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

发布时间: 2011-08-18 12:02:01 作者: kind887

 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423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112108268
条形码:97871121082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

内容简介 《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由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1404—1472年)撰写,是有关建筑理论与实践的第一部现代论著。它对于后来建筑历史的重要性是无可计量的,然而,里克沃特的译本也是依据了原初的、杰出的、有说服力的拉了文本翻译出来的第一个英文译本,阿尔伯蒂作为一位理论家的声望就是建立在这个拉丁文本之上的。
媒体推荐 建筑理论并不是某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公式,也不是一个可以包治百病的万能剂,建筑创作并不直接地依赖某位建筑理论家的任何理论界说。而况,这里所译介的理论著述,都是西方建筑发展史中既有的历史文本,其中也鲜有任何直接针对我们现实创作问题的理论阐释。因此,对于这些理论经典的阅读,就如同对于哲学史、艺术史上经典著作的阅读一样,是一个历史思想的重温过程,是一个理论营养的汲取过程,也是一个在阅读中对现实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的过程。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所在吧。
中国人习惯说的一句话是“开卷有益”。也有一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资讯发达了,人们每日面对的文本信息与电子信息,已呈爆炸的趋势。因而,阅读就要有所选择。作为一位建筑工作者,无论是从事建筑理论、建筑教育,或是从事建筑历史、建筑创作的人士,大约都在“建筑学”这样一个学科范畴之下,对于自己专业发展历史上的这些经典文本,在杂乱纷繁的现实生活与工作之余,挤出一点时间加以细细地研读,在阅读的愉悦中,回味一下自己走过的建筑之路,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吴良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总序
编辑推荐 《建筑论:阿尔伯蒂建筑十书》:“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985工程”二期清华大学人才培养建设项目资助
目录
中文版总序 吴良镛
导言 约瑟夫里克沃特
各版本情况
关于这一版本中的插图问题
建筑艺术论
……
序言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支持的“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诸位译者的努力,终于开始陆续问世了,这应该是建筑界的一件盛事,我由衷地为此感到高兴。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建筑理论发展的起始时间也是久远的,一般认为,最早的建筑理论著作是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自维特鲁威始,到今天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近代、现代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实际上是一个由最初的“西风东渐”,到逐渐地与主流的西方现代建筑发展趋势相交汇、相合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地学习、整理、提炼我们中国自己传统建筑的历史与思想的基础之上,也需要去学习与了解西方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从维特鲁威算起,西方建筑走过了2000年,西方建筑理论的文本著述也经历了2000年。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500年,既是西方建筑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西方建筑理论著述十分活跃的时期。从15世纪至20世纪,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这其中既包括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些建筑理论的奠基者,如阿尔伯蒂、菲拉雷特、帕拉第奥,也包括17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一些重要建筑理论家和18至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些在理论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如意大利的塞利奥;法国的洛吉耶、布隆代尔、佩罗、维奥莱一勒一迪克;德国的森佩尔、申克尔;英国的沃顿、普金、拉斯金,以及20世纪初的路斯、沙利文、赖特、勒柯布西耶等。可以说,西方建筑的历史就是伴随着这些建筑理论学者的名字和他们的论著,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
在中国,这些西方著名建筑理论家的著述,虽然在有关西方建筑史的一般性著作中偶有提及,但却多是一些只言片语。在很长一个时期中,中国的建筑师与大学建筑系的教师与学生们,若希望了解那些在建筑史的阅读中时常会遇到的理论学者的著作及其理论,大约只能求助于外文文本。而外文阅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轻松胜任的。何况作为一个学科,或一门学问,其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原典性历史文本,是这门学科发展历史上的精髓所在。所以,一些具有较高理论层位的经典学科,对于自己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不论其原来是什么语种的文本,都是一定要译成中文,以作为中国学界在这一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与理论基础的。比如,哲学史、美学史、艺术哲学,或一般哲学社会科学史上西方一些著名学者的著述,几乎都有系统的中文译本。其他一些学科领域,也各有自己学科史上的重要理论文本的引进与译介。相比较起来,建筑学科的经典性历史文本,特别是建筑理论史上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述,至今还没有完整而系统的中文译本,这对于中国建筑教育界、建筑理论界与建筑创作界,无疑是一件憾事。
文摘 插图:


