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页码:2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1234914/9787501234912
条形码:97875012349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生活处处皆禅意。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禅既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又在琴棋书画诗歌赋中。
禅是心地法门。
禅教会我们如何觉悟,从而获得绝对自由和生命真正的解脱。禅宗六祖慧能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就是觉悟。
禅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禅培养我们积极快乐、从容淡定的心态。
禅是艺术的子宫。
元好问诗:“诗为禅客添华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作者简介 邱紫华,重庆市人,1945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97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东方美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已出版学术著作《悲剧精神与民族意识》《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黑格尔美学引论》《东方美学史》(上、下卷)《东方艺术与美学》《西方美学史》第二卷。近年来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湖北电视台《荆楚讲堂》、武汉市《文化大讲堂》、浙江电视台《人文大讲堂》、深圳市《市民大讲堂》等演讲。
目录
绪论什么是禅?
第一章 禅宗人物传奇
第一节 先行者的悲剧——达摩
第二节 慧可与僧粲的惨淡经营
第三节 奠基者的功绩——道信
第四节 衣钵之争
第五节 曹溪风月——慧能的顿悟禅法
第六节 从玉泉寺到长安城——神秀的渐悟禅法
第七节 北禅南禅的较量
第二章 禅的智慧
第一节 教外别传与不立文字
第二节 万法皆空:“无常”与“无我
第三节 不二法门
第三章 禅的人生境界
第一节 禅与金钱
第二节 禅与情爱
第三节 禅与职责和道义
第四节 禅与“无凡无圣
第五节 禅的人生境界
第六节 禅的人生态度
第四章 禅与艺术
第一节 禅与诗歌
第二节 禅与武学
第三节 禅与园林
第四节 禅与绘画
第五节 禅与茶
后记
……
文摘 古代的智者和现代的哲人所提出来的这些水火不容的“二律背反”命题,其意义在于告诉人们:“二律背反”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命题、任何一个判断都是片面的,它只具有局部的真理而不具有全面的真理性。当弟子们向释迦牟尼请教,如何对待各派宗教信徒相互对:立的观点时,佛陀就用寓言的方式,给弟子们讲述了他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瞎子摸象”的寓言:一个国王聚集了全城的瞎子前来摸象。由于每一个瞎子所触摸到的象的部位不同,他们对“象”的感觉和印象就很不相同,对“象”的描述也就各自不同。应该说每一个瞎子的感觉判断,在他所感觉的范围内都是正确的,都具有真理性。然而,瞎子们各自说出来的象所长的模样,差异又很大。他们为此而争吵起来,并且互相否定、互相攻击。释迦牟尼对弟子们说,那些外道沙门和婆罗门所争沦的问题和看法,就像这些瞎子一样,“无有眼目,不知利,不知非利;不知法,不知非法……各有异见,争论斗诤,以如矛之口,互相刺击”。最终还是落入了错误的见解之中。那么,释迦牟尼面对这些“二律背反”的问题,他发表了什么样的见解呢?佛陀的见解,就是前面讲过的“因缘和合”学说(即“无我”观和“无常”观。)
如果按照佛学、禅学的“因缘和合”的原理来看待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存在,应当怎样去认识、去判断呢?佛教哲学和后来的中国禅学都主张从多角度、多层面,尤其是从变化中看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反对用一句话的方式、下定义的方式去界定对象,反对从某一方面去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判断。就是说,反对“在木扳上钉钉子”的方式,用一句话就把鲜活的东西变成“丁点的真理”和“铁案”。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现象放在一连串的因果链之中,放置在普遍联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面透视它。不仅如此,还要从不断变化,甚至从“白驹过隙”、“千年一瞬”的时间过程中看待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
佛学和禅学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重过程而不重结论;重体验而不重观念;重现象而不重义理。因为,释迦牟尼在口传的“三法印”中就说过:“诸行无常”——一切皆变:现象在变、关系在变、过程在变、结论也在变。任何结论都只是暂时的结论,而没有永恒的结论。所以,禅学往往拒绝下定义,拒绝对事物或现象给出结论和答案。例如:
有一个学禅的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何为‘佛祖西来意’?”
赵州从谂禅师回答说:“庭前柏树子。”
从谂禅师用眼前的、与问题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来阻隔学生的这种僵化的、形
……
后记 二十年前,我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东方美学研究”。为了研究东方的美学,就必须学习印度哲学、宗教和艺术方面的知识。由此,啃读了一些古代的印度经典,如《吠陀书》、《五十奥义书》、《薄迦梵歌》、《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一些印度佛教经典。在学习中国哲学与日本的美学过程中,体会到印度佛学不同于中国佛学;尽管日本佛学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依据的也是汉译佛经,但日本的佛学同中国佛学又有很大的差异。但三个民族的佛学思想中的共同性又非常明显,其中中国禅学同日本禅学的血缘关系更直接、更紧密。禅对中国的思想和艺术有极大的影响,可以夸张一点说,不懂佛教和禅学就难懂中国艺术。同样,不懂佛教和弹学也很难懂得日本艺术。因此,对弹的学习和研究就成为我的东方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我对禅有了一些了解和领悟。我曾为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讲过几次“禅与中国文化艺术”的专题课。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我更加感到,关于禅,在许多问题上还应当再钻研、再思考。近两年来,我花了不少时间准备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曰讲“禅与中国文化”,后因某些原因,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的却是另一个题日——“历史上的悲剧人物”。“禅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改在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荆楚讲坛”上演讲、播出。现在这套光盘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音像部出版。
本书就是我这些年来学习禅、研究禅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