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页码:41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534386206
条形码:97875343862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宗教与生态丛书
内容简介 《佛教与生态》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生态的恶化导致人类的毁灭,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可能性,而已然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人类是生态危机的制造者,也只有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的问题。生态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涉及人的世界观和存在方式。因此,解决生态问题除了需要不断发展的科技条件之外,更需要价值与观念的资源。没有充分的价值与观念自觉,科技的发展对于生态只能是徒增其害而已。
作者简介 安乐哲(Roger T.Ames),夏威夷大学中国哲学教授。他翻译过《孙子兵法》(Sun-Tzu.TheArt of Warfare,Ballantine Books,1993),与刘殿爵一起合译《孙膑兵法》(SunPin:TheArt of Warfare,Ballantine Books。1996),与罗思文(H.Rosemont,Jr.)合译了《论语》(The Analects ofConf~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Ballantine Books,1998),与郝大维合译《中庸》(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University of Hawai’ Press,2001)。他也是包括《透过孔子而思》(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State Universityof New York Press,1987)、《期待中国:透过中西文化而思》(AnticipatingChina:Thinking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5)、《由汉而思:中西文化中的自我、真理和超越》(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Truth and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tate Universitv of NewYork Press)等对中国哲学进行阐释性研究的著作的作者之一。
目录
导 言
邓肯R.威廉斯
概述:为研讨议题构建理论框架
佛教与生态:有感于西方文化的集体认知
刘易斯兰卡斯特
小乘佛教与生态:泰国的情况
当代泰国的佛教生态诠释学介绍:佛使尊者与法藏长老
唐纳德K.斯威勒
泰国僧团促进绿色社会建设之潜在贡献的理论分析
莱斯利E.施蓬泽尔、波拉妮纳塔德查一施蓬泽尔
大乘佛教与生态:日本的情形
自然界之“因陀罗”网
保罗().英格拉姆
日本人有关环境伦理的自然观与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环保美学
史蒂夫奥丁
山脉、森林与河流之声:空海、道元与深层生态学
格雷厄姆帕克斯
佛教与动物:印度和日本
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克里斯托弗基查普尔
放生、死亡与国家:日本中古时期的放生仪式
邓肯R.威廉斯
佛教禅宗:问题与展望
山脉、河流与大地:禅宗与生态
鲁本L.F.哈比托
戒律与环保
约翰戴多卢里
美国佛教:创造生态小区
大地桑哈:加里斯奈德的自然小区观
戴维兰迪斯巴恩希尔
美国佛教徒对土地的响应:西海岸两所静修中心的生态学实践
斯蒂芬妮卡扎
禅宗山中心的绿化:个案研究
杰夫山内
佛教生态世界观的应用
核生态学和人世佛教
肯尼思克拉夫特
人口、消费和环境问题方面的佛教资源
丽塔M.格罗斯,
佛教、全球伦理与地球宪章
史蒂文C.洛克菲勒
佛教与生态之中的理论与方法论问题
是否有佛教的自然哲学?
