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27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08032112/9787108032119
条形码:97871080321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钱穆作品系列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发微》汇集作者有关中国历史、史学和中国文化精神等方面的演讲与杂论,既对中国史学之本体、中国历史之精神,乃至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教育思想史等做了高屋建瓴、体大思精的概论;又融会贯通地对中国史学中的“文与质”、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与人生等具体而微的方面做了细致而体贴的发疏。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编辑推荐 《中国史学发微》:钱穆作品系列。
目录
国史漫话(一九三九年)
中国史学之精神(一九五○年冬)
史学导言(一九七○年三月)
中国历史精神(一九八三年九月)
中国文化特质(一九八三年九月)
中国民族性与中国文化之特长处(一九八六年四月)
历史与人生(一九八六年七月)
中国史学中之文与质(一九八六年八月)
民族历史与文化(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一九八四年夏)
庄子“薪尽火传”释义(一九八六年七月)
略论中国历史人物之一例(一九八六年十二月)
“国史馆”撰稿漫谈(一九八七年九月)
世界孔释耶三大教(一九七八年)
……
序言 中国学业相传,向分经、史、子、集四部。经学最早,但实惟有《诗》《书》两部。《诗》三百,迄今犹存。《书》则惟商、周两代少数几篇政治文件,或最先当起于盘庚以后。至唐、虞、夏代,如《尧典》《禹贡》之类,皆出战国后人撰写,非孔子前所有。至于礼,《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则礼非成书,故称“执礼”,与《诗》《书》不同。《仪礼》仅属士礼,乃孔子以下人所造。《周官》更属后起,当在战国之晚世,或当在虞、夏书之后。乐则无专书记载。即孔子时,郑、卫之声,已非古乐。孔子在齐闻韶,韶乐乃自陈达齐,但亦决非传自舜代。惟在孔子时,已属南方之乐之稍古仅存者。至孟子时,古乐今乐已显相分别。《易》虽古代相传,但孔子时亦仅为一卜筮之书。《易传》则当出秦始皇时代,已杂采儒道两家义成书。孔子前虽有《诗》《书》,亦不称之为经。盖古代学术尚未流通,惟政府最高层始掌有之。故孔子日:“春秋天子之事。”
学术传于社会下层,其事始于孔子。战国诸子着书,墨家最先有经。汉代诸儒以孔门相传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学,遂误称六经。而实是《诗》、《书》、《仪礼》、《周易》及孔子《春秋》,只五书,尚缺一《乐经》。汉武帝乃立五经博士,后代经学惟五经有传记注疏,此外不再有增。则虽有经学之名,而其学术相传,则惟传达,无创作,与史、子、集三部有不同。
先秦诸子相传为九流十家,最先起者为孔门儒家。孔子为中国自古相传私人讲学之始,前后门弟子共七十七人,后世讹称七十二人。然姓字见于《论语》者,不达半数。《论语》乃孔门师弟子相聚讲论语言之记载。然其书相传,至孟子后,始正式编纂为上下二十篇。故在孟子书中,亦尚不见《论语》一书名。墨翟继孔子而起,但墨家先有成书。如今传《墨子》及《墨经》,其书皆出《论语》为书行世前。其它各家成书,则全出儒、墨后。但独有小说一家,则其成书当尚有在孔子之前者。
文摘 国史漫话
此稿成于云南宜良,在余《国史大纲》成书之后,继《史纲引论》发表于昆明之某报,张君起钧剪存之。携赴重庆,又转恩施,并挟之以赴北平。嗣又携此稿来台。辗转数万里,历时三十载。张君检以示余。余久忘之,重获展读,深感张君郑重此稿之美意。张君重欲将此稿刊布于《自由报》,特附识此一因缘以告读者。(一九六八年七月)
(一)国史规模的宏伟
去年五月中旬,始草《国史大纲》(以下简称《史纲》),迄今年六月成书。《史纲》辞尚简要,意有未尽,偶为漫话。
草《史纲》既竞,特标四信念于端,曰,凡读吾书,请先具下列四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尤必附随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否则等于只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
三、所谓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无一点价值,亦无一处可以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而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前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此乃表示其国家民族文化之堕退与消失,并非表示其国家民族文化之发皇与向前。
右列四信念,标之今日,似为突兀。然静待时间之经过,此四信念,终将为我国人所首肯而接受。否则,久而久之,窃恐所谓中国史,亦将追随于埃及、巴比伦之后,为世界热心考古之士,提供以一种所谓东方学之资料而已。既根本无所谓国史,则自谈不到上举之所谓信念。怀不能已,复标举之于吾漫话之首。
义取共鸣,无烦详说。
治国史有一首先应当注意之点,即国史之大。所谓大,并非故自夸大。乃有客观事实,可以数字明确指陈者。要言之,一则我国史所包疆域之广,一则我国史所含人口之多。中国为一广土众民之国家,自古迄今皆然。此实使我国家民族能翘然特立于斯世。若不注意于此,则对我国史已往之精神与意义,将索解无从。
西人治史,多盛推罗马。又以罗马建国,与我秦汉略同时,故论中西史,每喜以罗马与秦汉相拟。其实罗马立国规模与秦汉大异,(《史纲引论》中已及之)即就大小一端论,便见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