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梁启超之路

发布时间: 2011-06-16 03:16:10 作者: kind887

 梁启超之路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4月
ISBN:7216055128/9787216055123
条形码:978721605512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宣传家、文学家、学者,是在中国近代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人物。
  “路漫漫其修远兮”,梁启超“上下而求索”。这部《梁启超之路》,就是梁启超所走道路的小记。相关他的人和事、诗和文,方家之述已经很多。此书可能难与众多美文比肩,却也尽量做到了粗中取精,去伪存真,遴选了梁启超如何在阳关道上奔走,如何在荆棘丛中穿行;如何在春风得意时策马,如何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如何在笔耕墨耘中跋涉,如何在波峰浪谷里浮沉。阅读此书,我们就可以了解,虽然“过去”但不“过时”的梁启超,看到一位弱者和强者、凡人和伟人的足迹,领略他可歌可泣的失败,纵观他获得成功的“秘籍”……

编辑推荐 关于梁启超的人和事、诗和文,各种著述较多,但《梁启超之路》以独特的视角,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遴选了梁启超如何在阳关道上奔走,如何在荆棘丛中穿行;如何在春风得意时策马,如何在悬崖峭壁上攀登;如何在笔耕墨耘中跋涉,如何在波峰浪谷里沉浮……全书近30万字。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虽然“过去”但并未“过时”的梁启超,看到一位弱者和强者、凡人和伟人的足迹,领略他可歌可泣的失败,纵观他获得成功的“秘籍”:可谓一部教育国人尤其青少年的爱国书、励志书。

目录
行路当效梁启超(前言)
第一章:农家奇才功科举
 一、神童沐严教滋养
 二、考官为考生作伐
 三、举人拜秀才为师
 四、学生因先生落榜
第二章:变法维新图强国
 五、鼓动“公车上书”
 六、主笔《万国公报》
 七、名扬《变法通议》
 八、教习“时务学堂”
 九、投身“百日维新”
第三章:断发胡服走扶桑
 十、亲历生死斗
 十一、悲吟《去国行》
 十二、联络孙中山
 十三、横滨聚英豪
第四章:舆论骄子办报刊
 十四、《清议报》反“清廷”
 十五、《新民丛报》颂“新民”
 十六、“政闻社”主《政论》
 十七、《国风报》“立宪”难成
第五章:宪政转型立潮头
 十八、武昌起义“止”动荡
 十九、改倡“虚君”亦无望
 二十、策划组建“进步党”
 二十一、“人才”内阁命不长
第六章:力反帝制当军师
 二十二、屡谏屡骗
 二十三、檄文惊梦
 二十四、密谋伐袁
 二十五、虎穴策反
 二十六、再造共和
第七章:再度为官入内阁
 二十七、激流难能勇退
 二十八、痛击张勋复辟
 二十九、出任财政总长
 三十、愤离腐败政坛
第八章:传道授业作园丁
 三十一、率团考察欧洲
 三十二、爱国引发“五四”
 三十三、创办学社讲学
 三十四、推崇“趣味教育”
 三十五、践行业精于勤
第九章:勤奋治学成大家
 三十六、笔锋含情
 三十七、治史求新
 三十八、涉猎求广
 三十九、明理求变
第十章:豁达坦诚待他人
 四十、全无掩饰不设防
 四十一、误割器官护“协和”
 四十二、呕心沥血育良材
第十一章:侠骨柔情振家声
 四十三、大才子之孝
 四十四、伟丈夫之情
 四十五、好父亲之爱

……
文摘

第一章 农家奇才功科举
  一、神童沐严教滋养
  梁启超公认是“神童”。——四岁,在母亲的教导下识字;五岁,在父亲和祖父的教授下,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六岁,就读完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七岁,就能作诗缀文;八九岁,就能够作八股文,写出文理通顺,洋洋千言的文章!
  梁启超不愿当“神童”。
  六七岁时,小小梁启超听到茶坑村的乡亲称他“神童”,就感到荣耀和满足;到了八九岁,再有人拿着他的诗文当面夸奖“神童”时,梁启超总是礼貌地婉拒:“您这样夸奖,我会成为仲永的,小时聪明,大后未必出众!”
  梁启超的简短回答,用了两条“典”:一条是古时候孔融被人夸奖时,一个叫陈韪的人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条是王安石写的《伤仲永》,说的是一家有个神童儿子,家中老是带出去炫耀,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继续教育,后来这孩子便等同于常人了。
  梁启超人小志不小,“神童神童”,他不愿只在“童”时“神”。他知道,光宗耀祖,道路漫长,但是,锦绣前程只能靠自己的奋斗去实现,别人的溢美之词,只能使坐井观天的人“不知今夕何夕”,失去进取心。
  梁启超的祖父和父亲母亲也经常这样训导他。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字镜泉,他一直都有读书步入仕途的志向。尽管他勤勉有加,却终身只是个秀才。虽然他的名头不响,但颇有真才实学,所以做过县里的“教谕”(相当于后来的县文教局长)。由于他拒绝不良嗜好,不能混同官场的腐败,“教谕”一职干了不久后,他就辞职回乡。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习学医理,给人治病;修桥补路,为后人培德,将希望寄于子系。
  天难遂人愿。梁维清最听话的儿子、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尽管秉承父教,刻苦攻读,却连个秀才头衔也没考上。这位时运不济、字“莲润”的读书人,只得在家一边“润”田从事耕作,一边“润”笔执教私塾。好在妻子赵氏贤慧勤劳,一家人倒也过得其乐融融。所以,梁维清的大家庭,在广东省新会县的熊子乡茶坑村,无论是口碑还是生活,都属于上乘。
  家境小康,没有消磨梁维清梁宝瑛身居乡下渴望腾飞的鸿鹄之志。
  慈禧与子“同治”,国家日渐衰败,更使这对父子寄希望于后代。
  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公元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了。
  为梁启超第一声啼哭伴奏的,是乍暖还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