马尔科姆戴维艾可
绿色佛教与慈悲式等级形式
艾伦斯朋伯格
佛教及环境关怀话语:对方法论问题的一些思考
伊恩哈里斯,
参考书目
邓肯R.威廉斯
作者简介
译后记
……
序言 如今,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要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生态的恶化导致人类的毁灭,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可能性,而已然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把利剑。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人类是生态危机的制造者,也只有人类才能真正解决生态的问题。生态的问题,绝不仅仅是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涉及人的世界观和存在方式。因此,解决生态问题除了需要不断发展的科技条件之外,更需要价值与观念的资源。没有充分的价值与观念自觉,科技的发展对于生态只能是徒增其害而已。如果近代启蒙心态所导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无法获得根本的扭转,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相处之道不能由“客体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objects)转化为“主体的团聚”(acommunion of subjects),那么,生态危机的问题就势必无法获得根本性的解决。值得庆幸的是,如何从世界各大精神性的传统中汲取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价值与观念资源,业已引起了世界范围内有识之士的充分关注。1996至1998年之间,在众多基金会和有关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之下,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连续召开了“世界宗教与生态”系列研讨会。众多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世界上各种精神性的传统出发,包括佛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儒家、道家道教、印度教以及各种本土的民间宗教,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和响应。最终的成果,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世界宗教与生态丛书”。
文摘 我一直都在努力展示一些困难、挑战、复杂性,与那些虽是隐藏的却具极强大影响力的集体认知观念,以及那些冲击我们将佛教作为一个宗教体系而进行讨论的事件。也许佛教徒们给我们提供的并非是我们想要得到的,如佛教徒有时告诫我们要畏惧自然。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无边的“因果之网”(net of causality),在这网中,每一事物都向整个宇宙的一丝一缕传达着细微的波动,这或许是有益的一课,因它说明,我们对于自己有关自然的一切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要更加心存畏惧。我们的生存正面临着危险,正如古代印度那些步人原始森林的人们一样,或许我们最好是能够对自然及其力量心存敬畏。我们决不能再陷入那种陷阱之中,那种以为自然是弱小的与被压迫的,而人类却是强大的,是那些“牺牲品”的拯救者的观念之中。自然界,含有微生物,含有穿透力极强并已透过臭氧层的猛烈射线,的确是令人敬畏的。任何认为人类能征服与打垮自然,甚或是拯救自然的信念都既是天真又是自大的,仅在模仿自然的程度上,人类的计策算是成功的。佛教教导我们万物皆是“变化中的无常”(in flux),任何变化中的事物都不会永远处于一种状态。我们幻想所有的细菌或病毒都能保持在一种不变的状况之中,以便让我们能有充裕的时间去发明旨在摧毁它们的仪器。但在佛教经文与教义里,我们获悉的是这样一个“真谛”(the hard truth):人类已经察觉到的任何危险都不会保持不变或永远存在,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一种随时变迁的自然状态之下生存。
在中国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另一面,即自然具有治疗功效并且令人愉悦,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自然观是在整个王国的森林砍伐之后的时代才产生出来的。从古代与现代的风景观来看,中国文化表现出对树木的敌视。若干世纪以前,圣人们所寻找的自然,在那时而言,也是远古时期最原始荒野所残留的碎片。光说圣人们支持自然进程,只看到他们对自然的喜爱,只把这些描述看做是中国人对待自然的准确方式的话,无疑就会错漏掉当时人们真正欣赏的是农耕土地的田园生活这一事实。
佛教也引导我们去重新评价商业社团在这一奋争中的作用。已经有太多的书籍描绘过佛教是“彼岸的”(other’worldly)宗教,所以将佛教看做与商人有着伙伴关系,有时的确会使人为之震惊。
后记 佛教与生态,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国际上已经开始了诸多相关研究及实践运动,本书对此作了一些极有价值的介绍。而汉传佛教,作为世界佛教的一大板块,本书却几未涉及!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方面,我们知道,佛教认为人自身的解脱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求小乘果位,还是求大乘佛教的自觉觉他之弘愿,这也确实容易让一些人误以为佛教不太看重环境问题。但另一方面,汉传佛教因基于“无我”教义而有无情亦具佛性的说法,如三论宗的吉藏、禅宗的南阳慧忠以及天台宗的湛然都曾提出过这一命题,这不能不说是在提醒当今世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在是不可分的。因此,佛教追求人的解脱与当下佛国净土的实现,本当是二而一之事。故而,展示在学者面前的,应是另一个新研究领域,即汉传佛教与生态的关系研究。此外,藏传佛教与生态的问题也有待学界同人去探讨。
在出版社一再宽延交稿日期之后,这本《佛教与生态》文集总算结束翻译,我们对出版社的宽限与包容深表感谢!对于译组成员而言,我们每一个人无不是尽心竭力,热诚付出。当然本书的翻译质量如何,还待读者明鉴。所以,此时可以欣慰的只有我们译者自己,因为努力过、耕耘过,也因走完了一段汗水挥洒的旅程,在此旅程中(再次)收获了作为年轻学人所应具备的诸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