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24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221085137/9787221085139
条形码:978722108513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内容简介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是刘述先教授根据2005年担任第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三次演讲撰写而成。《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贯彻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家的三期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 讲座及丛书概况 ◆
1、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由钱穆(字宾四)先生于1978年首次开讲,先后有李约瑟、小川环树、狄百瑞、朱光潜、陈荣捷、杨联、余英时、刘广京、杜维明等十余位中外大家开讲
2、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将“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整理成系列并出版,每位演讲者一讲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首次与内地出版机构在大陆地区合作批量出版学术文化著作。
3、钱宾四学术文化讲座持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探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扬学术风范,培养文化风格,自首次开讲至今,讲座的内容与影响均获得海内外学术界之重视。
作者简介 刘述先,笔名言衍,江西吉安人,生于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文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南伊利诺大学(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哲学博士,学贯中西,会通古今,是“新儒学”代表学者。以构建新儒学、弘扬新儒学为巳任。1962年曾参与以李敖、徐复观为首的「中西文化论战」。2000年任东吴大学第一任端木恺凯讲座教授。一生笔耕不辍,著作有《文学欣赏的灵魂》、《语意学与真理》、《新时代哲学的信念与方法》、《文化哲学的试探》、《生命情调的抉择》、《中国哲学与现代化》、《马尔劳与中国》、《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文化与哲学的探索》、《黄宗羲心学的定位》、《中西哲学论文集》、《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编有《熊十力与刘静窗论学书简》、《儒家伦理研讨会论文集》等书。
编辑推荐 《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香港中文大学以钱穆先生字(宾四)冠名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跨时三十年,仅十一位大学问家登坛开讲,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放眼世界,以阐述、创新中国文化为己任,高屋建瓴,深入浅出,见解卓然。
专业书评 拿“传统批判现代”的新儒家思维
辛亥革命后“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为了与封建时代捆绑的制度化的儒家相区别,一些笃信儒家思想的学者们加一“新”字,以示与旧的“儒家”区别。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大学者都曾就新儒家的方向作过各自的阐述,而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一大批有着西方思想文化教育基础的华人学者们,也纷纷加入,对新儒家在现代性与全球化、思考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等各领域的态度进行思考和阐释。
甚至有人提出了建立“儒教”的观点,理由是既然宗教能影响普通人的精神生活,儒家就应该变身为宗教,以避免从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中被淘汰,陷入无源之水的尴尬境地。可以这样说,儒家在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批判之后,开始有人思考儒家在中国逐渐消亡的危机,并誓要扭转这一趋势。兴办私塾教育、祭孔等活动再次在中国出现,可视为这一危机中的产物。
而刘述先教授的《论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则试图从哲学的层次来开拓出一种与当今的日益西化的科技、社会、文化相适应,又能保留儒家基本思想的新儒家哲学来。
探讨哲学的问题,往往会陷入“虚空”的繁复,刘述先教授从一开始就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力图从“意义哲学”上对儒家哲学的三个时代的特点以及它们与西方、印度在“意义哲学”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作出总结。而他出乎中国哲学之外而又入乎中国哲学之内的学思历程,则让他能综合中西印三种文化,以儒家为大体,进行系统框架的构建,既希望解决儒家思想中不适宜个性解放的因素,又希望不至于陷入西方“人生意义的失落”这一危机中去。
可以这么说,面对西方现代文化思想对儒家哲学的冲击,刘述先教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只有“现代批判传统”的思维,而没有“传统来批判现代”的思维。
刘教授认为,贯穿儒家三个时代的“理一分殊”的智慧,正是新儒家能举起“传统批判现代”大旗的根本:
