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
页码:298 页
出版日期:1997年04月
ISBN:7535609538
条形码:97875356095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中国书画论丛书
内容简介 张怀,唐开元年间书法家、书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历鄂州司马、升州司马、右率府兵曹参军至翰林供奉。书擅真、行、小篆、八分,高自矜许。宋朱长文《续书断》引其自评语云:“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惜书作今已不传。传诸后世的,是他的书论。如果说,唐代画论大家是张彦远,而书论大家则舍张怀莫属。他的书论著述甚多,计有《二王书录》一卷、《书断》三卷、《文字论》一卷、《书估》一卷、《书议》一卷、《六体书论》一卷、《评书药石论》一卷和《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各一卷。其篇幅之大,论述之广,资料之丰富,唐代无人比肩。
张怀任翰林供奉在开元年间。这一时期他鉴赏、审定了秘藏于内府的二王书迹。《二王书录》的资料大约就积累于此时,虽然文后落款为“乾元三年五月日谨录”,那只是整理成文而已。文中详细记录了六朝以来二王法书的搜集和聚散的情况,资料价值颇大。这使我们想到,他对内府秘藏的二王等人书迹的鉴赏、审定,为他后来的书论做了很好的资料准备和思想准备。当然,他家藏的书迹也很丰富。这是他的书论的基础。
张怀的长篇代表作是《书断》,分上、中、下三卷,凡三万馀言。草创于开元甲子岁,丁卯定稿“荐笔削焉”,先后经过四个年头。此文阐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之源流,以神、妙、能三品论书,对自古以来一百七十四位书法家进行了新的品评。其论述之深刻,资料之丰富,为同类书论著作所不可企及。此文一个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以神、妙、能论书而把神品摆在最高品位。所谓神品,自然须要极其精熟的书写技巧,须要人的智能和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然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他以为是凭借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功”。如他评蔡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这种“神功”,他以为是“造化发灵”所致。如他评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文字论》或以为是《书断》后序,这不无道理。因为此文内容是因词场雄伯王翰要作《书赋》以为《书断》后序展开的,结果《书赋》并未写成。此文通过万希庄之口言曰:文与书,已被陆机《文赋》和张怀《书断》“把断”,“世应无敢为赋者”。此文的新观点,是提出了“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的命题。当然,“神彩”一概念,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已提出。而张怀在这里以之与《书断》“神品”概念相一致,使其内涵深化了。同时,与“神彩”、“字形”概念相联系,文中又提出了“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论断,强调心灵感受的重要。
《书估》作于天宝十三载,以右军书为标准,估价了各家书之价值。《书议》作于乾元元年,文中论述书家:“岂独称其才能?皆先其天性,后其学习。”“天性”即天赋,与“神功”概念是一致的。这再次表明,他看重的是书家的天赋。所以他又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研美功用者居下。”
媒体推荐 序
——张怀的书论
张怀,唐开元年间书法家、书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历鄂州司马、升州司马、右率府兵曹参军至翰林供奉。书擅真、行、小篆、八分,高自矜许。宋朱长文《续书断》引其自评语云:“真,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惜书作今已不传,传诸后世的,是他的书论。如果说,唐代画论大家是张彦远,而书论大家则舍张怀莫属。他的书论著述甚多,计有《二王书录》一卷、《书断》三卷、《文字论》一卷、《书估》一卷、《书议》一卷、《六体书论》一卷、《评书药石论》一卷和《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各一卷。其篇幅之大,论述之广,资料之丰富,唐代无人比肩。
张怀任翰林供奉在开元年间。这一时期他鉴赏、审定了秘藏于内府的二王书迹。《二王书录》的资料大约就积累于此时,虽然文后落款为“乾元三年五月日谨录”,那只是整理成文而已。文中详细记录了六朝以来二王法书的搜集和聚散的情况,资料价值颇大。这使我们想到,他对内府秘藏的二王等人书迹的鉴赏、审定,为他后来的书论做了很好的资料准备和思想准备。当然,他家藏的书迹也很丰富。这是他的书论的基础。
