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

发布时间: 2011-08-28 11:49:57 作者: kind887

 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页码:41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542630113/9787542630117
条形码:978754263011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的宗教传统:巫术与伦理的对立和共存》目前包括27篇独立的文章,分属于八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篇目。《宗教理论与历史一般》包括三篇文章,都是想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宗教研究的一般问题。《中国宗教的起源》的两篇文章分别是以考古材料作为依据对中国宗教的神灵崇拜和巫术崇拜的源头加以考察,并由此确定中国宗教的远古基础。在《中国宗教的成型》这一篇中包含了三篇文章。第一章《从三代到两汉:中国信仰观念的成型》是一个一般性的描述,它实际上是承接起源时期的基础而展开的。尔后的两章分别主要考察了中国宗教生活中最基本的观念“命”以及知识与思想界在这一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道教、佛教、儒教及民间宗教》两汉对于中国宗教的成型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它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中国宗教之基本类型与本质特征》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的一个概括。《中国宗教与巫术的关系》是中国宗教类型或精神问题的展开之一。《中国宗教与伦理的关系》是中国宗教类型与精神问题在第二个向度的展开。《作为参照的亚伯拉罕宗教系统》收录了几篇以犹太教为主的有关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论文。
作者简介 吾淳,亦名吾敬东,祖籍浙江衢州,1955年生于上海。1992年师从冯契教授,1996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维与哲学范型研究,兼涉中国古代科学、伦理、宗教以及艺术。主要代表作有:《宗教:一种文化现象》(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中国思维形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古代中国科学范型》(中华书局,2002)、《影响古代中国发生期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中国社会科学》1990)、《关于古代中国经验思维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1997)、《荀子与黑格尔伦理思想共同点之比较》(《哲学研究》2006)、《孔子论乐:精英的理想与趣味》(《孔子研究》2006)、《理解信仰问题的主要视角》(《世界宗教研究》2007)等。
编辑推荐 《中国宗教与伦理的关系》是中国宗教类型与精神问题在第二个向度的展开。《作为参照的亚伯拉罕宗教系统》收录了几篇以犹太教为主的有关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论文。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宗教理论与历史一般
理解信仰问题的主要视角
一、基于宗教哲学的视角:信仰与理性的区别
二、基于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视角:广义的信仰概念
三、基于高端宗教信仰的视角:狭义的信仰概念
四、基于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视角:一神的信仰概念
五、基于宗教多元论的视角:多元的信仰概念
六、基于发展的视角:信仰朝低端回归的倾向
影响信仰性质及其分层的若干基本要素
一、拯救或解脱目标与道路
二、从低端信仰出发的思考:功利、神秘、形式诸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
三、从高端信仰出发的思考:集体、经典、伦理诸因素在信仰中的地位
四、一神信仰问题
考量人类精神运动走向的几个宗教视角
一、“轴心时期”人类的精神运动及其分野
二、基于宗教的视角:哲学精神路向中精英与大众的疏离
三、基于宗教特别是犹太宗教的视角:哲学与其他宗教精神路向中无神论与多神论、理性与巫术的结伴而行
四、基于犹太宗教即宗教革命的视角:其他文明系统中早期信仰的连续性

第二篇 中国宗教的起源
中国神灵观念的远古源头——从出土遗存看原始中国人的神灵观念
一、早期灵魂观念的形成
二、图腾:从动物崇拜到灵物崇拜
三、由大而小的祖先崇拜
四、以太阳为主的天体或天神崇拜
五、早期与中期的祭祀
六、晚期或即与青铜时代接壤的祭祀
中国巫术观念的远古源头——从出土遗存看原始中国人的巫术观念
一、石和玉的巫术意义
二、其他葬式的巫术意义
三、自发的巫术与职业的巫师
四、巫师专用的“法器”
五、动物之于巫术控制的意义
六、占卜活动

