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28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801707389/9787801707383
条形码:97878017073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清末新政始末》讲述了晚清七十年,在清廷之外,既有底层贫穷民揭竿而起,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的“天国”社会;又有革命志士高呼打同行体制,试图用火与犁再造美好中华。无论其理念是狭隘还是崇高,都希望运用自己的一套办法改变中国现状,把中华民族从西方列强的炮舰锁链和经济掠夺中解脱出来。在清廷内部,皇室家族和官僚阶层,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也在寻求帝国复兴、崛起之术。特别是在帝国最后十年(1910-1911年)的新政改革,兴学堂、废科举、遣留学、练新军、改官制、办实业,其变革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经济、法制、军事、政体等,其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超过此前的戊戍变法……
作者简介 李刚,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师从著名世界经济史专家杨栋梁、中日关系学者宋志勇。出版《犁与刀——百年中日问题忧思录》,发表《“琉球交涉”期间中日外交策略考》、《清末宪政改革中的日本因素》、《中日传统复仇文化比较》等多篇专业论文;长期受聘为《大生》杂志特约研究员,独立承担了《日本农业政策与农村现代化》的课题研究。
编辑推荐 《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清末新政始末》试图客观冷静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展现清末新政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要寻找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不能仅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更重要的“转型时代”。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掠夺,致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的惨境;但是,西方势力的介入也为中国社会的再一次更新提供了契机,中国在危机之中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清帝国最后十年,清廷提出新政方案,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建立近代教育体系,确定"工商立国"方针、自开商埠、鼓励民族商人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博览会;修改刑律,添补民法、诉讼法,建立各级审判机构,着手推行行政与司法国家准议会机构和地方准议会机构,筹建责任内阁,等等。这些经济和政治名词在今人看来是那么的熟悉,但相信这些诉求发生在晚清最后十年的国人却是凤毛麟角……
目录
第一章 1901顽固派退出政权核心从玛噶尔尼到《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的失控第二章 黄沙渐没中堂墓:一个时代在结束最后的出场李鸿章其人“洋务运动”的历史性终结第三章 “新政”上谕:“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她比康有为走出更远慈禧太后的“政见”第四章 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张之洞的崛起历程“会奏三折”足使他名垂千秋第五章 袁世凯:从朝鲜监国到政坛巨子豫中豪门走出来的北洋大臣新政初期的变法举措他萌生了立宪的愿望第六章 1906 五大臣出洋考察终成行政治考察前的国内外大背景出洋考察对宪政改革的推动作用第七章 立宪上谕在争论中出笼激烈的廷辩哪些人在推动改革?立宪上谕引发新一轮纷争第八章 党争纷扰中的官制改革“责任内阁制”遭遇挫折没有最终的赢家第九章 聚焦北京:立宪应否预备?“九年预备立宪”:一个激进的改革方案九年里都需要做什么?第十章 1908皇族少壮派与地方权臣在角逐摄政王塑造自己的改革形象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纷争的背后第十一章 议员们在行动摄政王向议员们做出让步立宪派缘何更激进?第十二章 爆发“新政综合症”危机与契机依然共存民情是把双刃剑第十三章 “铁路国有”引发全面危机经济纠纷升级为政治冲突“新政”没过“保路”关第十四章辛亥年还发生了什么?两任内阁与一部宪法的出台大厦瞬间倾塌
……
序言 毋庸置疑,近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年代,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时代,这期间,晚清史占去了大半个历史时期。中国在晚清七十多年(1 840-1912年)这一历史阶段到底发生了些什么?难道真如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帝国的危机发自鸦片战争,然后历经肤浅的洋务运动和胎死腹中的百日维新,尔后一路狂飙至辛亥革命,帝国大厦随即猝然倒塌?台湾学者王德威并不是历史专家,但是他的一句话足以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近代中国史: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要寻找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起源,不能仅仅回溯到“五四”,晚清是一段比“五四”更重要的“转型时代”。宣统皇帝于公元1912年2月12日正式逊位,中国最后的王朝宣告结束。七年之后,1919年发生了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定性在此不作评论,但是无论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有一个事实任何人都必须承认,即五四运动是一场规模巨大的知识分子参与的“觉醒”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型知识分子的崛起。那么,这数以百万计的新型知识分子从何而生?古语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短短七年时间岂能打造出这样一个规模宏大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此为疑问之一。再者,北洋军阀时期,混战无穷,白骨千里,列强利用中国内讧争相攫取我民族权益,大大延宕了中华民族近代化进程,让时人及后人深恶痛绝,慨叹我民族命运之多艰。然而,大小军阀从何而生?须知在晚清政府统辖下,它们曾被称为“新军”,乃中国军队近代化之模范军队,何以一夜之间堕落为各自为战的邪恶军阀?如果整合得当,它们应该是忠于国家(帝国)而不是效忠“某大帅”的私人武装。
文摘 第一章1901顽固派退出政权核心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从玛噶尔尼到《辛丑条约》公元1792年,英国外交官玛噶尔尼勋爵携带英王亲笔信绕过大半个地球出使中国。次年9月,在热河行宫两次谒见中国皇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通商口岸等要求,被清政府驳回。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玛噶尔尼是一个极富标志性的人物。当时的中国正逢盛世,皇帝年号曰“乾隆”。当中国人为这些大鼻子、蓝眼睛的西方人必须在皇帝面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而较劲时,玛噶尔尼已经洞察到了古老中国的衰败之势。那时距离鸦片战争还有40多年,但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整个历史画卷似乎已经展现在了他的面前。乾隆皇帝非常慷慨地批准给英国使团每天招待费用为白银5000两,这是一笔不小的款项,但是大多数被经手的官员所克扣,玛噶尔尼虽然并不知道这一情况,但他还是断言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48年后,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近代史也就此揭开。历史的时针再往后拨60年,20世纪的第一年,公元1900年,中国旧历庚子年,八国联军以解救被义和团围困的各国公使馆为名,打进了大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城。1900年8月16曰,中国军队在京城各处与八国联军展开巷战,死伤惨重,经过殊死战斗,联军渐渐地将剩余的中国军队驱逐到了城市的西北两方,战至晚间,整座北京城陷落。10月22日,联军统帅瓦德西将军从北京给德皇发了一份报告,内文中写道:联军占领北京以后,其驻扎地点之分配,一如当时各军攻入该城,最初各自占据之处。在英国方面,所抢之物均须缴出,一齐堆在使馆大屋之,加以正式拍卖,如是者累日,由此所得之款,按照官级高低,加以分派,其性质略如战时掠获金,因此之故,无一英人对于抢劫之事,视为马仁法行动。其日本方面,则对于此种掠夺之物照例归于国家,由此所得之款数至为不少,据日本某将军之报告,只天津一处抢劫所得者,即有二百万两之多。至于美国方面,对于抢劫之事本来禁止,但美国军队颇具精明巧识,能破此种禁令,为其所欲。俄国军队抢劫之方法,似乎颇称粗野,而且同时尽将各物毫无计划的打成粉碎。此外法国军队,对于各国军队“之抢劫行为”,亦复绝对不会落尾人启。就宫情形而言,又可证明该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所最可惜者,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