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1993年05月
ISBN:7010026262
条形码:9787010026268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朱谦之(1899~1972),福州市人,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30年代曾同时兼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50年代为北大教授。60年代到中科院哲社部,参与组建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
朱谦之先生在学术界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研究视野非常广阔,涉及历史、哲学、文学、音乐、戏剧、考古、政治学、经济学、宗教、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且都有开拓性的成果,不少论著以其精深独到而成为20世纪中国的学术经典,时至今日仍处于领先地位,并被学者大量引用和研究,对当今和未来的思想文化建设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试以几书为例: 《革命哲学》、《无元哲学》、《一个唯情论者的宇宙观及人生观》是现代史上“五四”思潮的代表作和基本资料。 《文化哲学》中谈到“将来的哲学,应该是文化史的哲学,换言之,即为文化哲学”。此观战在当代世界哲学发展中得到印证。 《老子校释》因搜集版本之丰而被在莫斯科召开的世界汉学家会议推誉为最佳研究著作。 《中国哲学对于欧洲之影响》、《日本的朱子学》、《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是中外文化、思想交流研究的代表作,在中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中国古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中国音乐文学史》是音乐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扶桑国考》和《歌伦布前一千年中国僧人发现美洲史》最早提出了南美大陆与中国有联系,引进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争论。 《中国景教》以其最新、最丰、最深而为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里程碑。 朱先生著作等身,专著42部,译著2部,论文百篇。(著作目录附后)其中一部分近20年有零散出版;一部分只有解放前的版本,世间难得一见;一部分从未出版过。为了让学术界完整地了解朱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大量学术和思想的遗产,编者对之作了全面整理和研究,予以出版。
作者简介 朱谦之,字情牵,福建福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东方学家。他的论著涉及历史、哲学、文学、音乐、戏剧、考古、宗教、政治、经济、中外文化关系等各个领域,有些研究领域在我国还是开创性的(如日本哲学、中西哲学交流、文化社会学等),因此,人们称赞他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考。
媒体推荐 后记
《中国景教》原是以东方出版杜名义出版的,到现在已有4年了。责任编辑王粤先生通知我,让我再检查一遍原书,将以人民出版社名义重版。此书从原稿到现在我已看了不下五遍,每读一次就是学习一次,从中受益匪浅,对朱先生的学问和人品更为膺服,深感此书难得,没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是写不出来的。
此书出版后,出版社曾经约请国内著名专家就本书进行笔谈,原文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第3期上,转录如下: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 西方基督教传人中国,历史上共有三次。第一次在唐朝,第二次在明朝,第三次在鸦片战争以后。这三次传入,只有第三次取得成功,前二次都未能扎下根来。
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中外学者,对鸦片战争以后第三次传入著作成果较多,资料也丰富。研究第二次传入中国的著作,相对来说虽较少,但成绩也较明显。唯有对第一次传入,国内研究者很少。在西方,传入中国的这一派属于聂斯脱利派,仅属于一个分支,传入后与中国的固有宗教思想相协调,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在全国建立寺院,收纳教徒,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唐武宗会昌灭佛,其它宗教也遭到打击,如波斯祆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均遭禁止。关于景教(基督教)的资料,中国保存的本来不多,又加上年代久远,湮没、流失,收集的难度更大
朱谦之先生精通中西文化交流史。他著作等身,其中传世之作多属于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著作。多年前撰成的《中国景教》一书,取材宏富,考订精详,在这个研究领域内.是一部经得超历史考验的专著。这部书既利用西方学者的成果,又发挥了中国学者独特的资料优势,因而论断比较公允,科学性强。
