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67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09705150/9787509705155
条形码:97875097051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审美文化系列扬泰文库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是一部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学术著作。作者不仅比较详尽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百年获奖作家及代表作,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目光加以审视,从而使人在有限时间得以饱览文学大师们创作丰碑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份睿智的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肖淑芬,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扬州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主要学术成果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女性的星空》、《<欧也妮?葛朗台>诠释与解读》等学术专著;主编《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选》、《演讲与日常语言交际》等多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编辑推荐 在历史上,扬州、泰州地区曾是蜚声遐迩的东南重镇,具有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利尽四海、民生所系的经济地位,磅礴郁积、精光勃发的文化积淀。以扬州、泰州为中心的苏中、江淮地区,也是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津。山川形胜,人文氤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影响力赓续至今而经久不衰。
《扬泰文库》是扬州大学“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重点学科的标志性成果,包括审美文化、扬州学派、经济管理、社会文化4个系列,80余种学术专著,共计2000余万字。文库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和学识,体现了将扬、泰地区优秀的古代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有机交融,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发扬光大的理念。文库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目录
序 乐黛云/1
总 论 跨文化语境下的诺贝尔文学奖/1
第一章 1901~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32
第一节 概述/32
第二节 苏利普吕多姆/43
第三节 西奥多蒙森/55
第四节 何塞埃切加赖伊埃伊萨吉雷/62
第五节 亨利克显克维奇/69
第六节 罗德亚德吉卜林/81
第七节 保尔海泽/91
第二章 1911~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98
第一节 概述/98
第二节 莫里斯梅特林克/104
第三节 盖哈特豪普特曼/116
第四节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26
第五节 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159
第六节 克努特汉姆生/165
第三章 1921~193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171
第一节 概述/171
第二节 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78
第三节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3
第四节 乔治萧伯纳/189
第五节 格拉齐娅黛莱达/194
第六节 西格丽德温塞特/200
第七节 托马斯曼/206
第八节 辛克莱刘易斯/211
第四章 1931~194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222
第一节 概述/222
第二节 约翰高尔斯华绥/227
第三节 伊凡布宁/231
第四节 尤金奥尼尔/238
第五节 罗歇马丁杜伽尔/275
第六节 赛珍珠/281
第七节 弗朗士艾米尔西兰帕/287
第五章 1941~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298
第一节 概述/298
第二节 约翰内斯维延森/305
第三节 赫尔曼黑塞/312
第四节 安德烈纪德/319
第五节 T.S.艾略特/325
第六节 威廉福克纳/334
第六章 1951~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342
第一节 概述/342
第二节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351
第三节 欧内斯特海明威/366
第四节 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375
第五节 阿尔贝加缪/383
第六节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388
第七章 1961~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394
第一节 概述/394
第二节 约翰斯坦贝克/401
第三节 让-保尔萨特/406
第四节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423
第五节 希莫尔约瑟夫阿格农/428
第六节 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442
第七节 川端康成/448
第八节 萨缪尔贝克特/453
第九节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459
第八章 1971~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467
第一节 概述/467
第二节 巴勃罗聂鲁达/475
第三节 海因里希伯尔/483
第四节 帕特里克怀特/490
第五节 索尔贝娄/495
第六节 艾萨克巴希维斯辛格/500
第九章 1981~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507
第一节 概述/507
第二节 艾利亚斯卡内蒂/512
第三节 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519
第四节 威廉戈尔丁/529
第五节 纳吉布马哈福兹/541
第六节 卡米洛何塞塞拉特鲁洛克/547
第十章 1991~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552
第一节 概述/552
第二节 纳丁戈迪默/557
第三节 托妮莫里森/563
第四节 大江健三郎/575
第五节 达里奥福/590
第六节 高行健/601
第十一章 2001~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613
第一节 概述/613
第二节 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618
第三节 凯尔泰斯伊姆雷/626
第四节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633
