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010080437
条形码:97870100804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成都道教音乐进行了研究。该书共分九章,不仅对成都道教音乐的概念及地理分布、成都道教音乐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成都道教音乐的“形态”及其所含“宗教文化”与“音乐文化”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而且对成都道教音乐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深入讨论了成都道教音乐与《全真正韵》的关系,还对当今的成都道教音乐进行了考察。综观全书,结构合理、论述充分、文笔流畅,显示出作者具有较高的音乐学、宗教学、历史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水平。这项工作,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有关中国音乐的研究,而且填补了有关道教研究的一些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红,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博士后。热衷于道教音乐文化研究,在海内外出版著作十余本,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是《中华道教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大典》、《Daoism Handbook》等大型辞典的分科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曾任教于武汉音乐学院、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等院校,兼任国立华侨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间院校之客座、兼职教授,香港道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上海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推荐 《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为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道教音乐概论
第一节 道教音乐的概念
一、道内说
二、道外说
第二节 概说道教音乐
一、道教音乐的由来与发展
二、道教音乐的基本特色
三、道教音乐分类
四、道教音乐流派
五、道教音乐形式
六、道教音乐谱辑
第三节 “音乐”与“道教音乐”
第二章 成都道教音乐概论
第一节 成都道教概述
第二节 成都道教音乐的概念及地理分布
第三节 成都道教音乐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第四节 成都道教音乐流布的重点宫观
一、青城山
二、青羊宫
第三章 成都道教音乐与《全真正韵》
第一节 产生于成都二仙庵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
一、《道藏辑要》的编撰
二、《道藏辑要》与早期《全真正韵》整理
第二节 全真道与《全真正韵》
第三节 《全真正韵》的起源
一、四川说
二、陕西说
三、江浙说
四、北京说
五、湖北说
六、河南说
第四章 《全真正韵》的沿革与发展
第一节 从《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的板法谈起
一、《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的三星记谱板法与过板
二、清代流行的七星板
三、现在通行的花板
四、唯有陕甘通行的铙钹板法
五、《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为何没有铙钹板记载
六、《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为何没有鼓板记载
第二节 从《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形成谈《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之演变
一、《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形成
二、早期《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版本
三、现通行的《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的两种版本
四、《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与正一道教
第三节 从全真戒学科仪形式看《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与成都广成韵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与《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
第五节 从全真高功学之传授与流传分析《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的几个主要流派
一、以京、陕、甘、宁、豫、鲁等为主流的北派
二、以湖北武当为主流的中派
三、以上海、江浙为主流的南派
四、以四川成都为主流的西南流派
第六节 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传流后形成的几个特色
一、陕甘的朝天铙钹水泼不进
二、上海、武汉的飞板鱼子快马难追
三、江浙的风雷鼓点万马奔腾
第七节 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与现存全真道乐的几个版本
一、全真正韵与《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56首经韵
二、闵智亭传唱《全真正韵谱辑》与《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
三、江至霖与《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
四、现流传的全真223条经韵
第五章 成都道教音乐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的比较
