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 2011-10-05 12:13:53 作者: kind887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02119715/9787802119710
条形码:97878021197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主要讲述了:曾有人说,凡能建立功业者,以立品德为始基。素来有学问又能担当大事的人,无不先从品行上站稳脚跟。唐代贤臣魏征有一句名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意为人不能骄傲自满、一心想着私欲,要对自己有所控制。而这种防止人“无所顾忌”的“控制”,就是人们应当拥有的内在品质。
季羡林先生年逾九十,历尽世间铅华,对人生有诸多的感慨。他总结了自己近百年的人生经验,认为人活于世应当具备多种品格,如自知之明、谦虚、仁爱、礼貌、善良、拼搏奋进等。唯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品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郭林生,国家注册培训师、助理经济师,现任深圳华商世纪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聚成集团河南、郑州、兰州分公司执行董事,聚成华商书院总经理。作者深谙学之道,其所领导的华商书院是国内最知名的国学高端学院,以“育商海领袖,铸中华商魂”为宗旨,以“尊德问学,修己安人”为院训,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供学术支持,课程融合了国学、帝王学、现代企业管理学、素质管理学等学术精华,更重于“博学”,赢得了众多企业家学员的好评。
编辑推荐 做学问如做人,明德载物,一心笃学。“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即是“使彰明”,“明德”乃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之意。而一心笃学,便是要求求学者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
人之所以学习,收获诸多知识,首先是为了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并且具备坚定的信念和节操。而懂得做人的道理,便能专心致志、老老实实、勤勤恳恳,无浮躁与虚伪,如此世间事无巨细,皆能以真善美待之,也就能服务于社会、民生乃至国家。
目录
第一讲 安身立命从修养自身开始
知足知不足,自知之明即为人生最大财富
恻隐之心,惠及他人而非只同情
真性情者仁念存心间
“善”为人性至宝,一生享之不尽
莫待天赋埋没土,老死穷乡僻壤间
尝八颗浮生苦果,得一株存世莲花
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祥和的原动力
“公德”修为至高境界即为“功德”

第二讲 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存世哲学
诚信乃安身立命不可或缺之德行
胸怀容人量,浩然自从容
虚怀若谷谦冲自牧,躬身低头洞悉水中云天
风浪滔天雨打身,颜色不改乃大勇
生存应有“优柔寡断”,行事当思前车之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存世如游刃,进退自有道

第三讲 人存三界内,处处皆有剑影刀
口如祸端之门,最欠封门之闩
宠辱无惊惧,应对有格调
世态炎凉,放之四海皆准的历史真理
人生在世,谨防两面三刀之小人
一切得之乃我幸,不得为吾命注定
宁背负假糊涂一生,不可让真糊涂乘虚而入

第四讲 人生种种奢望仿如镜花水月
当局者迷于幽谷,旁观者清点江山
贪欲,带来忧患的罪魁祸首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宁可敝帚自珍,也不可妄自菲薄:
人生处处悲欢在,哪得方圆无缺口
欲存身于自然万物之中,莫善于少奢寡求

第五讲 坦荡之境界:身似浮云心似海
忍耐是一种豁达,亦是一种艺术
老马再无识途日,应变得须变
潇洒淡看当年勇,此乃勇者中之智者
心如烛台明镜纤尘不染,意如井中之月澜起复宁
人事已尽随缘定,身如浮云心似海
养身不若养心,长命百岁的不二法门

第六讲 时如流水,弹指间灰飞烟灭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天下奢侈之最,莫如惶惶终日
真正的生死观:时间如偷窃而来
留得青山春不改,留得残荷听雨声
漫漫历史为明镜,得失尽在月明中
匹夫之责莫过于对自己负责

第七讲 季老的人生八鉴
虚伪与谦虚的距离:间不容发
慎防绝顶聪明痴绝顶,留心赔了夫人又损兵
小人留意阿谀奉承,君子不齿曲意逢迎
钓沽名者无贤士,求捷径者无终南
愤世嫉俗是弱者悲剧一生的始作俑者
自我封闭与故步自封皆为性格的牢笼
固执,人生难以走出的围城
道德,有“珍珠”也有“糟粕”

第八讲 情与义,赋予生命无上的内涵
人生最大的悲哀:子欲养而亲不待
比翼情深亦不可缺理性思维
温馨乃家庭和睦之妙方,得之在于一真一忍
天地人,莫不以尊师为正道
君子之交形淡如水,先敬而后诚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一身只存天下事,铁血丹心载汗青

第九讲 为人为学的涅至境
人可一日无才,不可一日无德
治学做人当有“竭泽而渔”之气魄
天涯无处不芳草,堪折一枝“问题花”
灵感,创新思维之源泉
追根究底方能一窥全豹
为学问注入人性的灵魂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择善而从,弃恶而改:为人为学的涅粱至境

第十讲 轻击文化的冰山一角
从“红颜祸水”看美人的个性生活
一国之君对佛爷亦得俯首称臣
百货店、药店、粮店:佛道儒的跨行业竞争
“姓”乃心灵的居所,尊严的象征
诗为禅家添锦绣,禅乃诗家切玉刀
谚语,待人接物的凡俗智慧结晶
成语字字如珠玑,人生智慧大不同
……
序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参透了世间百态,在《形影神三首》的最后留下了这样诗句。在他看来,世上的事情千千万万,有些能做到的便做到,做不到的也不必汲汲而求。富贵贫贱、生老病死,命里有则有,命中无便无,无须多加思虑。这般恬淡闲适的情怀,正是季羡林先生性情的写照。 著名学者谢冕曾这样评价季羡林先生:“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他是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他那朴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季羡林先生认为,做人要讲真情、真实、真切,而这“三真”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常常说:“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他的文章直面生活,体现出的淡然境界却超脱世俗。阅览他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典雅清丽的字句扑面而来,朴素而不乏味,情深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舒活,令人开卷释怀,仿佛接受了心灵的洗涤。他的每一句话都透漏着真诚,或是恳切的劝谏,或如长者与后辈之间的闲谈。
面对自己的深厚学识,季羡林先生素来谦虚谨慎,对于他人的赞扬与毁谤,不喜亦不惧;对于人生的种种百态,宽容而淡泊;对于人间的处处情谊,真诚而义深。这份自然而然、毫无心机的洒脱,清静无为、淳朴率性的生存格调,足可令我们奉为存世之典鉴。
文摘 插图:


第一讲 安身立命从修养自身开始
知足知不足,自知之明即为人生最大财富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觉知己过、察知己美。不仅如此,自知者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缺点寻找弥补的方法,挖掘自身优势而找到让自己绽放光辉之地。
季老讲到冰心为别人所题的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他认为“知足”即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感到满足”,而知不足则是人应当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可是,社会上总有些人不安分守己,终日过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生活。便如当今学术界的很多文人墨客,其实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人,大有用一管毛锥横扫六合之概。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注则退。”又有“学海无涯”之语,所讲的都是学无止境的道理,不过这些文人似乎都觉得他们经穷尽学海之源,没有进步的必要,每每沾沾自喜、孤芳自赏,让人见之大感可笑与可悲。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