黄心川(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 景教初传我国,所译经典很多附入佛经内,以“贝叶梵音”的形式受到中国人的认可。译经的词汇或术语,也广泛地采用了佛教、道教,说明了外来的文化和宗教始终要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为载体,必须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况,否则便难于生存下来。《中国景教》抓住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秦景教碑”的汉文资料为研究的中心,以此展开对景教作全面的研究,从对景教思想教义的分析到历史逻辑的演绎,都有很多精辟的见解。朱先生擅长于吸收国内外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因此他的著述在学术界往往具有前瞻性的特点。所以此书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本世纪中国大陆景教研究著述最新、资料最丰、研究最深、篇幅最多的一部早期中国基督教史的专著。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谦之先生在学术界素以读书多、兴趣广、下笔快、著述杂称誉,因之被学者们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撰写的《中国景教》一书以内容详实、分析独到、信息量大为特色。外国学者研究景教,多侧重于史论,中国学者研究多注重考证。因此能在一书中既吸收外国学者所研究之成果,又取中国学者之长,这在《中国景教》一书中反映出来。此书除了资料丰富外,还附有世界各国的研究书目,以及当代中国学者研完论文目录,并配有数十幅图片,图文并茂也是另一大特色。我认为景教的研究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刚刚开始。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研究景教无疑有世界性的意义。景教又是中国传统宗教的组成部分,若要全面体现中国宗教历史的特点、形态的演变,没有这部分研究,肯定是不完整的。所以景教的研究在当今中国非学需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
编辑推荐 《中国景教》是朱谦之晚年写的最后一部著作。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景教作了更进一步的探索。对于许多关键问题,他在书中都进行了鉴定、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上个世纪中国大陆研究景教,著述最新、资料最丰、研究最深、篇幅最多的一部重要的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学术著作,在景教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目录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朱谦之先生 黄心川
序
一、景教与基督教
二、景教思想之异端性
三、景教东渐史略
四、中国景教产生的背景
……
文摘 书摘
景教又称波斯教或波斯经教,教外人亦称之为弥施诃教或迷诗诃教(宋道家贾善翔撰《犹龙录》六卷所述九十六外道之中,第五十种为弥施诃外道),盖即《旧约》中之救世主Meshiha或Messiah之译音。唐时从波斯传入之西来宗教,除景教外,尚有祆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因此诸教常被混淆。尤其袄教,中译为拜火教,或简称火教,与景教之命名为景,同有光明之义,不免附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五子部杂家存目艾儒略著《西学凡》提要中有评论景教碑之文,竟认景教即为袄教,引段成式《酉阳杂俎》等为证。断言“西洋人即所谓波斯,天主即所谓祆神,中国具有记载,不但有此碑可证”。又云“袄教其来已久,亦不始于唐,……而利玛窦之初来,乃诧为亘古未睹,艾儒略作此书既援唐碑以自证,则其为袄教更无疑义,乃无一人援古事以抉其源流,遂使蔓延于海内”。至于《湖楼笔谈》卷七更记景教即是火袄教。为什么呢?“愚谓景教者丙教也,唐人讳丙,故以景代丙,丙者火教也。据《册府元龟》所藏天宝四载之诏,知景教初入中国谓之波斯经教,祈建寺名波斯寺。王溥《唐会耍》云,波斯国其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胡事火袄者皆谓波斯,然则天主即诸胡所事火袄也。丙者火位,故谓之丙教,后又避讳改作景教,而其义乃不著矣。碑文云‘景宿告祥’,景宿即火宿也。又云‘悬景日,破暗府’谓火也日也,景教之义,可以了然”。又《无邪堂答问》卷二载黎佩兰(字咏陔,高要人)《景教流行中国考》评臼:“景教流行之事,见《通典》、《两京新记》、《酉阳杂俎》、《长安志》、《西溪丛语》、《墨庄漫谈》诸书。景教即火教,丙丁属火,文言文则曰丙教,避唐讳曰景教。”又徐继畲《瀛环志略》卷三则谓此碑中一切词语,缘饰释氏糟粕,非火非天非释,当是“胡僧之黠者,牵合三教而创为景教之名,以自高异”,而仍疑“其所谓景教者,依傍于波斯之火神,润色以浮屠之门面”。又李文田论景教碑事云:“景教碑盖唐代之袄教,核其所云与今所谓天主耶稣者,两不相涉;独七日一荐及十字相合耳。人谓此碑即耶稣教,似不尔也。”唯刘光汉《景教源流》(见《读书随笔》中)知“景教即耶稣教之别派,与火教异”。“按《通典》职官门云:‘袄者西域天神,佛经所为摩醯首罗也。武德四年置袄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咒咀。贞观三年置波罗斯寺,天宝四年七月敕波斯经教出自大秦传习而来,久行中国,爰初建寺,因以为名,其两京波斯寺改为大秦寺。’案《通典》谓群胡取火咒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