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语词与对象

发布时间: 2011-07-07 11:24:52 作者: kind887

 语词与对象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5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ISBN:7300065260
条形码:97873000652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内容简介 《语词和对象》是蒯因继《从逻辑的观点看》之后关于语言哲学的一部系统的论著。作者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出发点,从主体与对象的刺激-反应关系和机制对语词、语句及其意义做了经验主义的发生学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全然陌生语言的“彻底翻译”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语词的刺激意义和刺激同义性等重要的概念和学说。书中对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多有批评,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形式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义释”、“语义上溯”);对各种指称的语言手段的暗昧性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做了细致的讨论。本书较以前的著作更明确、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在物理对象和心理对象问题上的物理主义观点及关于抽象对象(类、数学对象)的柏拉图主义观点。
作者简介 W.V.O.蒯因(1908-2000),20世纪下半叶最有影响的美国著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现代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1932-1933年赴欧洲(维也纳、布拉格、华沙等地)做访问研究。1936年开始作为讲师在哈佛大学任教,1941年升为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美国海军服役,战后返回哈佛任教,1948年升为教授。此后多次在其他大学讲学,1978年退休。主要哲学著作有:《从逻辑的观点看》(1953)、《语词和对象》(1960)、《悖论方法及其他论文集》(1966)、《本体论的相对性及其他论文集》(1969)、《逻辑哲学》(1970)、《理论和事物》(1981)等。
媒体推荐 书评
出版说明
  中华民族历来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她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不断吸纳整个人类文明的精华,滋养、壮大和发展自己。当前,全球化使得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进一步加强,互动效应更为明显。以世界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引介世界各国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成果,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是新中国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当代出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我社历来注重对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译介工作,所出版的“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等系列译丛受到社会广泛欢迎。这些译丛多侧重于西方经典性教材,本套丛书则旨在NFDA1R牍外当代学术名著。所谓“当代”,我们一般指近几十年发表的著作;所谓“名著”,是指这些著作在该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并被各类文献反复引用,成为研究者的必读著作。这套丛书拟按学科划分为若干个子系列,经过不断的筛选和积累,将成为当代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成为读书人的精神殿堂。
  由于所选著作距今时日较短,未经历史的充分淘洗,加之判断标准的见仁见智,以及我们选择眼光的局限,这项工作肯定难以尽如人意。我们期待着海内外学界积极参与,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深信,经过学界同仁和出版者的共同努力,这套丛书必将日臻完善。

编辑推荐 本书是蒯因继《从逻辑的观点看》之后关于语言哲学的一部系统的论著,被誉为当代世界哲学经典著作。作者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出发点,从主体与对象的刺激-反应关系和机制对语词、语句及其意义做了经验主义的发生学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全然陌生语言的“彻底翻译”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语词的刺激意义和刺激同义性等重要的概念和学说。
目录
前言/l
第一章语言与真理/1
1.从日常的事物着手/1
2.客观的引力;或者e pluribus unum/6
3.句子的互动/9
4.语词的学习方式/14
……
文摘 书摘
客观的引力;或者e pluribus unum
“Ouch”(“哎哟”)是一个单词句(one—word sentence)。人们常用它来简洁地表达自己对当前事情的看法。对其正确的使用是在有疼痛刺激相伴出现的那些场合。像其他语言用法一样,个体是通过社会训练的反复灌输而学会使用这个词的;社会并非通过分担一个人的痛感就可以使他学会说“Ouch”。一般说来社会教会个人使用“Ouch”一词的方法是,当看见他有突感不适的表情,如皱眉,或者目睹他正在遭受暴力时,便鼓励他喊“Ouch”;否则,假如别人根本没有碰他,或者他面不改色,神情自如,却大喊“Ouch”,那就该受罚了。
引发“Ouch”的刺激物可以是有目共睹的拳打、刀砍,也可以是在一个人体内别人看不到的痛。社会可以通过外在现象来准确地训练一个人什么时候该喊“Ouch”,即使刺激物不是众人都可觉察的。其奥妙在于,隐秘的刺激物与外在行为之间有一种先在的相伴共存的关联,如皱眉,就是显著的例子。
对于“Red”(“红”),我们可以想像人们最初是把它作为同“Ouch”一样的单词句使用的。正如人们在疼痛时可喊“Ouch”,人们对其视网膜受到红色光线刺激而产生的光化学作用可说“Red”。在这种情形下,社会的训练方法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看一个红色物体时说出“Red”,就奖励他;否则,如果他在看别的颜色的东西时,却说“Red”,就处罚他。
然而实际上,“Red”的使用没有这么简单。与“Ouch”不同,“Red”通常是一个长句子中的一部分。另外,即使在“Red”作为一个单词句使用时,引发人们说“Red”的东西往往并非是对一个红色物体的感知,而通常是以一个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语言刺激。但在这里我们暂且保持前面所提到的这种习惯上假定的用法,因为它与“Ouch”相似,可使我们做某种对比。
作为社会代表的评论者通过观察某个被试验者及其所见的对象,确定该对象是红的,从而认可此人关于“Red”的说法,因此评论者部分地是从自己视网膜上的红色光线得到提示的,在说“Red”的场合,提示某人说此话的东西与提示评论者对此话表示认同的东西有部分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在说“Ouch”的场合是没有的。在前一种场合有部分对称性,在后一场合则没有,这表明说“Ouch”比说“Red”其指称似乎更具主观的意义,而说“Red”则比说“Ouch”更客观些。
但二者都有例外。如果评论者和那个被试验者都去扑火并都略被灼伤,那么,后者说“Ouch”,前者加以认同,这个情形便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