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码:42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040181312
条形码:9787040181319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第2版)》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第2版)》既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适用于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各有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专科生使用。全书共分为五篇:总论篇、宏观篇、微观开发篇、微观管理篇、综合篇。包括二十四章:绪论、人力资源个体分析、人力资源经济分析、人力资源社会分析、人力资源生产、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就业、人力资源养护、微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总论、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获取、人力资源测评、培训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使用、考核与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诊断、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微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第2版)》在板块设计上,每章均包括了本章小结、主要概念、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等。为了便于教师教学,使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第2版)》教学的教师(院系)将免费得到配套的教师用课件(光盘资源)以及(院系)教学卡(网络资源),具体的索取方式请参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最后的《教学支持说明》。
编辑推荐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第2版)》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力资源基本范畴
一、“人”作为资源
二、人力资源概念
三、人力资源的特点
四、人力资源运动
第二节 人力资源结构
一、人力资源的自然结构
二、人力资源的社会结构
三、人力资源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 人力资源思想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演进
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基本特征
第四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宏观环境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微观环境
第五节 人力资源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的基本作用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作用
第二章 人力资源个体分析
第一节 人的劳动能力
一、劳动能力要素
二、劳动能力结构
第二节 人的个性人格
一、个性人格范畴
二、人格学说
三、情感学说
四、人格与工作匹配
第三节 人的行为链条
一、人的需要
二、人的动机
三、人的行为
第四节 人的价值观
一、基本价值观
二、工作价值观
第五节 人力资源的复杂性
一、个人条件的多样性
二、个性人格的差异性
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四、人文背景的广阔性
第三章 人力资源经济分析
第一节 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
一、人力资源数量
二、人力资源质量
三、人力资源总量
第二节 人力资源投资
一、人力资源——投资对象
二、人力投资项目分析
三、人力投资收益
第三节 人力资源供求
一、人力资源供给
二、人力资源需求
三、人力资源供求关系
第四节 人力资源市场
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含义
二、人力资源市场的运行
第四章 人力资源社会分析
第一节 人力资源社会权益
一、劳动者权益及其保障
二、劳动立法
三、国际劳工标准
第二节 人力资源与组织
一、人力资源与组织的关系
二、人力资源与组织的整合
三、人力资源与组织的心理契约
四、人力资源团体——工会
第三节 社会体制与政府
一、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体制
二、政府的角色与职责
三、我国政府的人力资源职责
第二部分 宏观篇
第五章 人力资源生产
第一节 人口——人力资源实体生产
一、人口与人力资源
二、人口再生产
三、人口问题
第二节 人力资源形成
一、人力资源形成的条件
二、时间与人力资源形成
三、人力资源再生产
第三节 消费与人力资源生产
一、消费支出
二、消费水平
三、消费的来源
第四节 教育与人力资源生产
一、教育基本分析
二、职业技能教育
三、专业教育
第六章 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分析
一、人力资源配置的含义
二、人力资源配置模式
三、人力资源配置层次
四、人力资源配置状态
第二节 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一、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原则
二、现实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第三节 人力资源流动
一、人力资源流动的含义
二、人力资源流动的原因
第四节 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
一、市场成为配置主渠道
二、政府进行存量和流量调控三、知识成为配置的核心
四、职业模式与国际接轨
第七章 人力资源就业
第一节 就业基本分析
一、就业与失业概念
二、失业的类型
三、失业的社会经济代价
第二节 就业岗位提供者
一、用人单位与就业的关系
二、企业的雇用动机
第三节 就业目标
一、充分就业目标
二、公平就业目标
三、多效就业目标
四、积极就业目标
第四节 就业政策
一、确立就业的中心地位
二、兼顾就业和经济发展
三、控制失业率水平
四、强化教育培训
五、开展就业服务
六、增强人力资源流动性
第五节 我国的就业问题
一、我国的就业形势
二、企业职工下岗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第八章 人力资源养护
第一节 人力资源自然保护
一、人力资源自然保护范畴
二、职业病的预防
三、意外事故的预防
四、工作压力的克服
第二节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含义
二、社会保障的项目
第三节 人力资源的社会保护
一、人力资源社会保护的范畴
第三部分 微观开发篇
第九章 微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总论
第十章 人力资源规划
第十一章 工作分析
第十二章 人力资源获取
第十三章 人力资源测评
第十四章 培训与发展
第十五章 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部分 微观管理篇
第十六章 劳动关系管理
第十七章 人力资源使用
第十八章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第十九章 薪酬与福利
第二十章 人力资源会计
第二十一章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诊断
第五部分 综合篇
第二十二章 宏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
第二十三章 微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十四章 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
第二版后记
……
