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156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33323370
条形码:978753332337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今释(繁体版)》内容简介:毫无疑问,随着“孙子兵法热”在当今世界持续升温,受到中外各国领导人、企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孙子兵法》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观点阐释这部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名著的著述可谓多矣。
作者简介 郑张欢,男,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早年曾长期从事基层行政工作。爱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故长期业余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始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经三十余年研究、探索,先后撰成《周易今释》、《论语今释》、《老子今释》,由齐鲁书社出版,近又就《孙子》之哲理与思想进行研究,写成本书。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今释(繁体版)》是由齐鲁书社出版的。
目录
序
绪言纵论孙子及其兵学
(一)对孙子兵学思想与理论所出问题的研究
(二)对孙子兵学思想与孔子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
(三)对孙子兵学思想应用问题的研究
(四)对孙子兵学哲理来源问题的研究
(五)本书所用《孙子兵法》的文本
上卷
始计篇第一
作战篇第二
谋攻篇第三
军形篇第四
兵势篇第五
虚实篇第六
下卷
军争篇第七
九变篇第八
行军篇第九
地形篇第十
九地篇第十一
火攻篇第十二
用间篇第十三
后记
……
序言 前不久,老朋友兴斌先生给我来电话,嘱托为他担任编辑的《孙子兵法今释》写篇序言。这些年,我也曾为一些书写过序言,不过作者多是学术界相交多年的诤友,或者自己的学生辈,说话自可以随便些。现在则要为一位素未谋面、只是共同喜爱中国兵法智慧的朋友写序,确实颇费踌躇。
学术著作卷头放置一篇或多篇序言,在近年来已成惯例。惟写序的规矩是什么,应当说哪些内容,似乎还没有个固定章法。有人谈与作者的交往和著书编书的甘苦;有人评价著述的学术地位和理论创新;甚至有人洋洋洒洒,由作序引申开去,阐发的却是自己的卓见高论;当然兼而有之的也不少。我全无上述信息优势和学术功力,姑且仅作为书稿较早的读者之一,谈点个人感想吧。
毫无疑问,随着“孙子兵法热”在当今世界持续升温,受到中外各国领导人、企业界人士及专家学者的普遍重视,《孙子兵法》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观点阐释这部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名著的著述可谓多矣。那么,《孙子兵法今释》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呢?我以为有两点颇值得关注:
一、不是照搬惯常的西学套路,而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力争用中国传统语汇来说话。
文摘 在第五篇中,孙子强调“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淀投卵者,虚实是也”的治军与用兵相统一的思想。
在第六篇中,孙子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艺术用兵的思想。这一艺术用兵的思想,是古来名将、军事家所以受敌不败而能制胜之重要原因所在,也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及共和国其它将帅所以能够受敌不败并克敌制胜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具体用兵问题上,自第七篇中孙子强调的“以迂为直”的用兵思想,第八篇中孙子强调的“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的因敌应变既得地利又得人用的用兵思想,这是古来历代名将、军事家所以能使敌无可胜我而被我胜之重要原因所在,也是毛、刘、周、朱、邓及其它共和国将帅所以能够使敌无可胜我而被我所胜之的重要原因所在。
在第九篇中孙子强调的“兵非贵益多,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的精兵思想,在第十篇中孙子强调的“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的必胜、全胜思想,这是古来历代名将、军事家所以能以少击众让敌防不胜防之重要原因所在,也是毛、刘、周、朱、邓及其它共和国将帅所以能以少胜多让敌防不胜防的重要原因所在。
后记 中国的《周易》、《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四部书,是中华民族哲学的以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中最具根本性的,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四大经典著作。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认真读读这四部书。
鄙人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吸收前代贤者与今之俊彦的研究成果,深入研读这四部典籍,尽可能揭示其哲理思想与文化内涵,并据以撰写了《周易今释》、《论语今释》和《老子今释》三部书稿,寄呈齐鲁书社。因得到书社领导的关怀与支持,经编审李兴斌先生亲自审阅与编校,这三部书稿已相继出版。今又撰写了《孙子兵法今释》一书,仍寄呈齐鲁书社,希望能一并得到出版,结果再次得到书社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仍由李兴斌先生继续审阅、编校、出版,并得著名兵学专家刘庆先生为之作序,实出望外矣!
鄙人解读中国这四大经典著作的书稿能在当年周公与太公的封国、孔子与孙子的故乡齐鲁大地上的学术出版社齐鲁书社出版,深感莫大的荣幸。但是,由于鄙人学养不足、造诣不高,书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与不当之处,所以恳请学界前辈与读者多予批评指正为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