用
8.3.2 土壤耕作
8.3.3 玉米施肥技术
8.3.4 播种和种植密度
8.3.5 玉米的田间管理
8.3.6 收获与贮藏
8.4 特用玉米及其栽培技术
8.4.1 特用玉米的种类
8.4 2特用玉米栽培技术
科技前沿视点——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复习思考题
9 大豆
9.1 概述
9.1.1 发展大豆生产的意义
9.1.2 大豆的起源与生产概况
9.1.3 我国大豆的产区划分
9.1.4 大豆的分类
9.2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9.2.1 大豆的生长发育过程
9.2.2 大豆的植物学性状
9.2.3 大豆的产量及品质形成
9.2 4大豆的生态适应性
9.3大豆栽培技术
9.3.1 大豆的轮作和间作
9.3.2 整地
9.3.3 大豆的施肥
9.3.4 良种选用
9.3.5 适时播种与合理密植
9.3.6 田间管理
9.3.7 收获与贮藏
科技前沿视点——大豆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模式
10 马铃薯
11 甘薯
12 棉花
13 苎麻
14 黄麻与红麻
15 油菜
16 花生
17 甘蔗
18 烟草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网站
汉英名词索引
……
序言 《作物栽培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面向全国,但以南方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为主介绍相关知识内容。
作物栽培学是结合中国国情所开设的一门特色专业课程,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自1958年以来,我国先后不断完善出版了约4代不同版本的作物栽培学教材,并分为总论与各论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总论与各论是由不同作者在不同时间完成的。本书是一部尝试将总论与各论合并为一体的教材,由于合并编写并综合思考,使得本教材在吸取原来不同版本教材精华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了总论中共性与各论中个性的关系、减少了分开编写所出现的重复与遗漏,更有利于编写者与读者理顺作物栽培知识体系的纵向层次与横向结构。
本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作物与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术、作物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等共性知识与技术。下篇重点介绍了水稻、小麦与大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棉花、苎麻、黄麻与红麻、油菜、花生、甘蔗、烟草等15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与应用概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理论、关键的管理技术及发展趋势。本教材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经典理论与技术的传承与凝练、科技发展前沿与创新理念的引入与介绍,同时兼顾理论学术性与技术实用性。同其他类似教科书相比较,本书在编写风格上力图实现重点突出,文字精简,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本书主审为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南京农业大学黄丕生教授。参加本书编写的共有12所高校的23位从事农学及作物栽培教学的教师。各章编写人员为:第l章由胡立勇、丁艳锋编写,第2章由张美良、周广生编写,第3章由方平平、谢甫绨编写,第4章由黄义德编写,第5章由邹应斌、王季春编写,第6章由靳德明、邹应斌、丁艳锋、黄见良编写,第7章由贺德先、周广生编写,第8章由钱晓刚编写,第9章由谢甫绨编写,第10章由王季春编写,第11章由陈选阳编写,第12章由杨国正、陈兵林、周治国编写,第13章由彭定祥编写,第14章由祁建民编写,第15章由胡立勇、秦亚平编写,第16章由陈建军编写,第17章由梁计南编写,第18章由刘国顺编写。全书编写大纲及上篇5章(总论部分)为全体参编人员共同讨论确定与初审,主编、副主编及各章作者对不同章节分别进行了3~6次修改和审查。垒书英文名词由杨国正进行审定与修改。
作物生产和科学技术在不断迅速发展,编写人员知识范围总是有所局限,因此本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及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1.1.3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1.3.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作物栽培学(crop cultivation science)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具有多学科融合发展的特点,其研究领域宽广,涉及作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和作物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作物栽培学义是一门密切联系实际、直接服务于作物生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作物栽培学研究对象(作物种类、品种特性,气候、土壤和生物因子及栽培措施等方面)的复杂性、作物生产的季节性和地区性要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另外,随着人们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认识的深入、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以及新技术措施的引进,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也要有适当的调整,在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
1.1.3.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作物栽培学的主要任务是同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和控制措施,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使用生产资料,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保持作物生产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物最大生产潜力,实现作物生产和产品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生产技术体系及其系统理论。
作物栽培研究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品、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是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 。
外界环境条件(光、温、水、气、肥等)对作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器官的建成过程,对外界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是作物栽培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在明确作物的生理特性和作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作物栽培学还必须研究相应的栽培措施,以改善环境条件,满足作物的要求,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作物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