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

发布时间: 2011-12-23 11:54:01 作者: kind887

 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科技出版社
页码:27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535948649
条形码:978753594864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是作者多次承担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相关研究的成果总结,具有长期的资料积累及经受过时间的检验。研究内容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是土壤动物学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把土壤动物学与森林生态系统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研究的一大特色。《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汇集了作者20多年来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统一性与连贯性的专题论述,从研究方法、基本的研究(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分化,群落的地带性特征)、深层的研究(分解功能的定性、定量)到对生态系统能量动态的探索等环环相扣。土壤动物学是当代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新的科学领域。
《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不仅内容丰富,资料详尽,在研究方法上有不少独创,在理论上也有新的见解,是当今土壤动物生态方面不可多得的专著,是动物学、农学、林学、环境保护学、动物地理学及生态学等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有用参考书。
编辑推荐 《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生态》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早期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概况
1.1.2 近期国内外土壤动物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区域
1.3.1 区域范围及其地理概况
1.3.2 调查研究点
1.4 研究的内容
1.4.1 研究的动物类群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新见解

2 群落的调查研究方法
2.1 调查取样
2.1.1 样地的选择
2.1.2 取样方法
2.1.3 取样的基本工具
2.2 土壤动物标本收集法
2.2.1 枯枝落叶层的干生动物收集法
2.2.2 土壤层的干生动物收集法
2.2.3 湿生动物收集法
2.3 类群的划分
2.3.1 按种类划分
2.3.2 接大小划分
2.3.3 接收集方法划分
2。3.4 按功能划分
2.4 生物量的测定
2.5 群落的分析方法
2.5.1 类群的百分组成和优势类群
2.5.2 类群的重要性——数量一稳定性排序法
2.5.3 群落的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
2.5.4.群落的Shannon—Wiener(H)指数
2.5.5 群落的均匀度指激
2.5.6 群落的密度一类群指数(DG)
2.5.7 群落间相似性的Gower系数
2.6 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应用概况

3 群落中的主要类群
3.1 线虫类(Nematodes)
3.1.1 线虫的分类特征
3.1.2 线虫的种类分布
3.1.3 线虫的生态功能
3.2 蚯蚓类(Earthworm)
3.2.1 蚯蚓的分类特征
3.2.2 蚯蚓的种类分布
3.2.3 蚯蚓的生态功能
3.3 蜘蛛目(Araneae)
3.3.1 蜘蛛目的分类特征
3.3.2 蜘蛛的种类分布与生态功能
3.4 蜱螨类(Acarina)
3.4.1 螨类的分类特征
3.4.2 螨类的种类分布
3.4.3 螨类的营养类型
3.5 等足目(Isopoda)
3.5.1 等足类的分类特征
3.5.2 等足类的分布
3.5.3 等足类的生态类型
3.6 倍足纲(Diplopoda)
3.6.1 马陆的分类特征
3.6.2 马陆的种类分布
3.6.3 马陆的生态功能
3.7 唇足纲(Chilopoda)
3.7.1 唇足纲的分类特征
3.7.2 唇足纲各目的生态特征
3.7.3 唇足纲的地区分布特点
3.8 弹尾目(Collembola)
3.8.1 跳虫主要科的鉴别特征
3.8.2 跳虫的种类与分布
3.8.3 跳虫的生态类型
3.9 等翅目(Isoptera)
3.9.1 白蚁的种类与分布
3.9.2 白蚁的生态特性
3.9.3 白蚁的生态功能
3.10 缨翅目(Thysanoptera)
3.10.1 缨翅目的分类特征与分布
3.10.2 缨翅目在本地区的组成
3.11 半翅目(Hemiptera)
3.11.1 半翅目的分类特征
3.11.2 常见的土壤半翅目
3.12 鞘翅目(Coleoptera)
3.12.1 鞘翅目的分类特征
3.12.2 鞘翅目的主要种类及其食性
3.13 鳞翅目(Lepidoptera)
3.13.1 鳞翅目幼虫的分类特征
3.13.2 土壤鳞翅目幼虫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3.13.3 土壤鳞翅目幼虫的生活类型及其功能
3.14 双翅目(Diptera)
3.14.1 双翅目幼虫的分类鉴别
3.14.2 土壤双翅目幼虫的种类组成与分布
3.14.3 土壤双翅日幼虫的食性及其生境
3.15 蚁类(AntS)
3.15.1 蚁科的分类特征
3.15.2 土壤蚁类的分布及生态特性

4 群落的结构
4.1 典型植被下的群落结构
4.1.1 热带地区
4.1.2 南亚热带地区
4.2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群落结构
4.2.1 尖峰岭退化植被系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4.2.2 鼎湖山植被自然演替系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
4.2.3 人工林系列土壤动物群落的差异
4.3 人为干扰下的群落结构
4.3.1 旅游干扰对鼎湖山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2 割草等干扰对马尾松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3 皆伐和择伐对热带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4 森林保护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4 特殊土壤环境中的群落结构
4.4.1 次生光裸地的土壤动物群落
4.4.2 油页岩废矿渣地的土壤动物群落
4.5 群落的营养结构
4.5.1 不同植被类型下群落的4大营养类型的组成
4.5.2 捕食类与枯一腐食类生物量比值的变化