序言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现实意义都非常突出的学科,在我国正在受到较高的重视。目前国内涉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的著作已出版有数百本之多。在这些著作中,基本上是微观管理类的教材(大多采用国外的教材体系或类似思路)和实用性读物及工具书两类,其理论分析色彩相当欠缺;相比之下,宏观方面的著作更处于凤毛麟角的状态。这两方面显然都需要加以大力发展和提高。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的需要,我们完成了这本教材第一版的编写和第二版的修改工作。本教材的主编由1992年就出版了《人力资源概论》教材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裕群担任,副主编由浙江理工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姚春序副教授、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系主任李中斌教授担任。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作者有:姚裕群,第一至七章、第九至十九章、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章;姚春序,第十八至十九章;李中斌,第九章;郝丽,第八章、第二十三章;吴江,第十一章、第十四章、第十七章;张琪,第十二章;蔡厚清,第十三章;刘红霞,第九章、第二十至二十一章;黑启明,第四章、第十六章;章守明,第九章;姚清,第五章;冯忠铨,第二十一章;刘昕霞,第四章;丁向阳,第二十四章。刘红霞协助主编对全书进行了校订工作。
参加与本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光盘课件编写工作的有:姚裕群、郝丽、孙雪凌、鲍煜良、巫强、黑启明、刘昕霞、章守明、姚清、吴江、张琪、蔡厚清、姚春序、刘红霞、陈珊等。
人力资源学科在我国目前进入迅速发展的局面,不论是从学科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要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都很多。我们希望,这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通论》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学和研究水平有所推动,对于搞好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工作有所助益。
鉴于作者的水平和写作时间有限,鉴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与学说的迅速发展,本著作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错误,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指正。
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力资源基本范畴
一、“人”作为资源
(一)要素与资源
要进行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以具备一定的资源为前提。所谓资源,是指“某种可备以利用,提供资助或满足需要的东西”。①资源,亦即经济活动要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说明,经济科学最初认识的要素有“土地”和“劳动”两个方面。“土地”要素代表的是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的物质性资源;“劳动”要素即指从事社会劳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人力”的物质实体,存在于人的身上,自然生命体状态的“人”是人力资源赖以存在和发挥的条件,是使用物质资源的主体。
而后,经济学在“土地”、“劳动”要素之外,又增添了“资本”,“企业家才能”等要素。“企业家才能”实际上是对上面的三个要素或资源进行配置的管理能力。
从现代经济运行及其管理的角度看,经济活动有六个要素或六项资源,即:物质资源、劳动要素或人力资源、资本、管理、技术和信息。
(二)“人”成为经济资源
人,是一个具有多种质的规定性的概念。人,有其自然性、生物性,也有其社会性;有其经济性,也有其政治性。对劳动与劳动者极其重视并做出了开创性研究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②由此,人力资源的概念得以成立。
没有人的工作,一切经济活动都无法进行。但是,在存在着“人力”这种资源的情况下,它是否被配置、被运用了?是否配置在合适的岗位上?其自身是否有充足的动力?其工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发挥?显然,不同的人力资源自身状态和对人力资源的不同配置和使用状态,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导致不同的产出,具有不同的效益。应当指出,人力资源是具有意识和思维、具有主体能动特征的资源,要获得人力资源的最大产出与最大效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方面,在自然、社会、经济多层面做出努力。
在长期的经济管理的实践中,人们对劳动、对作为劳动者的人进行着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学说,例如19世纪末的泰罗制、20世纪30年代的行为科学学说等。
后记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热门学科,该学科的开发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在我的导师赵履宽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1984年与赵履宽教授共同写作和发表了人力资源方面的论文,1991出版了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著作——《人口大国的希望——人力资源经济概论》,1992年出版了国内最早的两本教材之一——《人力资源概论》。就总体情况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的人力资源学科还处于酝酿发展的阶段。
1993年,“入力资源管理”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学科招生目录,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殿堂。这是该学科在我国正式诞生的标志性事件。随着MBA教育在90年代后期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学科调整精简,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备受重视的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个专业方向被保留,人力资源在中国逐渐成为热门专业。9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的人力资源著作和教材也得以大批出版。该学科之所以成为热门学科的真正原因,在于世界和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推动和管理学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学说的重视。“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这是一个浅显而确定不移的规律。事业的成功在于人才,在于一支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21世纪人才报》曾经刊出过一篇报道联想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文章,命名为“成就人,成就于人”。在优秀的企事业单位组织中,人本主义早已成为管理的基本理念。它们的人本主义说明了人力资源是组织自身生命力的源泉,也预示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说将进一步获得长足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方兴未艾!
目前,国内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教材品种众多、鱼龙混杂,其中不少教材是简单翻译国外的教材、著作,缺乏体系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是一项很有见地的选题计划。我在长期研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学科体系和社会实践问题的基础上,主编了这本《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该书第一版自2003年出版以来受到普遍好评,被许多高等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选用。经过两年多的使用,在收集和吸纳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其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对第一版进行了整理和修改,现在把第二版奉献给人力资源学科领域的老师和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