张怀的长篇代表作是《书断》分上、中、下三卷,凡三万馀言。草创于开元甲子岁,丁卯定稿“荐笔削焉”,先后经过四个年头。此文阐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之源流,以神、妙、能三品论书,对自古以来一百七十四位书法家进行了新的品评。其论述之深刻,资料之丰富,为同类书论著作所不可企及。此文一个新的也是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以神、妙、能论书而把神品摆在最高品位。所谓神品,自然须要极其梢熟的书写技巧,须要人的智能和勤学苦练才能达到;然这些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他以为是凭借一种超越人力的“神功”。如他评蔡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又创造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真异能之士也。”这种“神功”,他以为是“造化发灵”所致.如他评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 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
《文字论》或以为是《书断》后序,这不无道理。因为此文内容是因词场雄伯王翰要作《书赋》以为《书断》后序展开的,结果《书赋》并未写成。此文通过万希庄之口言曰:文与书,已被陆机《文赋》和张怀《书断》“把断”,“世应无敢为赋者”。此文的新观点,是提出了“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的命题。当然,“神彩”一概念,南朝齐王憎虔《笔意赞》已提出。而张怀在这里以之与《书断》“神品”概念相一致,使其内涵深化了。同时,与“神彩”、“字形”概念相联系,文中又提出了“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论断,强调心灵感受的重要。
《书估》作于天宝十三载,以右军书为标准,估价了各家书之价值。《书议》作于乾元元年,文中论述书家:“岂独称其才能?皆先其天性,后其学习。”天性”即天赋,与“神功”概念是一致的。这再次表明,他看重的是书家的天赋。所以他又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
目录
序——张怀的书论
二王收录
书议
书估
书断
书断上
……
文摘 书摘
至如下笔铺毫显见骨力,截长补短,有似那忠臣直言抗争,补救过失、匡扶君主之大节了;曲折回转,避免过密造成疏朗,有似那孝子温顺恭敬居父母之丧、祭祀祖先依礼尽哀的诚心了;外形朴实内含美质,有柔有刚,有似那哲人懂得出处行止、知进知退的品行了。所以作书的兴发是多种多样的,笔墨触处变通皆能形成意态,有的笔画分开各自相让,有的字笔画合力迭相侵犯,亦如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之与水、火、木、金、土之五行,虽然彼此相克又相生,也彼此对立又相促成。 岂是作书之能效法贤哲的品德呢,实则是精微奥妙而难以名状。《诗经》有云:“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就是这个意思。使那些观赏者玩味书迹探索情形,遵循由来省察变化,极力运用心思,也不知之所以如此。珍贵的物品满眼,坐视开启东山之府藏;明珠在掌上放光,全部倾尽南海的储蓄。虽然那些书迹已经封藏,而留下的情思不能平静,凝目注视用心思索,欲罢不能。不是那美妙到了极点的书迹,何以能达到此种境地!
议论说:卦象用来默默地使安定在于理,文字用来宣扬记载事情在于它的功能。卦则浑同天地之深远渺茫,隐藏精气的聚散变化;文字能发挥道理,使隐微难见的明显起来。这样知道卦象是文字的开始,万物的根源,使众多学说分道,奔竞不息。有的安于所熟悉的,诋毁所未见的,终久是自我蒙蔽。必须推究原意复归本源,不要随意地学呢。今天要查考其发端,不可遵照诸君错误的说法,背弃圣人正确的见解。
先贤说文字之所由起,是与八卦同作的。又说:八卦不是伏羲自己重叠的。这《易》是太古时的书,孔夫子的文章可以见到这一点。文字统摄于天地,交错综合于四时,穷尽人事和神事,真是盛德大业呢。孔子说:“学要积聚知识,问要明辨是非。”因为要讨论文字的本源,知道它的分支。自仲尼去世后精深微妙的言辞没有了。诸位儒者的说法,或许不合常道,左丘明感到这是耻辱,惭愧没有独断的明确见解,用以解释天下的疑惑。孔安国说“伏羲创造文字代替结绳”,是不对的。早初的人民,为君之道就重视了,顺应而不责求,作为而不矜恃,这是遵循大道。到了伏羲氏起来,开始确定为人之道。察看大小官吏,服从而被感化,开始结绳而治。所以孔子说:三皇统治世界,集中众人的智慧而无文字记载;洛书记载圣人受命的祥瑞,苍颉的文字尚未产生。又班固说:庖牺氏秉承天意为王,是历代帝王之先。两说都是对的。
师宜官,是南阳人。征召天下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