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页码:11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4951927/9787504951922
条形码:978750495192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内容简介: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于2000年在上海成立,是我国第一家以经营票据为主的商业银行专业机构,在票据业务创新、票据研究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成立于2005年,在推进长三角金融市场,特别是票据市场整合与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交易标准文本,并在商业银行中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和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组织力量,编写了《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希望通过该报告的推出,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进而推动市场各方从理性、客观、积极的视角,共同呵护和推进我国票据市场的持续发展,为我国金融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编辑推荐 《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是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一、2008年票据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
二、2008年票据市场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
三、2008年票据市场发展总体情况
第二章 票据市场规模与交易
一、票据市场规模与交易概述
二、票据市场规模与交易运行特点
第三章 票据市场利率
一、票据市场交易利率运行情况
二、商业银行开展以Shibor为基础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情况
第四章 主要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开展
一、主要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开展概述
二、主要金融机构票据业务开展情况与特点
第五章 区域票据市场发展
一、区域票据市场概述
二、主要区域票据市场情况与特点
第六章 票据市场创新
一、票据市场创新概述
二、票据市场创新实绩
第七章 票据市场制度建设
一、票据市场制度建设情况概述
二、票据市场制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第八章 票据市场风险防控
一、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风险防控要求
二、票据市场总体风险情况及原因分析
三、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主要风险防控情况
第九章 票据市场与相关货币市场的联动发展
一、货币市场发展总体概述
二、同业拆借市场
三、银行间债券市场
四、票据市场与相关货币市场联动发展情况
第十章 2009年票据市场展望
一、2009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对票据市场影响预测分析
二、2009年票据市场主要运行趋势展望
专题1 中国商业汇票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一、中国商业汇票市场探索起步阶段
二、中国商业汇票市场制度建设阶段
三、中国商业汇票市场快速发展阶段
四、中国商业汇票市场主要作用发挥
专题2 次贷危机对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影响及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启示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
二、宏观经济周期变动和货币政策调整与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停滞
三、次贷危机对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主要负面影响
四、次贷危机对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启示
专题3 票据市场创新回顾与思考
一、当前票据市场产品创新的局限性
二、境外票据市场发展对我国票据产品创新的借鉴
三、票据市场发行方式创新
四、票据市场交易方式创新
五、票据市场参与主体创新
六、票据市场交易制度创新
专题4 票据专营机构的兴起与发展
一、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的成立
二、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的发展
三、以更开放的视野迎接票据市场未来发展
……
序言 我国票据市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性建立和制度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三个阶段,至2008年末,已经成长为一个以商业汇票为主要交易工具,一级市场年发行(承兑)量逾7万亿元、余额逾3万亿元,二级市场年交易(贴现)量逾13万亿元、余额规模近2万亿元的金融子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对于促进资金融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货币市场重要子市场的发展状况、运行特点、发挥作用和演进方向值得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于2000年在上海成立,是我国第一家以经营票据为主的商业银行专业机构,在票据业务创新、票据研究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成立于2005年,在推进长三角金融市场,特别是票据市场整合与创新上做了大量工作,推出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交易标准文本,并在商业银行中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规范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和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组织力量,编写了《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希望通过该报告的推出,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进而推动市场各方从理性、客观、积极的视角,共同呵护和推进我国票据市场的持续发展,为我国金融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2008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为业内第一份专业性年度报告,书中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总论
一、2008年票据市场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
2008年,我国发生了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经历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年内两次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通过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宏观经济政策对应对金融危机和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包括票据市场在内的各类金融市场运行稳健。
(一)宏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增速趋缓
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高位回调,经济持续升温的态势已经扭转,开始进入周期性调整的下行通道。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自2007年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成效开始明显显现;另一方面是外部经济环境改变带来较大影响,出口和投资增幅开始趋降或趋稳,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出现大幅回落。但随着国家采取一系列正确的经济应对措施,宏观经济整体上仍保持平稳增长。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同比低4.0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分别增长10.6%、10.1%、9.0%和6.8%,呈现逐季下降态势(见图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万亿元,增长5.5%,增速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6万亿元,增长9.3%,增速同比回落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万亿元,增长9.5%,增速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