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3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9787561332733
条形码:97875613327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心理学经典教材译丛
外文书名: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内容简介 对于大多数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行为科学研究也许就意味着枯燥无味的数据收集、样本测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纷繁实验方法的罗列体。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由美国最著名的统计学家弗雷德?格拉维特博士及其合作者罗妮安?佛泽诺博士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共同编写的这本《行为科学研究方法》会向人们展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的迷人和魅力。通读全书,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不仅对行为科学研究过程非常熟练,而且他们谙熟教法,富于热情又细微周到,娓娓道来,宛如进行一次惬意的旅行,从研究的起点到论文的发表,中途偶有小憩,却是一气呵成!全书内容按照行为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来组织,将研究历程划分为九步,并对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和资料分析进行了概括性地讨论。在这种充满盛情邀请和对话的氛围中,又提供了许多学习的辅助手段,使读者无法拒绝作者的热情,便随同他们一起去探索研究的历程-从起点一直到成果的发表,步骤分明而又环环相扣,作者强调了研究者在研究工作的每一步必须作出的决定,同时把研究方法和应用有机结合,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带入研究过程。全书根据研究的进程分为十五章。第一章、绪论:调研与科学方法;第二章、研究设想;第三章、研究中的伦理学;第四章、变量的界定与测量;第五章、研究被试的选择;第六章、研究方法和效度;第七章、描述法和相关法;第八章、实验研究方法;第九章、准实验研究方法;第十章、被试间实验设计;第十一章、被试内实验设计;第十二章、析因设计;第十三章、单被试研究设计;第十四章、数据的统计分析;第十五章、研究报告的撰写。
目录
“译丛”总序
译者序
前言
第一章引论:调研与科学方法
第一节研究方法学引论
第二节研究方法
第三节科学方法
第四节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关键词
练习题
第二章研究设想
第一节研究的起步
第二节研究设想的来源
第三节搜索和利用背景文献
第四节进行文献检索
第五节寻找新的研究设想
第三章研究中的伦理学
第一节引论
第二节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人类被试
第三节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非人类被试
第四节科学研究的诚实和伦理问题
本章小结
关键词
练习题
第四章变量的界定与测量
第一节测量引论
第二节构念和操作定义
第三节测量的和信度
第四节测量量表
第五节测量的形式
第六节关于测量的其它问题
本章小结
关键词
练习题
第五章研究被试的选择
第六章研究方法和效度
第七章描述法和相关法
第八章实验研究方法
第九章准实验研究方法
第十章被试间实验设计
第十一章被试内实验设计
第十二章析因设计
第十三章单被试研究设计
第十四章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十五章研究报告的撰写
附录
……
序言 在将译稿交付出版之前,想表达对《行为科学研究方法》原作者的敬意!格拉维特博士,这位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统计学家,擅长统计学、实验设计和认知心理学的讲授,这可是选择心理学为主修方向的学生们往往最感头痛的课程;佛泽诺女士,年轻漂亮的实验心理学博士,潜心于对成人和儿童的学习行为进行细致地实验分析,这或许对当今中国心理学研究生队伍中占绝对多数的女性准心理学家们有所启示。正如,格拉维特博士和佛泽诺博士想告诉我们的,方法类课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尽管美国的学生和中国的学生一样,大都会抱怨方法课程难学,其实,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缘于一种对科学本身的“敬畏”!
通读全书,分明可以感到作者不仅对行为科学研究过程非常熟悉,而且他们谙熟教法,富于热情又细致周到,娓娓道来,全然不觉方法类课程的枯燥难学了。我只感到像是一次惬意的旅行,从研究的起点到论文的发表,中途偶有小憩,却是一气呵成!全书内容按照行为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来组织,将研究历程划分为九步,并对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和资料分析进行了概括性地讨论。
文摘 主要的伦理问题
在此我们不对指南中的每一条都进行讨论,只是详细地介绍一些对于研究新手来说最重要的几方面问题。
无伤害(表3-2中项目1)
研究者有责任保护被试使其免受生理或心理的伤害。他们要对整个研究过程中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并消除其中对被试可能的伤害。对于任何伤害性危险,都要说明正当理由,比如研究的科学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可能带来的较小的、暂时的伤害,或者参与者愿意承担有较严重伤害的风险。但有较严重的风险时,不允许使用未成年被试(医生和病人了解到某种药物的副作用后,在决定要不要使用时,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告知被试所有潜在的危险,研究者也必须采取措施将可能发生的伤害降到最小。在行为科学中,生理伤害相对较少(心理学中与医学交叉的领域除外),但心理伤害却很常见。研究中或研究后,被试可能会感到越来越焦虑、易怒、低自尊或轻度抑郁,特别是在有些情况下,他们感到上当、受骗、被引诱或侮辱。有时,研究者有意地创设这些情境,因为这是研究过程所必须的部分。比如,给予被试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便观察他们对失败的反应(参见表3-2中的项目8:可6以允许的隐瞒和欺骗)。被试还常常会对研究目的进行假设或猜测,给自己造成某些心理压力。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研究者可以在研究前准确地告诉被试他将要做什么、为什么做(在许可的范围内),或者在研究后尽可能早地提供对研究活动的完整解释和合理性说明,这样可以打消被试的疑虑,其目的是要让被试在离开研究情境时的感觉就像他们进入研究情境时一样好(关于欺骗和对之如何处理的详细讨论见下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