第三篇 中国宗教的成型
从三代到两汉:中国信仰观念的成型
一、从“绝地天通”的故事说起
二、民间信仰
三、国家宗教
“命”中注定的中国宗教
一、从虞夏到商周的占“命”方式
二、周代的“命”观念与思想的变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命”观念与思想的发展
四、战国至两汉占“命”的数术化
五、汉代“命”观念的神秘化
中国信仰观念成型时期的知识与思想界
一、战国中期以前的知识与思想界:由迷信而理性
二、战国中期以后的知识与思想界:由理性而迷信
三、上述现象背后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第四篇 道教、佛教、儒教及民间宗教
从道佛二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看中国社会的底层信仰——以现有研究为基础的考察
一、道教与民间宗教
二、佛教与民间宗教
三、从道教、佛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看其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四、包括道教、佛教在内的民间信仰的合理与积极的成分
也论儒教的历史与形态
一、引言:考察儒教问题的视角
二、儒教形成的时间概念
三、儒教的主要信仰观念
四、儒教与儒学的两个问题
五、儒教在宋代以后的新气象:基于宗族共同体的伦理化
六、儒教伦理的戒律化
七、儒教伦理的普世性
道教、儒教与佛教异同之粗析
一、道教与儒教的异同
二、道教与佛教的异同
三、儒教与佛教的异同

第五篇 中国宗教之基本类型与本质特征
思考中国宗教本质问题的若干视角
一、以卡尔雅斯贝斯为代表的研究:从历史哲学的视角看精神运动的轴心或定型意义
二、以麦克斯缪勒、汉斯昆、秦家懿等为代表的研究:从比较宗教学或宗教类型的视角看中国宗教
三、以马克斯韦伯、杨庆垄等为代表的研究:从宗教社会学或宗教性格的视角看中国宗教
四、以张光直为代表的研究:从人类学或宗教发展的视角看中国宗教
中国宗教:未曾经历革命及其归宿
一、宗教:自然历史进程的与革命的
二、中国未曾发生宗教革命
三、中国亦未曾接受宗教革命
四、道教从一开始就是自然宗教的
五、佛教最终也回归为自然宗教的
中国宗教:巫术与伦理或理性的对立和共存
一、引子
二、巫术的传承
三、理性和伦理的产生
四、理性、伦理与巫术的紧张
五、巫术与理性、伦理的共存
古代中国宗教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宗教的基本传统
二、道教、佛教与儒教中的原始宗教品格
三、道教与佛教的伦理精神
四、儒教的伦理精神

第六篇 中国宗教与巫术的关系
巫术与中国宗教精神
一、巫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二、中国宗教巫术化之可能
三、巫术与国家生活
四、巫术与社会生活
五、巫术与其他宗教关系之考察、地位之比较
……

第七篇 中国宗教与伦理的关系
第八篇 作为参照的亚伯拉罕宗教系统
后记
……
文摘 第一篇 宗教理论与历史一般
理解信仰问题的主要视角
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并且从一定意义上讲,“信仰”这一语词或概念更属于中东或即亚伯拉罕宗教系统的“专利”。本文即是对理解信仰问题的不同的视角做一个概略地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扼要分析考察信仰问题的若干维度。
一、基于宗教哲学的视角:信仰与理性的区别
首先,让我们从信仰的外面隔岸观火式地来看信仰现象或问题,这样一种考察可以将信仰活动与人类其他精神活动特别是理性与知识活动区别开来。
帕斯卡尔说过:“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帕斯卡尔的这一界说将信仰与理智区分了开来。学术界目前在对信仰与知识或理性作区分时基本上就是采纳此类意见。
后记 经过包括2009年春节在内的差不多整整两个星期的工作,书稿终于校对完了。现在我想应当就即将“诞生”的成果再说上几句话。
由于本书主要是在已发表的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此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一些问题,此附记于下。
首先,仍是相关论文在资料和论述上的重复之处,作为单篇文章这并不是问题,但集合成书时,问题就显现了出来。这一问题我在上一部著作《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中已曾遇到并做了相应的处理和说明。本书也是如此。我对重复出现的论述,尤其是资料,做了较仔细的梳理,对一些地方作了删节。但我的原则是不伤筋动骨,所以凡属于这一性质或地位的论述及资料我仍然保留。
其次,书中有少量资料同为一种著作却分属不同的版本,如韦伯的著作。这涉及我所依据的这些资料即译本的出版时序问题。对此,我除极少数地方加以改动外,大部分地方仍维系原状,否则将会出现文章发表时间与文献出版时间的倒置。
第三,有些研究既是宗教问题,同时又是伦理问题。涉及这样内容的研究我曾放到《中国社会的伦理生活》一书中,现也仍放在本书中并作为关涉本书宏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事实上,本书的一个最重要的视角就是关心宗教与伦理的关系问题。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