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页码:202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9月
ISBN:7501017735
条形码:978750101773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考古新视野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考古新视野丛书之一种。在中国佛教考古研究方面,对汉晋时期佛教初传中国阶段的探研,是最困难的课题,原因在于考古遗迹零散,文献记载少。本书作者知难而上,收集整理有关古代文献,并全面细致地梳理了中国各地有关考古发现获得的零星标本,运用考古标型分期方法,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以及相关问题做分析与研究,力争廓清中国早期佛教造像模糊不清的局面,解释一些学术界尚未研究明晰的问题。作者从手印的变化规律,对汉晋佛教图像辩识出“说法像”和“禅定像”两大系统,寻找出佛教图像由西渐东,在时间上西早东晚,在风格上外来影响西浓东淡的基本结构。也剖析东晋十六国后,南方和北方都形成了自己的佛教造像发展系统。这些观点都颇具新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作者简介 李正晓,1 968年出生于韩国釜山。2 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1~1 993午在东亚大学校博物馆工作。1995~1996年在日本疆原考古学研究所兼任客座研究员。1993~1 996年在东亚细亚文物研究学术财团任研究员。现任东亚大学校考古学术史学科讲师,并在釜山大学校国际地域问题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考古与佛教美术史。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佛教初传中国的文献记载
第三章早期佛教造像的线索
第四章汉晋时期的佛像
一汉晋时期的“佛道”
二东汉、蜀汉的佛教图像
三图像与年代
四孙吴、西晋的佛教图像
五佛饰魂瓶和佛像镜的分区与分期
第五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佛像
一早期金铜佛像的分期与发展
二墓葬装饰或遗物
三邺-长安佛教的形成
四早期石窟寺与造像
第六章 中国早期佛像的特点与有关问题
一中国早期佛像的特点
二传播路线考
三中国式佛像
四小乘、大乘与早期佛像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完成的,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泓先生的指导与关怀。
1987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入当时韩国釜山全国唯一的考古美术史学系第一批本科。学校还在举行人学典礼的时候,对考古一无所知的我就以学生的身份开始参加了考古发掘工作。1991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博物馆工作。1992年韩中建交之后,我决心到中国留学,1995年开始准备学习中国考古与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1999年终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攻读博士。在学习期间,我全面了解了中国考古学的情况,使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美术考古的专题研究、论文选题时,能够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在留学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教诲与帮助。刚到北京的时候,宿白先生提醒我把握佛经的重要性。陈公柔、安志敏、殷玮璋、邵望平、孟凡人、王世民、仇士华、刘一曼、信立祥、张长寿、袁靖、赵超、段鹏琦先生给予了不少指点。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徐苹芳、孙国璋、马世长、李崇峰、李裕群、罗世平、张小舟、卢兆荫、孔祥星、齐东方、白云翔、安家瑶老师给我指导和不少修改意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庆柱、王巍、刘凯军老师为我安排学习期间的许多事情。感谢他们的关心与帮助。
文摘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现状
早期佛教图像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鲁南、苏北地区及蜀地和江南,因此有关研究成果也集中于上述地区,现分述于下。
(一)鲁南和苏北
鲁南发现的佛教图像,主要见于沂南画像石墓中。关于沂南画像石墓的年代,学术界有不同意见。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大致在东汉末年灵献之际,但当在献帝初平四年(193年)鲁南地方还未遭受曹操攻陶谦的兵祸以前”。安志敏认为晚于汉而早于北魏。李文信根据具有魏晋时期特点的一些器物图像推定为西晋。阮荣春认为绍兴博物馆藏三国建衡三年(271年)砖画佛像与沂南画像石墓“童子像”时代相近,主张魏晋说。
在苏北地区连云港有一处重要的早期佛教造像——孔望山摩崖造像。1980年史树青指出“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有佛教内容”,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年代,有东汉说、三国说、两晋说和唐代说。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完成的,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泓先生的指导与关怀。
1987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入当时韩国釜山全国唯一的考古美术史学系第一批本科。学校还在举行人学典礼的时候,对考古一无所知的我就以学生的身份开始参加了考古发掘工作。1991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博物馆工作。1992年韩中建交之后,我决心到中国留学,1995年开始准备学习中国考古与汉语方面的基础知识。1999年终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攻读博士。在学习期间,我全面了解了中国考古学的情况,使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美术考古的专题研究、论文选题时,能够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在留学期间,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教诲与帮助。刚到北京的时候,宿白先生提醒我把握佛经的重要性。陈公柔、安志敏、殷玮璋、邵望平、孟凡人、王世民、仇士华、刘一曼、信立祥、张长寿、袁靖、赵超、段鹏琦先生给予了不少指点。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徐苹芳、孙国璋、马世长、李崇峰、李裕群、罗世平、张小舟、卢兆荫、孔祥星、齐东方、白云翔、安家瑶老师给我指导和不少修改意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庆柱、王巍、刘凯军老师为我安排学习期间的许多事情。感谢他们的关心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