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9705495/9787509705490
条形码:978750970549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是中华大地上的重要考古学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良渚文化兴衰史》应用大量的考古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良渚文化的兴衰历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分别从生态环境、聚落群、社会生产、建筑、图腾文化、巫术活动、丧葬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对良渚文化进行解剖,同时对良渚文化文明的生产、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点、衰落原因及其与其它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作了探讨。
作者简介 吴汝祚浙江嘉兴人,1921年生。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52年于浙江大学人类学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前史,现正在进行“中华古代文明社会产生的特色”专题研究。独著有《炎黄汇典(考古卷)》,合著有《长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胶县三里河》等,并在《考古学报》、《考古》和《文物》等杂志上发表有《中国史前时期稻作农业的起源、发展及其问题的探讨》、《中华古代文明与巫》等论文数十篇。
徐吉军浙江宁波人,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历史系(现属浙江大学)。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图书馆馆长.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史和宋史,曾与李学勤、陈高华、傅璇琮、陈桥驿等先生合作主编有《长江文化史》、《黄河文化史》、((中国风俗通史》、《中国服饰通史》、《中国藏书通史》、《中国饮食史》、《中国都城辞典》等多部大型学术著作和辞典等;独著或合著有《南宋史稿》、《南宋都城临安》、《中国丧葬史》、《长江流域的丧葬》、《浙江名城》、《民国风俗史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多次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浙江省、杭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良渚文化命名的由来
第二节 良渚文化的分布地域和本地区内各考古学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生态环境和聚落群
第一节 生态环境
第二节 聚落群
第三章 社会生产
第一节 农业生产
第二节 手工业生产
第三节 农业与手工业的关系
第四章 建筑
第一节 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
第二节 房屋的营建
第三节 祭坛和其他有关祭祀建筑
第四节 高台墓地的营建
第五节 水井
第六节 防洪堤坝的设施
第七节 其他营建工程
第五章 图腾文化
第一节 考古资料所反映的图腾文化
第二节 图腾亲属观念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图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 图腾文化的特点
第六章 巫术活动
第一节 考古资料反映的巫术活动
第二节 巫与古代文明
第七章 丧葬习俗
第一节 良渚文化墓葬概述
第二节 良渚文化墓地的分析
第三节 随葬器物的分析
第四节 良渚文化墓葬的渊源及其等级性
第八章 饮食文化
第一节 从生食到熟食
第二节 饮食原料的逐渐多样与丰富
第三节 烹煮方式、炊器和饮食用器
第四节 食物的贮藏和加工
第五节 饮食文化与礼制的关系
第九章 探讨良渚文化文明的产生
第一节 良渚文明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大型非凡建筑的出现
第三节 等级社会的形成
第四节 礼制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第五节 城市的出现
第六节 文字的产生
第七节 进入文明时代
第十章 良渚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开放性和凝聚性
第二节 创造性
第三节 连续性
第十一章 良渚文化与其他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探讨
第十二章 良渚文化衰落原因的一些思考
第一节 大量资金用于非生产性设施,使社会生产趋于衰落
第二节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第三节 水患加重,加快衰落的步伐
第四节 统治者贪图享乐,走上腐败之路
第五节 中原成为文明中心,良渚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第十三章 良渚文化的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附录 图注
后记
……
序言 浙江文明曙光,肇自远古,钟灵毓秀,济济多士。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更是传统深厚,流派迭起,学术昌盛。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密切结合,社会科学事业有了全新的面貌。1978年4月,在原成立于1958年6月的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中共浙江省委批准建立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筹建领导小组。1979年12月,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1984年3月,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改为省社会科学院,组成本省一支多学科的有较强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以其丰富的精神成果参与浙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文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良渚文化命名的由来
一 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
提到良渚文化命名的由来,就得了解良渚遗址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古荡一带出土了石器,良渚地区有玉器、石器和陶器等遗物散落于民间。何天行先生得知这些信息后,以他渊博的学识、热衷于对古史的探索、敏锐的洞察力,认为良渚地区很可能埋藏着优秀文化的遗址。他在1935年夏,对良渚古遗址进行调查,发现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其中一件椭圆形黑陶豆的口沿上,有一周刻符,直到现在,这件陶器仍为研究良渚文化的学者所重视。1936年,他携带着良渚遗址出土的黑陶,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拜访董作宾、梁思永等先生,得到好评和赞许,何先生深知这些发现对中国古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后,他对发现的遗物进行整理和研究,编著成《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一书,由蔡元培先生题写书名,并且还作为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的第一种,于1937年出版发行。这是最早研究良渚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2000年出版的《史前研究》全文转载,也反映了这部著作的重要性。
后记 《良渚文化兴衰史》一书是我与吴汝祚先生合作的第三部书。在我协助李学勤先生主编《长江文化史》和《黄河文化史》两书时,吴汝祚先生均积极响应,并撰写了其中的史前部分内容,其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谦和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吴先生提出再次合作时,我欣然同意。本书由我们两人共同拟成写作提纲,由吴先生执笔,由我润笔并配图。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明达研究员和北京缪雅娟女士等人的帮助,在此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