第五节 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642
第六节 哈罗德品特/653
附录一 主要参考资料/662
附录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名单/664
附录三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序 文美惠/669
后 记/671
……
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有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尽管每年只有一位或两位作家得此桂冠,但汇集起来就出现了一个“擎着光明火炬”的作家群体,也提供了一片多元文化展示与碰撞的园地。
肖淑芬的《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一书就是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她的这项研究始于1989年,并于1996年和2004年先后出版了专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在此基础上,她又写了这本《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
这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是跨文化文学研究的一个很有意义的成果。
肖淑芬并不参与关于作家获奖是否公正的讨论,而是专注于对作家创作的解析和对文本的研读。她的研究思路十分清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20世纪世界文学发展大背景的分析。通过世界文学发展的分段研究,既可看出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倾向的一些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考察20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向。例如,本书将20世纪90年代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情况与前几个阶段进行比较,得出了区域的扩大化,主题的边缘化,作家的多元化等三个结论,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都与20世纪后期国际间文学交流的进一步扩大与发展的总体趋势相联系。
第二,个案研究。肖淑芬的文学感受力强,她十分重视自己的直接阅读,总是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有感而发,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对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苏利普吕多姆的研究为例:过去曾有人评论他的诗歌过于传统,缺少20世纪的时代气息;肖淑芬则认为,这位首轮获奖的作家,开启了20世纪一个重要的国际性的文学主题——孤独,这与后来加缪的“局外人”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联系;与萨特的《禁闭》有着哲学层面上的相通;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着共同的希冀。就这样,她对获奖作家的大量作品细细地咀嚼,提出了自己见解的独到之处。
第三,相关研究。本书在广大未获奖的作家作品的语境中来研究获奖的作家作品,这就大大提高了作家作品分析的深度。例如:谈《百年孤独》时,涉及其与《堂吉诃德》的承继关系;研究奥尼尔笔下的疯女性时,又以吉尔曼等人笔下的疯女性为参照系等。
肖淑芬在高校开设《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研究》的专业选修课已经18年,她把这门课作为引领学生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验园地,以促使学生广泛接触异质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当代文学作品,讲稿年复一年地丰富,研究一年比一年深入,也便有了今日的结集。
我介绍肖淑芬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时候,她年轻,充满朝气,执着地进行着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如今,她在扬州大学成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带头人,我祝贺她这一新成果的面世。
文摘 第一章 1901—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概观
第一节 概述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始于1901年。如果我们按年代来追踪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那么,1901~1910年显然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第一个十年。这十年中,因为1904年的该奖项同时颁发给了两位作家,便共有下面11位作家获奖(见表1—1)。
1901年获奖的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最大的成就是诗歌,而且他的诗歌直接与诺贝尔遗嘱中的理想主义挂上了钩。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中指出:“苏利?普吕多姆的创作思想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在文学中所期望的那种理想主义倾向,就这点来看,他比大部分作家更高一筹,文学院的评委们也确信他正是实践了诺贝尔先生的心愿,因此在第一次颁奖之际,我们特别从众多的名家之中推举出苏利?普吕多姆为本届文学奖的获得者。”
1902年获奖的是德国的一位历史学家西奥多?蒙森。历史学家能获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做了直接说明:“诺贝尔奖颁奖条例的第二款明确指出,‘文学’不仅只包括纯文学,而且也包括‘在形式或内容上显示出文学价值的其他著作’。”蒙森的代表作是历史著作《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其实,这位历史学家在青年时代也曾写过诗。他的《罗马史》被称作“里程碑式的著作”,因为“它不仅具有透彻和广泛的学术性,而且具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学风格。
后记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的研究,对我来说,这大概是结束了第三个段落。
第一个段落的研究成果,结集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十分幸运,当时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美惠先生的鼓励,她说:“有关诺贝尔获奖作家的各种论著,渐渐多了起来。但是……进行系统研究的,据我所知,肖淑芬同志还是第一人。”读到写在该书序言中的这番鼓励,我当时很兴奋,因为那时还算年轻。这份鼓励也是我的此项研究得以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故本书将文美惠先生当年作的“序”又收入附录之中,以示纪念。
第二个段落的研究成果,结集为《诺贝尔文学奖精品透视》。这里所说的“精品”,只是进入我的视野中的经典作家的作品,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家及其“精品”被我的视野屏蔽了。这对当时的研究来说,是一个缺憾;而对后续研究来说,又是动力。
第三个段落的研究成果,就是这本《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大观》。由于阅读量大,教学外的时间又有限,我时常感到满身疲惫。但还是觉得这项研究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