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8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1763727/9787561763728
条形码:97875617637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医传统经典与解释
内容简介 在中国四书学史上,元代百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历史时期。《元代四书学研究》主要从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及其影响、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元代四书学的学派谱系及其特征等方面,对元代四书学进行考察,并对其在学术史上的实际地位作出评价。《元代四书学研究》认为,元代四书学的总体成就并不算高,却在学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其一,四书学在元代首次实现了官学地位的制度化,学术与权力实现了有效链接,四书学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普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其二,元代四书学“和会朱陆”,搭建了从宋代理学通往明代心学的桥梁,发挥了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作用。
作者简介 周春健,男,1973年生,山东阳信人。史学博士。现为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所讲师、中国历史文献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中国哲学史》、《孔孟学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学术著作二部。主要研究方向:四书学、中国经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
媒体推荐 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编辑推荐 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一一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占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目录
序(周国林)
导言
一、《四书》与“四书学”
二、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三、写作构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元代四书学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节赵复与四书学北传
一、赵复北上传学始末考略
二、四书学北传与北方学风
三、杨惟中、姚枢与四书学传播
第二节元初“以儒治国”的文化政策
一、元世祖前蒙古可汗与儒士儒学
二、忽必烈“儒治观”的形成及其反复
第二章元代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第一节南宋至元四书学的历史命运
一、“伪学”之厄:四书学与“庆元党禁”
二、从民间到官方:四书学与“端平更化”
三、传统的隔阂与弥缝:元仁宗前的四书学
第二节“延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的制度化
一、从“戊戌选试”到“延科举”
二、“延科举”与四书学官学地位制度化
第三节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嬗变
一、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学术风气的四书学转向
二、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四书学在元代教育领域的传播
三、官学地位制度化与元代四书学的科举化特征
第三章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与学术师承
第一节元代四书学的地域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节元代四书学者学术师承考略
第三节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再探析
一、元代四书学江浙、江西行省的点状分布
二、元代四书学区域流向之大势
三、元代四书学分布格局探因
第四章元代四书学北方诸学派
第一节元代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第二节许衡与鲁斋学派的四书学
一、“《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
二、“一以朱子之言为师”
三、“其言切近精实,人所易晓”
第三节刘因与静修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文公书,会粹而甄别之”
二、“简严粹精,实于《集注》有所发焉”
三、“《语》、《孟》,圣贤之成终者”
第四节陈天祥与《四书辨疑》
一、《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批评
二、《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或日”等处的辨析
三、《四书辨疑》对《四书集注》的补阙
四、《四书辨疑》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取向
第五章元代四书学南方诸学派
第一节元代南方四书学的传承谱系
一、元代四书学宗朱学派的分脉
二、元代四书学南方其他学派
第二节金履祥、许谦与北山学派的四书学
一、金履祥与《论孟集注考证》
二、许谦与《读四书丛说》
三、元代北山学派四书学的学术特征
第三节吴澄与草庐学派的四书学
一、“朱子训释《四书》,微辞密意,日星炳如”
二、“中古之统”、“近古之统”
三、“于朱陆二氏之学互有发明”
附录:袁明善《四书日录》佚文辑录
第四节陈栎、胡炳文、倪士毅与新安学派的四书学
一、“(取)戾于朱夫子者删而去之”
二、“惧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
三、“其(《四书大全》)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
结语
一、元代四书学的学理价值及学术史地位
二、元代汉儒的“夷夏观”与元代四书学
附录元代四书类著述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必然产生与其地位相称的伟大经典。这种伟大的经典,诚如美国学者阿德勒所言,“每一部书都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人所必须面对而且经常发生的基本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从不曾完全解决,这些书便成为知性代代相传的来源与不朽名作”。当然,这些经典虽然以最清晰、最简单的方式描写人类心灵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主题,却并不容易读。伟大书籍含有多层深意,自然便显示它的富丽,它们引出了各种注解,“其它书我们只要读一遍就能洞悉无遗,但是伟大的书籍,却让人钻研不尽。它们是启发智慧的源泉,永不枯竭”。宋代理学家极为推崇的《四书》,就是这样的经典,这样经得起不断诠释的伟大的书籍。
《四书》是由《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聚合而成,这四部书成为儒学核心典籍,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文摘 二、研究缘起及文献综述
在四书学史上,元代百年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能够引发我们的学术兴味:首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现了南北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蒙古统治者对于汉族传统儒家经典《四书》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南北统一对于四书学的传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其次,元仁宗皇庆、延佑年间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四书学的官学地位,那么这一“官学制度化”的实际进程如何,对当朝及明、清两朝四书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再次,从时段上讲,元代是南宋与明、清的过渡时期,就四书学而言,这种过渡性特征表现在什么地方,与南宋及明、清的四书学有哪些异同?复次,四书学既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它是否影响到了国家制度的调整,是否影响到了士人心态的波折?尽管上述问题尚不能涵盖元代四书学的全部,但倘若能对之作出较为合理的回答,便可对元代四书学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进而知晓整个元代学术史之概貌,以及窥察当时文化政策、教育状况、学术风气、士人心态等社会问题。
就元代四书学研究的文献来讲,首先应当数列的是分别成书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三部重要文献:一是朱彝尊的《经义考》,一是《古今图书集成》,一是《四库全书总目》。《经义考》与《四库全书总目》都是目录书,《古今图书集成》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三部文献均非元代四书学的专门研究著作,但其中包含的元代四书学内容却堪称古代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经义考》广搜历代说经之书,并加考证,其中收录元代《四书》类著述一百七八十种。每书之下,着录撰者、卷数、存佚、序跋、评论,间加按语,是古代最齐备的元代《四书》著述目录,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渊薮,著录元代的四书学著述,“四书类正目收录13部161卷,存目收录1部20卷。从收录数量看,尽管十分有限,但为每部书所撰“提要”却极具学术价值。其中既有撰者的考证,①又有内容的辨析;②既有学术地位的评价,③又有收录理由的交待,④这便给了每部著作一个大致准确的学术定位。再参以“四书类小序”、“四书类案语”及“四书类存目案语”,便可得到一部极为简明的元代四书学史。从四书学研究的实际状况看,《四库全书总目》所奠立的元代四书学评价格局,一直为其后至于今天的学者所沿遵。《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有“论语部”、“大学部”、“中庸部”、“孟子部”、“四书部”,分门别类地汇编了
……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是我在四书学领域问学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
2001年硕士毕业留校后,我与导师张林川先生及林久贵先生合作,完成了关于学术史研究的三部著作:《中国学术史著作提要》、《中国学术史著作序跋辑录》、《中国学术史专题研究》,对中国传统学术史的发展与研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2004年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周国林先生根据我的学术兴趣,为我制定了“四书学”的研究方向。四书学于我而言其实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尤其是研究过程中会涉及诸多理学范畴及命题,对于我这个此前较少接触哲学研究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在周先生的不断鼓励和悉心指导下,在周围诸多师长朋友的支持帮助下,我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这一课题,论文做得差强人意,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