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24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47000977
条形码:97875470009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大众阅读。
丛书名:悲情散文精品
内容简介 《感情的碎片(悲情散文精品)》讲了一篇好的散文就如一杯浓浓的醇酒,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这是一部从特殊角度编选的散文集,它感时伤怀,饱含着回忆的怅惘、丧友的痛苦、逝去的悲哀。作者均是现代散文大家。徐志摩、粱实秋、丰子恺、萧红……文字凝重洗练,又优美细腻,字字珠玑,诉说着或浓或淡的悲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读者既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又有一种艺术的享受。对于文学爱好者.更是值得赏饕、收藏的佳品。
媒体推荐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朱自清《匆匆》
近来觉得眼泪常常充满着眼睛,热的,它们常常会使我的眼圈发烧。然而它们一次也没有滚落下来。有时候它们站到了眼毛的尖端,闪耀着玻璃似的液体,每每在镜子里面看到。
花盆里的金百合映着我的眼睛,小洋刀的闪光映着我的眼睛。眼泪就再没有流落下来,然而那是热的,是发炎的。但那是孩子的时候。
而今则不应该了。
——萧红《感情的碎片》
编辑推荐 《感情的碎片(悲情散文精品)》描述了心暮了,感情的碎片,生命的火焰,将在长久的夜里永久逝去了。
目录
序
忆旧编
父亲的病
梦中道路
守岁烛
我所知道的康桥
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尺八夜
鸡毛
怀念胡适先生
志摩在回忆里
老王
忆冰心
晚年的周作人
记杨必
三访扬州
故乡的野菜
回忆鲁迅先生
金岳霖先生
范爱农
悲悼编
曼殊斐儿
追悼志摩
哭一多
梦苇的死
半农纪念
风雨中忆萧红
我的祖母之死
给亡妇
祖父死了的时候
我的母亲
缀
槐园梦忆
亡人逸事
怀念萧珊
三松堂断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父亲的玳瑁
春夜的幽灵
伤时编
感情的碎片
光阴
第二度的青春
秋
中年
又是一年春草绿
秃的梧桐
憔悴的弦声
忆儿时
北京的茶食
一草一木总关情
匆匆
回看血泪相和流
编后
……
序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陶谢李杜,直至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不少风华绮靡、清丽绝伦的佳作。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散文的国度,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庄子那样汪洋恣肆,如天马行空般的出神入化之作,以及像孟子那种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气势雄浑的宏文。后来则既有像司马迁的《史记》那样的鸿篇巨制,也有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那样的情味隽永的小品。自此以后,尽管王朝屡有更迭,国势时有兴衰,但“江山代有人才出”,历代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中国的读书人可以说从小就浸染在这些诗文之中,朝夕讽诵,潜移默化,这些名篇的精华,几乎成了他们各自情性的一部分。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人文荟萃的礼仪之邦,以悠久的文明古国享誉全球,正是与这些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诗文传统密切相关的,令人遗憾的是, “五四”以后白话新诗,虽也出现过不少名篇佳作,但与我们祖先所创下的辉煌业绩相比,不但黯然失色,简直要令我们无地自容,自叹不肖。至于散文,在二、三十年代,尽管文人们已不再使用几千年来用惯了的典雅秀丽的文言,而改用被人讥为引车卖浆者之流所说的粗鄙的白话,却也写出了许多雍容舒徐、意味隽永的佳作,使一般对白话文不屑一顾的遗老遗少们,也不得不缄口结舌,不敢再行轻视了。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持续八年;继之以三年解放战争。十数年的战乱,文人们奔走救亡,流离失所,连摆一张书桌的地方都难得,哪还有从容为文的心情。而散文,恐怕是最需要一种从容自在的心情的。这种心情,即使在推翻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以后,由于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似乎始终没有得到恢复。因此,几十年中,可以一读的散文,数量十分有限。
文摘 忆旧编
父亲的病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闹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灵药,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厉害,将要不能起床;我对于经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天来诊,问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