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发布时间: 2011-05-30 02:29:43 作者: kind887

 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66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9708656/9787509708651
条形码:978750970865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内容简介 《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有关七七卢沟桥事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最新文章的汇集,作者均为长期从事抗战问题研究的专家,如杨奎松、章百家、胡德坤、杨天石等,不少文章对这一老话题提供了新见解,对人们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和战抉择
中国为抗日寻求外国军事援助与合作的经历
中国抗战与盟国的太平洋战争
论七七事变时期日本的“不扩大方针”——兼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对策
论中国七七抗战的国际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
论满铁“综合调查”与日本战争国策
论东北少数民族抗战特点
“慰安妇”问题的过去与近况
侵华日军用化学细菌武器杀害中国人民述略
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化学战
九一八事变以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例
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政治空间的嬗变及其再构建
角色、行为与民族主义:南京伪自治委员会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关系初探
大时代里的一段小历史——日本侵华战争八年间亲身经历忆记
抗战初期刘少奇力对华北局势和中共在华北中心
工作的思考——读《杨尚昆回忆录》札记
抗战期间驻南京部分日本军民的觉醒与反战活动
“华北事变”期间的日本对华政策
王世杰与战后对日和约问题的交涉
评《读卖新闻》对日本战争责任的检证
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
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述评
论日本与纳粹德国在“强制劳动”罪行上的异同点
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运动中的民众动员
史迪威事件中的蒋介石与宋子文——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一
日本殖民统治对近代台湾社会经济进程的影响
编后记
……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为了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为了以历史事实教育中日两国的年轻一代,主持编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199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在内阁发表讲话,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同年,日本政府实施为期十年以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和平交流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环,日本外务省决定在日中友好会馆内设立日中历史研究中心,并且希望我国提供协助。中日双方有关部门通过协商方式确认了如下原则:在切实遵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承认日本军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这一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接受日方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接受我国外交部的委托,作为协助日方研究的中方窗口,与日方联络、协调相关事宜。
文摘 (3)第三个调查重点,主要分析“作为实现日本重工业自主性基础条件”的农业生产关系,掌握生产手段中属于中枢地位的资本和劳动者的形成,以及伴随战时经济进展,生产诸关系的变化,和在变化着的实体中怎样表现为使日本重工业得以自主的新体制细胞。所以,称作“综合性把握”。
总之,战时经济改组调查,是解剖现有经济关系,从中找出“新体制”萌芽;或者说是图谋改变现有社会再生产结构,重组所谓“自主性”的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战时经济体制。问题是实现的可能性何在。
光是对调查实施计划就进行了四五个月讨论,到1941年才着手调查,其间形势又生剧变。同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先是妄图趁火打劫,决定“北进”,即“在德苏交战进程对帝国有利时,即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①,并开始了以“关特演”为名的空前军事大调查;旋又鉴于远东苏军并未大量西调,乃又改为“南进”,特别是9月6日的御前会议决定,以10月下旬为目标完成对美、英、荷等国的战争准备②。在如此紧张局势下开始的战时经济调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即11月和12月,在日本企画院接连举行两次中间报告会。
后记 2007年是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七七事变是日本对华全面侵略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以七七事变为开端的中国全民族抗战,历来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对抗日战争史以及近代中日关系的研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近代史研究所及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3-4日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从事抗日战争及中日关系研究的学者约70人出席了研讨会。呈现给读者面前的这部书稿,就是本次会议的论文集。近代史研究所科研处的同志承担了本书的编辑工作,并得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群、徐思彦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