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9787538440508
条形码:97875384405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图解中医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图解慢性病中医养生》对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病、骨关节疾病和外科疾病八个方面,共32种我国现今最为普遍的慢性疾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症状入手、辨证分型,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中医验方、穴位按摩和食疗等方法治疗这些常见的慢性病,您只需按图索骥,即可减轻病痛,长期坚持可缓解症状甚至完全康复,达到理想的疗效。
作者简介 李铁,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师,针灸学专业硕士。幼年即钻研中医,后师从国内著名针灸专家王富春教授。参编《百病全息按摩疗法》、《美容美体刮痧术》等养生保健著作20余部,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长年从事临床工作,擅长通过松筋、刮痧、推拿等经络疗法治疗常见疾病,特别擅长治疗颈肩及腰腿部的慢性疼痛。
编辑推荐 中药在古籍中通称本草,它有着数干年的悠久历史,底蕴深厚。《图解慢性病中医养生》针对不同的症状对症下药,使中医药方的使用变得简单可行。我国古代人民发现的医学奥秘,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在体表的反映。《图解慢性病中医养生》针对每种疾病,选取相应穴位,只需如法进行,即可缓解病症。食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利用食物可调理身体、强壮体魄、治愈疾病。《图解慢性病中医养生》详细介绍各种食物对人体的影响,根据病症选择食用,身体可快速恢复健康。
目录
第一章 心脑血管疾病“命脉网络”出故障
高血压
肝阳型/11阴阳两虚型/12痰浊型/14
心绞痛
痰阻型/18气滞型/19寒凝型/20
心肾阳虚型/22气阴两虚型/23
心律失常
肝肾阴虚型/27痰浊阻滞型/28心血瘀阻型/29
水饮凌心型/30
第二章 内分泌代谢疾病
糖尿病
上消/35中消/36下消/38
高脂血症
湿热内蕴型/41胃热腑实型/43肾精亏虚型/44
痛风
湿热痹阻型/48寒湿入络型/49痰瘀互结型/50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营养加工厂遭到破坏
慢性胃炎
脾胃湿热型/55食滞肠胃型/57脾胃虚寒型/58
消化性溃疡
饮食停滞型/62肝气犯胃型/63瘀血停滞型/64
脾胃虚寒型/65
慢性腹泻
肝脾不和型/69脾虚型/71肾阳虚型/72
慢性胆囊炎
湿热证/75肝郁证/77瘀血证/78
肝阴不足证/79
胆石症
肝胆郁滞型/82肝胆湿热型/84热毒炽盛型/85
脂肪肝
湿热蕴结型/89气滞郁阻型/90肝脾气虚型/91
肝肾阴虚型/92
第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气体交换的通道受阻
肺结核
肺阴亏损型/97阴虚火旺型/99气阴耗伤型/100
肺炎
邪犯肺卫型/103痰热壅肺型/105热闭心神型/106
肺脓肿
初期/109成痈期/111溃脓期/112
恢复期/113
第五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排泄废物的管道受阻
肾结石
下焦湿热型/117气滞血瘀型/119脾肾两虚型/120
慢性肾小球肾炎
风寒袭肺型/123风热袭肺型/125脾肾阳虚型/126
肾阴阳虚型/127
尿路感染
膀胱湿热型/130湿热中阻型/131
第六章 神经精神疾病人体“司令部”指挥失灵
头痛
风寒型/136风热型/137风湿型/138
痰浊型/140瘀血型/141
面瘫
风寒袭络型/144风热袭络型/146风痰阻络型/147
脑中风
风痰瘀血型/151肝阳暴亢型/152风痰上扰型/153
气虚血瘀型/155
抑郁症
肝气郁结型/159痰气交阻型/160心神惑乱型/161
心脾两虚型/162气郁化火型/164
更年期综合征
脾虚肝郁型/168肝郁化火型/169心脾两虚型/170
脾肾阳虚型/171
第七章 骨关节疾病掌管活动的“机构”失灵
关节炎
风寒型/175风热型/177风湿型/178
肝肾两虚型/179
肩周炎
寒湿型/182肝肾亏虚型/184血瘀型/185
颈椎病
神经根型/188椎动脉型/189交感神经型/191
腰椎间盘突出症
血瘀型/194风寒湿型/196肾虚型/197
骨质疏松症
肾虚精亏型/200脾气亏虚型/202先天不足型/203
第八章 外科疾病保护身体的屏障被侵犯
附录 中医验方
……
序言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的一项民族文化遗产。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逐渐地融入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并发出独特的光芒照耀着祖国医坛,直至今天。
虽然叫“中医”可以很清楚地和“西医”区别开,但中医的“中”并非是指中国、最早在我国西汉时期开始有“中医”的说法,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可见《易经》对中医的影响非常深远。《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便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威胁,健康成为现代人最关注的问题,而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就成了现代人追求健康的一大障碍,我国慢性病的防治形势悄然中日趋严峻。以往人们主观地认为,慢性病主要是“富贵病”,今天已证实这是一种误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5年慢性病导致了全世界3500万人死亡,而中国因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750万,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了解一定的医药常识,就可通过自己的症状来及时采取措施,遏止病势的发展甚至能解除病痛。
文摘 插图:


痰阻型的心绞痛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风寒暑湿等外邪侵袭了脾胃,或者是肝的功能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使脾输布体内津液的功能失常,形成了病理性的产物(痰);另一方面,痰的产生还可能是由于气机的运行受阻,演变成了火邪,使津液减少而致。痰瘀滞在胸部,心的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而造成了心绞痛。因此,增强脾胃功能,降低肝的旺盛的功能,是保健的关键。首先要在饮食上注意避免不规律的习惯,一般动脉硬化是常见的诱发因素。其主要的病理变化是由于脂类的代谢异常,血脂升高,过多的血脂沉积于动脉管壁,所以应避免食用含胆固醇、动物脂肪丰富的食物,要尽量食用清淡、富有维生素的饮食,如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