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艺术理论(第2版)

发布时间: 2012-02-06 11:58:38 作者: kind887

 艺术理论(第2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301154518/9787301154519
条形码:978730115451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美学与艺术丛书
外文书名:Art Theory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内容简介 《艺术理论(第2版)》从历史的角度,对从古至今的西方艺术思想史进行了独特的考察,分为6章,覆盖西方艺术史的主要时期:古代和中世纪、现代初期(3CE~兴和巴洛克时期)、启蒙运动时期、19世纪、20世纪早期,以及后现代主义时期,将理论与各时期的艺术实践、智力成果以及文化历史潮流相联系,其突出优点是展示了作为一种批评实践的现代艺术概念是如何从古老的观念中发展出来的,叙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罗伯特威廉姆斯(Robert Williams),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史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另著有《16世纪意大利的艺术理论和文化:从技艺到元技艺》(Art Theory and Cilture in Sixteenth-century Italy:From Techne to Metatechne,1997)等书籍。
媒体推荐 在专业分化的年代,撰写一部全面论述从荷马到鲍德里亚的艺术理论发展史的著作是一项颇具勇气和宏大气概的举动。撰写一部不仅解读艺术理论的哲学与语言学传统,而且把它作为对变化中的艺术实践的敏锐反应加以探讨的著述,更是一项不寻常的成就。罗伯特威廉姆斯在这一及时且广受欢迎的考察中,呈现给我们一部艺术理论佳作,不仅艺术史和哲学专业的学生能从中获得助益,而且有学识的公众也能从中得到享受。
  ——菲利浦索姆,多伦多大学
威廉姆斯令人钦佩的流畅论述不但提供给我们一部美学理论史著作,而且探究了那些将理论用于重塑艺术的意义本身的艺术家、批评家和历史学家们。
  ——理查德希夫,得克萨斯大学
编辑推荐 《艺术理论(第2版)》讲述了艺术思想在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是如何产生、演变、推动艺术实践发展的。
目录
译序
前言
第一章 古代和中世
阿喀琉斯之盾
模仿和知识

修辞学
词语和世界

第二章 现代初期
手工艺人和理论家
人文主义
学院系统

第三章 启蒙运动
18世纪
激进的理想主义

第四章 19世纪
学院的危机
印象主义
绝对的艺术最终存在
罗斯金和唯美主义者

第五章 20世纪早期
超越自然
超越理性
美国现代

第六章 后现代主义
对文化的批评
符号的现象学
未来的呈现
深入阅读的资料与建议
……
序言 本书是一部艺术思想史的导论:试图简明地概括西方从古代到20世纪末对视觉艺术的思考。本书的主要对象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史专业的新生,还有对艺术史已经有所了解,对艺术理论的个别观点也可能有粗略的涉猎,并想对这一学科做全面接触的艺术爱好者。对艺术的任何严肃认真的探讨而言,理解理论显然已经越来越重要;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探讨个别理论家或理论问题的新版教科书、摘录选集和研究专著,然而对这些思想和著述整体却没有概述性的导引。写出这样一本导论的挑战性不但在于要阐释所需覆盖的这些数量可观的材料和概念的难点,同时也在于需要给予其适当的解释结构。
任何这类书籍都可能被认为始于这样的信念,即理论的或哲学的观点对理解艺术而言是必要的,但本书并不尝试提出,我们称之为理论的东西真的能够独立于我们称之为实践的东西而加以理解,也不主张理论一贯地先于或影响着实践。相反,本书将理论思想当做文献进行探讨——一方面当做面向实践开放的对象,另一方面当做面向知识史和社会史开放的对象——本书试图展示理论是如何对我们理解整个艺术史作出贡献的;也即我们对最广泛意义上的艺术活动与其整个文化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本书的论述中交织了一些对艺术作品的讨论,为的是表明如何能着手确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书中故意选取了这些著名的、“典型的”作品,为的是更好地作为学生和普通读者的参考点。
文摘 插图:


和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一样,美是艺术的某种基础的观念——例如,美的自然形式应该是模仿的优先主题——在古代已经相当发达。但在某些方面,对美的追求似乎会导致对模仿自然的偏离。对这种潜在张力的解决,为在艺术中追求美进行辩解,再一次需要依靠知识的理论,将美建构为认知的对象。
美在柏拉图哲学中扮演着基础性角色。对于他而言,事物的理想模型也是其最美之处:床的理念是众多床中最美的。当然,这种美不能与最取悦我们感官的东西相混淆:相比第一眼看上去不讨人喜欢的床,看上去最美的床可能与最理想的床的理念不太吻合。但美是任何理想形式的本质特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外表或某种更具完整性的次要代替品,它是事物在最真实的时候的本质。尽管在他的著作当中至少有一处,即在名为《斐多篇》的谈话录中,柏拉图悉心地区分了美与善,但是在别处他把这两者联系起来并且坚持绝对的美的存在,绝对的美作为一种至高价值与绝对的真和绝对的善是站在一起的,并共享它们的本性。因此我们与美的相遇在我们的个体成长和对真理的追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我们对于外表的吸引必须多么地警惕。
我们对美的经验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好的理解力,这一点在《会饮篇》中被描述得最清楚又最让人信服。《会饮篇》也许是柏拉图最美的谈话录,是在一次酒宴上发表的一系列赞颂爱的演讲,每个发言者试图比前一个发言者更棒,直到苏格拉底做出最出色的发言。美被理解为激起爱的东西:爱在某一处被定义为拥有美的东西的欲望,尽管美的东西当时被看成善的东西。欲望是我们对没有拥有的事物的渴望,它也是对自足和永恒的——以及美的——东西的一种表达:从最低层面上讲,它是生育的欲望,要再造自我,从而给自己一种永恒的生命。生育孩子与动物无异,就算笨人也明白其中的永恒之处,但就更微妙的精神而言,燃起爱火是漫长精神旅程的第一步,如果追寻得当,这个旅程将引导我们对绝对的美、善、真理的理解。爱,即对美的东西的渴望,因而成为哲学的持久的、引导性的推动力。
读书人网 >艺术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