1、儒家哲学的三个时代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
2、过去儒家的错误在于强调了这一终极关怀,却对个性自由有所忽视,即“理一”多而“分殊”少,因后者对儒家的批判可以,但不能忽视前者的价值。
3、新儒家的任务就是“打破传统的窠臼,用现代的方式来表现传统的理念”。
在过往“现代批判传统”的时代,人们相信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导向一个没有疾病、贫穷、愚昧、偏私的时代,但事实并非如此,极端主义思想的泛滥已经让全球深受其害,人性的贪婪更让金融危机制造出了全球的噩梦。而在“传统批判现代”的角度里,“重新把人放回到自然之内,重建彼此之间的和谐关系”才符合“天人合一”的主旨,“生生而和谐”才应该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而这正是一大批新儒家的思想者们孜孜以求的境界。
目录
传统与现代的探索——迎刘述先教授来新亚书院讲学(郑宗义)
引言
第一部分 先秦儒学
第二部分 宋(元)明儒学
第三部分 现代新儒学
附录 论“回环”的必要与重要性
后记
……
序言 刘述先
这次能够应邀回新亚来作“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乃是我的殊荣。讲座自1978年开始,遍邀海内外名家,如今到我来作讲座,是新亚自己人,有机会回校园来再续前缘,有一份特别亲切的感受。关于我和宾四先生在学术上的渊源,我在中大儒者会议发表的演讲中已经有所表白,此处不赘。现在我只想说,在耀基兄任院长时,请宾四先生回来,是新亚继续成长的一个重要契机,而讲座的设立更是其中极关紧要的一个环节。1983年朱光潜先生应邀来作第五届讲座,老友睽隔数十年之后又得与宾四先生在香江重逢,是学术界难得的盛事。新亚在海内外学术的交流扮演了一个有前瞻性的特别角色是无可置疑的,我们得以躬逢其盛,也是与有荣焉!此后宾四先生经常有机会回新亚,记得有一年时维中秋,李杜兄带我去拜谒先生,本来只打算稍作停留,以免老人劳累,不想先谈朱熹,后来宾四先生又畅谈他的《中庸》新解,就留下来便餐,还品尝了月饼,欣赏了皎洁的月色而后赋归。此后我经常参与弟子们在先生访港时安排的欢宴。而我对宾四先生的敬仰还远不只在他的学问,更在他为人的风格。那时韩国李退溪的后人要在台北成立退溪学会,专程到台北来敦请先生担任台北分会的会长,但先生以不能在成立朱子学会之前先成立退溪学会为辞,颇展现了凛凛的风骨与一代大儒的气象。当然就学术而言,我是学哲学的,视域有许多与宾四先生不同。但我一贯认为先生与狭义当代新儒家统绪的差别是儒学内部的分疏,颇类似宋代朱陆之异同,所异不掩其所同。特别是我们作为后辈的,谨遵宾四先生不立门户之教,转依多师。或者这次讲座所讲,可以作为我在这里所说的一番话的见证罢!
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三皇五帝的传说虽非史实,自汉代以来即长期为国人所接受,展示了某种思想的方向与规模,影响深远。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儒家哲学方面,牟宗三先生首先提出儒家哲学三个大时代(three epochs)的说法,由杜维明广布于天下,我的两部英文著作对此论旨有更进一步的阐发,读者可以参看:
Shu-hsien Liu, 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1998);
Shu-hsien Liu,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 (2003).
文摘 “儒家”(Confucianism)一词歧义甚多。我提议分别开三个不同而互相关联的面相来讨论:精神的儒家(Spiritual Confucianism),政治化的儒家(Politicized Confucianism),与民间的儒家(Popular Confucianism)。很自然地,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儒家哲学精神的大传统方面。牟宗三先生首先提出儒家哲学三个大时代的说法,由杜维明广布于天下。我也接受这一说法,但对先秦儒学、宋(元)明儒学、现代新儒学有我自己的诠释与理解。我的两部英文著作: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Classical and Sung-Ming,Essentials of Contemporary Neo-Confucian Philosophy对此论旨已经有进一步的阐发,读者可以参看。在中文方面,由于我随时有论题,随时写论文,结集为论文集,虽然可以对不同的论题畅所欲言,诸文内容也可以互补,但毕竟缺乏一统观,不免有憾。这次讲座,正可以将之显题化,弥补了这一缺陷。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往前探索。同时我谨遵宾四先生不立门户之教,除受益于牟先生与业师方东美先生之外,转依多师,形成了我自己的见解,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表达出来。
后记 2005年2月我应邀回新亚书院作“钱宾四讲座”,发表了三场演说,讲儒家哲学的三个大时代。但因受到时间限制,仅能揭示重点,未能尽情发挥,感到意犹未足。而“钱宾四讲座”自李约瑟揭开序幕以来.即有一出版系列,受到普遍的肯定,故决定把讲稿写出来。
回台以后,因事冗只能断断续续工作。先完成“先秦儒学”部分,接着写“宋明儒学”部分。宋明是我由80年代开始,到上个世纪结束,集中心力做研究的一个领域,终于在2006年初完稿。这一部分篇幅最大,写作的难度最高,处理了一些以前并不那么熟悉的材料。写完之后,心情上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我写这两个部分,正文平铺直叙,历年做的研究均压缩在脚注之中。难怪宗义在看了第一部分以后,指出熟悉我的思路的人不会有任何困难,但一般读者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我盼他提出修订的建议,但他也因事冗,乃将前面两个部分交给新亚,照原稿打出来。此书如果在表达方面不尽理想,并不足怪。若有任何错误,当然由我负责任。
正巧香港科技大学,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郑树森教授的大力推荐,2006年春季聘我为包玉刚杰出访问讲座教授,讲授“由比较的视域看现代新儒学”的研究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