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42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
ISBN:7210026207
条形码:978721002620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作了铺垫,准确地论析了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形成的条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功能。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构筑共同理想的现实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不少的新见解,比如“执政意识与社会凝聚是当代中国构筑共同理想的国家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仍然甚至更加坚持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等等。第三部分探讨共同理想的形成过程中的领导权威和权利运作问题,分析了行政权力弱化形势下对社会共同理想形成的意义与阻力,强调了构筑共同理想过程中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科学阐述了理想与利益的辩证关系。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论证了社会共同理想的构筑是一个社会理想与民众社会参与的互动过程。本书整体鲜明的体现了“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的风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媒体推荐 总序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执着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理论重在创新,创新需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理论功在创新,只有创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启示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新世纪的世界,新世纪的中国,新世纪的江西,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许许多多的政治、经济、社会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解答。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江西向为“文章节义之乡”,素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著称。在历史的长河中,江西不但涌现出许多名扬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而且涌现出不少影响古今的学问家、思想家。但是,我们不能沉缅于先哲的辉煌,而应该创造更加璀璨的未来。江西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一直在为此努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世纪之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省社联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积极组织和扶持社会科学精品力作的撰述和出版,其实现形式是:推出“江西社会科学研究文库”工程,每年拿出一笔事业经费,资助出版10本理论上的厚重之作。这是我省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大事、好事、实事,如此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必将蔚为大观。
21世纪,将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将是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世纪。江西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大家努力啊!
祝愿社会科学研究的精品力作不断问世。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全书作了铺垫,准确地论析了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形成的条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功能。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构筑共同理想的现实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不少的新见解,比如“执政意识与社会凝聚是当代中国构筑共同理想的国家目的”、“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仍然甚至更加坚持国家利益之上的原则”等等。第三部分探讨共同理想的形成过程中的领导权威和权利运作问题,分析了行政权力弱化形势下对社会共同理想形成的意义与阻力,强调了构筑共同理想过程中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科学阐述了理想与利益的辩证关系。在最后一部分中,作者论证了社会共同理想的构筑是一个社会理想与民众社会参与的互动过程。本书整体鲜明的体现了“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的风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目录
序
第一章 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
一、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
1.人生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的个人性与社会性
2.社会理想和共同理想:理想的先进性与广泛性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理想的远大性与现实性
……
文摘 书摘
中国共产党在用革命的理想团结人民的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的办法。首先,她鲜明无误、始终如一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全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远大的理想,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作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浓墨重彩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历史证明,正是我党在任何时候都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国的理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才有了根本的保证,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其次,在革命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她又能依据历史的特点和人民的意志,制定正确的纲领,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奋斗目标,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紧紧地把全国人民吸引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在抗战时期,我党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共同目标,后来又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共同目标,使全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和积极的共同理想,从而凝聚了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讲道: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又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将全国人民的思想、意志和力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再次,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始终将这一理想教育党员、教育人民,使这一理想成为激发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力量源泉,成为团结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基础。现在,形势有了新变化、新发展,我们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就是如何在上层建筑行使好权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形成共同理想,塑造民族精神。
总而言之,共同理想的形成、价值观念的重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总结这段历史,提炼经验,吸取教训,研究我国在形成共同理想的经验及其在凝聚社会中的作用发挥,发挥我党用正确的理想团结人民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和有益的事情。
四、共同理想的基本功能
1.有助于增加社会的整合力
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由无数社会成员和若干个社会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