5 群落随气候的变化
5.1 热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5.1.1 尖峰岭山地雨林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5.1.2 小良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5.2 南亚热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5.2.1 鼎湖山主要植被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5.2.2 鹤山幼龄人工林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
5.3 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
5.3.1 各研究点气候季节变化之异同
5.3.2 群落季节变化的气候因素
5.3.3 重要干生类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6 群落的次生演替
6.1 群落演替的基本生态学原理
6.1.1 群落演替的阶段性
6.1.2 群落演替与群落多样性
6.1.3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6.2 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演替研究的两种调查方法
6.2.1 时空替代调查法
6.2.2 直接调查法
6.3 小良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演替阶段
6.3.1 群落演替分析
6.3.2 群落演替阶段的划分及其结构特征
6.3.3 群落的不同演替阶段对降水量变化的反应
6.3.4 群落演替与人工林土壤有机质的发展
6.3.5 近10年前后的跟踪调查
6.4 鹤山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早期演替动向
6.4.1 建林5年的土壤动物群落仍处于增长期
6.4.2 建林近10年的土壤动物群落已接近过渡期
6.4.3 建林早期即因林型不同而产生群落间的差异
6.5 群落演替过程中某些类群的变化
6.5.1 湿生类群的数量演变
6.5.2 小良人工林白蚁密度的演变
6.5.3 昆虫类群的稳定性演变
6.5.4 蚯蚓类群的演变

7 群落结构的地带性特征
7.1 尖峰岭和鼎湖山土壤动物群落的代表性
7.2 群落组成的地带性特征
7.2.1 线虫类群的种类最丰富
7.2.2 蜱螨目/弹尾目的比值最大
7.2.3 蜱螨目+弹尾目的百分比最低
7.2.4 大型类群比率一般较高
7.3 群落多样性的地带性特征
7.3.1 线虫类群的多样性特征
7.3.2 干生型类群的多样性特征
7.4 群落季节变化的地带性特征
……
8 群落的分解功能
9 蚯蚓群落及其分解作用
10 鼎湖山自然林与鹤山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的能量动态
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后语
附录
……
序言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却远比不上对其他部分的认识。关于土壤动物的研究,尽管国内、国外自古都有零散的记载,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却是在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起步得更晚,直到1978年才借中国科学院“全国陆地生态会议”之动力正式启动。1979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率先对土壤动物进行基础性的调查研究;1981年,上海动物学会成立了土壤动物学组。1983年,作者等人开始在华南地区进行土壤动物研究。1984—2002年,先后4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森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并于1993~1996年参加由尹文英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典型地带土壤动物研究”的协作研究。在重点项目中,我们负责海南省尖峰岭的定点研究及海南、广东两省的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的面上调查。在整个研究期间,我们始终保持与中国科学院的小良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鹤山丘陵综合开放试验站的协作关系,参与研究站各有关研究。此外,我们还参加了国家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提高生产力途径的研究”等项目研究,承担并完成相关的森林土壤动物研究任务。
作者20多年来对土壤动物的研究都是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广东省及海南省的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进行的。研究目标是解决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等研究中与土壤动物有关的生态学基础问题。研究方法采用定点研究与面上调查相结合,并配合以室内、外试验及长期跟踪调查。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发表了研究论文40多篇,并参与了土壤动物研究方法、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研究专著中相关内容的编著。本书就是根据作者过去这些研究结果以及一些尚未发表的资料,用现在的认识来重新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述的。在过去发表的论文中,由于各种原因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现在凡经发现的,都在本书中给予纠正。
文摘 插图:


3.2.2蚯蚓的种类分布
中国陆栖蚯蚓的种类分布研究比较集中于长江流域各省以及云南、海南、香港等地区,而其他地区,如广东就从没有过成规模的调查记录。据较完整的资料记录,我国现有大蚓类7科25属240多种。仅巨蚓科就有216种,约占总数的83%。该科主要有远环蚓属(158种)和腔环蚓属(Metaphire)(49种)。第二大科是链胃科,有2属19种。第三才是正蚓科,仅有7属16种。巨蚓科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数量和种类都较多地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和四川地区,东北和西北罕见记录(东北仅有1例历史记录),华北也不多见。正蚓科与之相反,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亚热带地区少见,而热带地区则未见分布。殷秀琴等(2001)在黑龙江的森林土壤动物调查中仅见正蚓科[主要为爱胜蚓属(Eisenia)]蚯蚓,而未见其他的;傅必谦等(2002)在北京的调查中,巨蚓类仅占大蚓类的10%,正蚓科却占66%。正蚓科最南分布至江西,而且是一些次要种类,如异唇蚓属(Allolobophora)和双胸蚓属(Bimastos)。
在广东和海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调查获得的蚯蚓种类,有远环蚓属、腔环蚓属、寒蜣蚓属(Ocnerodrilus)和链胃蚓科的杜拉蚓属—rawida)等。其中种数最多的是远环蚓(包括前人的记录共有47种),其次是腔环蚓(包括前人的记录有11种),它们主要分布于含有机质较多、湿度较大的土壤中;而数量最多的是寒鲩蚓属(1种),广泛分布于酸性较强、较贫瘠的山地土壤中。
读书人网 >农林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