第一节 “十方韵”与“地方韵”
第二节 与成都道教音乐相关系的“地方韵”
一、北京韵
二、东北新韵
三、武当韵
四、陕北白云山韵
五、浙江韵
六、龙门洞本山韵
七、河南韵
八、崂山韵
九、兰州韵
第三节 成都道教音乐与各地道教音乐传承关系探讨
一、成都道教音乐与湖北“武当韵”的关系
二、成都道教音乐与北京白云观经韵音乐的关系
三、成都道教音乐与陕西“十方韵”的关系
四、成都道教音乐与“浙江韵”的关系
第六章 现行成都道教音乐形态概述
第一节 道乐流派
一、静坛派
二、行坛派
第二节 道乐形式
一、声乐唱诵
二、器乐演奏
第三节 风格与特点
一、南韵(广成韵)
二、北韵(全真正韵)
第七章 成都道教音乐的宗教文化分析
第一节 道教仪式类别与道教音乐层次划分
第二节 道乐层次与道核心的亲疏关系
第三节 时空、人员结构与道乐的生成关系
一、人员结构
二、时空结构
第八章 成都道教音乐的音乐文化分析
第一节 成都道教音乐的地方音乐文化特征
一、地方戏曲音乐的关系
二、与地方曲艺音乐的关系
三、与地方佛教音乐的关系
四、与地方歌舞音乐的关系
五、与地方民间歌曲的关系
六、与地方器乐曲牌的关系
第二节 成都道教音乐地方音乐文化特征成因分析
一、民俗活动的因素
二、道士身份多重性的因素
三、宗教宣传与民众信仰的因素
四、地理环境与语言因素
五、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第三节 成都道教音乐的古蜀音乐文化特征
一、古蜀文化与道教音乐文化
二、张孔山道人与古曲《流水》
三、成都道乐与洞经音乐
第九章 当今成都道教音乐
第一节 当今成都道教文化现象
一、成都举办的“道教文化节”
二、成都道教音乐文化展演
第二节 成都道教音乐文化的传统继承及其现代发扬
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音乐在道教的斋醮科仪、宣道布教、修身养性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这些活动需要而衍生的道教音乐,由来已久、传播广泛、流派众多,具有鲜明的特色、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在中国音乐文化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成都作为道教发源地和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而且风光旖旎、“仙境”遍布,多有道教教团的活动和高道的涌现。长期以来,历代道教徒在成都阐道弘教、唱赞演法,不仅有力地推动了道教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巴蜀音乐的辉煌,令“成都道教音乐”成为中国道教音乐之不可忽视的流派。然而,遗憾的是,有关“成都道教音乐”之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却一直未能很好地开展。
由何绍华先生组织的课题组,委托刘红博士、甘绍成教授、王忠人教授、任宗权道长撰写的《天府天籁——成都道教音乐研究》一书,则适应这种需要,较为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成都道教音乐进行了研究。该书共分九章,不仅对成都道教音乐的概念及地理分布、成都道教音乐的历史及文化背景、成都道教音乐的“形态”及其所含“宗教文化”与“音乐文化”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而且对成都道教音乐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深入讨论了成都道教音乐与《全真正韵》的关系,还对当今的成都道教音乐进行了考察。综观全书,结构合理、论述充分、文笔流畅,显示出作者具有较高的音乐学、宗教学、历史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水平。这项工作,不仅拓展和深化了有关中国音乐的研究,而且填补了有关道教研究的一些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何绍华先生和刘红博士之邀,依据专家对本书的评审意见,聊掇数语,是为序。
文摘 插图:

4.器乐曲牌
道教音乐中用各种乐器演奏的曲牌音乐,按照其在科仪进行环节之演奏场合,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形式:第一种器乐曲牌的演奏,大都在斋醮科仪开始之前运用,以吸引百姓群众前来看斋和扩大声势。第二种是过场音乐的演奏。这种过场音乐的演奏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经文唱诵中,于经韵与经韵交接的间隙中演奏过场音乐;另一种是在科仪活动中,通过过场音乐演奏,起到转换法事程序的作用。器乐曲牌中,有一些是道教音乐之专用曲目,如《木本经》、《白鹤飞》、《路罡调》等。也有些曲目如《小开门》、《将军令》等,可在某些戏曲、曲艺、地方乐种中见到。然而,这类世俗的通用器乐曲牌一旦进人道教音乐的玄门之内,与钟鼓法器之声结合,混响于宫观殿堂内外,音乐气质早已超尘脱俗,呈现出明显的仙乐妙音之韵味。
5.法器曲牌
法器曲牌在道教音乐中虽为数不多,但地位却十分重要,在咏唱韵腔时,有时丝弦、吹管等伴奏乐器可以略去不用,然而法器是必不可少的。法器牌子又分为铙牌子与铛牌子两类。演奏铙牌子之用的法器是大铙、小铙,大、小木鱼,大、小鼓和大、小磬;演奏铛牌子使用的法器是小铛子、手铃以及大、小木鱼,大、小鼓和大、小磬。铙牌子常作为各类法事科范仪式程序的转换、连接而单独演奏;同时还在各类韵腔、器乐曲牌的演唱、演奏中作为引子、尾声、间奏使用。铛牌子则常作为韵腔、器乐曲牌的伴奏法器,起到击拍数板、烘托宗教气氛的作用。
后记 本书总体策划、撰写内容及写作框架、目录由刘红制定完成,之后,将撰写目录分别呈交甘绍成、王忠人、任宗权三位副主编审阅通过。拟定写作细目时,又听取任宗权道长的意见,作了局部调整。初稿由刘红、任宗权、王忠人、甘绍成撰写完成,各自撰写章节如下:刘红: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任宗权:第三章、第四章;王忠人:第五章、第六章;甘绍成:第五章(第三节)、第六章、第八章(第一、二节)部分内容。初稿完成后,由刘红统稿,几经修改,在听取课题专家评审组的修改建议之后,再由刘红作最后的修改定稿。
由于是一个合作完成的项目,书中行文风格因人而异,难求协调一致;某些观点、逻辑亦有瑕疵。完成本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参考了很多著作、典籍,并且参引了一些书籍的理论、文字及图表,各撰稿人虽已按照引用格式作了注释,但难免有缺乏严谨甚至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成都有仙山圣境,人杰地灵。我们似乎也因承接这一课题沾上了一点仙气而产生了某些灵感,不然,短暂之间完成这一课题是不可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