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 2011-09-26 11:55:55 作者: kind887

 中国道教基础知识


基本信息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页码:39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7月
ISBN:7801231805
条形码:9787801231802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宗教知识丛书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主要的脉络。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近两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家与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家为道教,或把道教称为道家、黄老。但严格说来,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它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作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静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因此被称作道家。至于“道教”,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 道家与道教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关系。早期道家哲学关于道生万物、气化宇宙、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关于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关于自然无为、清虚素朴的治国修身法则;以及其斋心静观、体道合真的神秘主义认识论,都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持法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概而言之,道家的哲学理念、神仙家的养生方术、古代民间的巫术和鬼神崇拜活动,是为道教所吸收而构造其宗教神学、修炼方术和宗教仪式的三个主要来源。此外,儒家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忠孝伦理,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明心见性之说,墨家的均平思想和刻苦精神,以及阴阳家的占验数术等等,也都为道教所吸收融摄。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从先秦道家发展为汉代道教,经历了数百年之久,这是道教的前史。道教形成后,又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近两千年的道教史,大致如下: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道教在东汉后期形成实体,创立了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神仙方士的团体也开始出现。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孳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唐玄宗、宋真宗、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著名皇帝。他们编造天神显灵和天书降世的故事,优待道士,下令编修《道藏》,修造宫观,使道教的社会影响扩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但是道教被利用为神化封建帝王专制统治的工具,部分上层道士腐化骄奢,也导致有识之士对道教的批评。 晚唐北宋以来,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兼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扬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新道教的主要特点。 明清两代五百余年,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日趋腐朽没落,作为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佛道三教也陷入停滞僵化。这一时期民间秘密宗教社团的 兴起和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传入,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未能振兴。时至今日,道教已丧失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但如同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风俗民情,仍有着很大的影响。 纵观道家与道教发展的历史,及其教义信仰、修持方术、制度仪式,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特点。道教的思想教义,融合自然法则与神圣法则、一元论宇宙观与多神信仰、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符合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道教的修持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巫术道法与科学技术混融不分。具有冻方文化“神秘主义” 的特性。道教的组织形式则上下兼备,民间性的非法教团与官方化的合法宗派交替发展;其宫观管理制度从传统的家长制、丛林制,到现代社团法人制并存。这些特点都与西方宗教有明显的区别。 两千多年来,道家与道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其行气、房中、存神、内丹等养生方术,则与中国传统医学和人体科学有密切关系。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中国民众。 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接受宗教文化出版社的建议,编写了这本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
媒体推荐 书评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道教的普及性知识读物,从六个方面简要介绍道教的历史发展、经典教义、修炼方术、斋醮仪式、名山宫观,以及道教与中国文化艺术的关系等知识。让读者了解有关道教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目录
总序 吴云贵
前言 王卡

道教历史与宗派
先秦老庄学派的哲学思想/1
汉初黄老道家的治国方术/6
……
文摘 书摘
秦皇汉武求仙的故事
道教教义的另一主要来源,是“神仙家”的信仰和方术。神仙家也是春
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一,最初由燕齐沿海地区的某些方术之士创立。据
《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威王、宣王之时(公元前356一前301),齐国有驺
衍等人宣扬“终始五德”之说,而燕国方士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
等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这些燕齐方士宣称:渤海上
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禽兽皆为白色,以黄金白银为宫阙,有
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凡人未至三神山时,远望之如云;将要临近时,三神山
反居水下,或被风吹引而去,终莫能至。这里所谓的“三神山”,其实只是
渤海中常见的海市蜃楼景象。方士们却借此鼓吹去海上寻仙采药,以求长生
不死。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听信谣传,都曾派人下海寻找三神山和神药,
未能成功。然而“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而兴,不可胜数也”。
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巡视郡县,去山东泰山、琅琊
等地封禅祭神,刻石记功。事毕,有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
人居之,请与童男童女去求仙。始皇信其言,派遣徐福率男女数千人同去海
上。其后四年,始皇东游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又使燕人卢生、韩众、侯公
等人海寻找仙人和不死之药。这些燕齐方士当然找不到真的仙人仙药,因此
就编造谎话欺骗皇帝。燕人卢生首先从海上归来,奏称:臣等寻找灵芝奇药
及仙人不得,因为有“恶鬼”为害。现在皇上应该隐秘行踪,以辟恶鬼,恶
鬼辟则真人将至。“愿皇上所居宫室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秦始皇信了这套鬼话,下令京师咸阳二百里内的行宫,皆以甬道相连,围以
帷幄,内置钟鼓、美人。皇帝每日巡幸行官,随从者不得泄露其居处,“有
言其处者罪死”。有一天,始皇巡幸梁山宫,望见山下丞相李斯出行,车骑
甚众,心中大为不满。随从中有人将此情况密告李斯,其后李斯外出时便有
意减少车骑。秦始皇知道有人泄露其语,大怒,下诏拘捕当日在身边的随从
。因为察不出是谁泄露的,便把随从全都杀掉。此后谁也不知道皇上每日的
行踪居处了。
秦始皇越来越专横骄奢,筑长城,造行宫,修陵墓,焚诗书。方士卢生
虽然骗得皇上宠信,但心里仍惴惴不安。因为他知道,按照秦朝法律,方士
进献方术两次不灵验,便要杀头。他与侯生私下计议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