至于建筑用地,古人做出了相当努力来确保它应该(尽可能)是理所当然地不要造成任何伤害的,而且,每一种便利都应该能够被提供出来。最重要的是,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避免那些可能令人不愉快的或不利于健康的气候;这是一个非常谨慎的预防措施,甚至是一件不可或缺之事。虽然,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土地和水源方面的缺陷,都能够通过技巧和聪明加以补救,但却没有什么心灵或手工的力量可以对气候做出些微的改变;大约就如所说的那样。当然,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在维持和延续我们的生命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自己所能够观察到的一样),真正纯净之空气对于健康有非同寻常之有益效果。
有谁可能会注意不到这一广泛影响,即气候是不能培育、生长、滋养和保存的呢?如您可能已经看到的,那些享受着较为纯净气候的人们在能力上是超越了那些屈从于阴沉和潮湿气候的人们的;为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理由,因而可以说,雅典人比底比斯人更为狡诈一些。
因而,我们可以承认,气候是依赖于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关于这种变化的某些原因似乎是相当明显的,而另外一些原因,因其十分隐晦,深藏不露,令人难以察觉。我们将首先检验那些明显的原因,然后再探讨那些隐晦的原因,从而,我们将知道如何选择那些最有利和最有益于健康的地方来生活。
后记 译完本书最后一页的最后一个词,轻轻地合上书本,看了一下表,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日历上显示的日期是2008年9月19日。因为有一个为每一阶段的工作注明起止日期的习惯,下意识地翻出了最初开始本书翻译的文稿,在文字的左上端写着“2007年4月11日”。一时间,一种夹杂着放松感的苦涩隐隐地涌动。的确,这就像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从承接下这样一个苦差事,开始启动,然后是每日每时的坚持,在原本就十分忙碌的研究、教学工作之余,利用点滴的时间空隙,来从事这样一部伟大的西方经典建筑理论著作的研究与翻译,时光就像是处在了一个凝滞的状态,除了日常工作之外,每日心头萦绕的几乎就是这样一件事:如何将建筑学学科发展史与建筑理论史上这样一部经典之作,准确而明晰地呈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对时间的锱铢计较,分分秒秒点滴时间的捕捉,每日面对的就是遥遥无期的文字与文献,摆在面前的,除了英文原本之外,还有英、法、德、意和西班牙的汉译辞典与人名辞典、地名辞典,以及一大堆的参考资料,特别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书页被几乎翻得发皱,颇有一点青灯古佛、皓首穷经的味道。不知不觉之中,竟然已经过去了18个月有余。
关于这本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建筑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建筑学学科的奠基人有两位,一位是生活于公元前l世纪的维特鲁威,另外一位就是本书的作者,15世纪的阿尔伯蒂。比较之下,尽管维特鲁威是建筑学学理基础的奠基人,但他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过于遥远,他用的语言,夹杂着希腊文与拉丁文,为后人留下了一大堆晦涩难懂而又模糊不清的疑问,为后来建筑学领域无穷的争辩,造成了巨大的空间。阿尔伯蒂的情况不太一样,他是西方历史上已知的第二位试图将建筑学作为一门完整的科学学科进行架构与论述的人。他生活于西方社会由黯淡迷茫的中世纪向理性启蒙的现代转折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他对建筑学学科的内涵与学理的基础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架构。自他之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创作就进入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向前的发展过程。因而,可以说,建筑学学科的学理基础是由阿尔伯蒂所真正确立的。
当然,这是一个历史文本,一个原典性的文字。我们阅读它,绝不是为了解决眼前的任何功利性问题。作者距离我们有500多年的历史,而阿尔伯蒂本人又是一个典雅好古之人,他的文本甚至表现得比他自己所处的时代更早,他更喜欢用古代希腊、罗马的典故、术语,甚至古代的建筑名词来阐释他的见解。这样,我们就应该将这本书看做是一个原典性的历史文本,我们不是要从中寻找解决眼前建筑的实际问题,我们从中汲取的是历史的营养。我们从中可以窥见,那些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的建筑学学科的奠基人,在最初架构.这个学科的时候,心中所描绘的蓝图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读书人网 >建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