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7506017318
条形码:97875060173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涉及颇广,包括心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并讨论了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第一章中探讨的荣格心理学和诺斯替教的关系和我1995年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社的《荣格》和1996年在大陆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两书内容颇为相近,且和费学关系很大。后面部分主要讨论荣格和佛学的关联。第二章介绍了荣格所受的佛学训练,第三章讨论了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佛教哲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多以佛教哲理证明其为荣格心理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讨论的重点在心理学方面,同时也广涉道教和佛学,以支持著者的论点。
作者简介 刘耀中,美籍华裔学者,水源工程师,文化评论家。1934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华侨家庭。15岁赴美,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年以来,撰写了大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评论。在中国大陆出版有评论集《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新时代的视野》、《诗人与哲人》、《建造灵魂的庙宇》、《超越死亡——炼金术与文学艺术》等。另在中国台流地区出版有《荣格》、在美国出版有《诗人与同性恋诗人》等著作。
李以洪(1941—1998),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精干于北京师荡大学中文系。后为中国文联研究室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心理学、文学研究工作。有文章在《读书》等杂志发表,产生广泛影响。出版有《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与刘耀中合著,1996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等著作。
媒体推荐 前言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荣格分析心理学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逐渐取得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主导地位,当代的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另一方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界限,对当代的文化和艺术,以及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作为一种西方心理学理论出现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是,荣格心理学本身,在荣格心理学的内部,却与源自我们东方的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和思想,早在古代已经影响到了西方,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都曾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而所有这些受佛教影响的哲学家,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荣格心理学的发展也都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大乘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乘起信论》一书,在20世纪初期便被李提摩太和铃木大拙分别翻译成英文。我们研究发现,荣格早期所撰写的弥漫着神秘主义色彩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便与《大乘起信论》以及佛教经典《般若心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荣格早期受佛教教义和思想影响的一个例证。
我们把佛教作为东方思想的一种代表,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国文化与思想传统。因为中国佛教是整个佛教思想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也已经渗入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乃至中国儒学的思想传统。于是,在本书中,我们用专门的章节探讨了“荣格与汉传佛教”和“荣格与藏传佛教”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研究和探讨,能够使读者看到荣格心理学的内在本质,看到荣格心理学与东方思想的内在关系,从而能够自觉地在东方思想的基础上来重新评价和理解荣格的心理学。
本书内容涉及颇广,包括心理学、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并讨论了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第一章中探讨的荣格心理学和诺斯替教的关系,和我1995年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荣格》和1996年在大陆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抨传》两书内容颇为相近,且和佛学关系很大。后面部分主要讨论荣格和佛学的关联。第二章介绍了荣格所受的佛学训练,第三章讨论了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佛教哲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多以佛教哲理证明其为荣格心理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讨论的重点在心理学方面,同时也广涉道教和佛学,以支持著者的论点。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幸获许多友人帮助。合作者李以洪女士出力甚多,自不待言;尤其要感谢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甲荷永博士曾对我的研究予以大力鼓励并合作解决了书内的多个心理学难题,使本书得以完成。
我因旅美多年,国文颇感荒疏。数年来,幸获多位友人指教,不及一一具名,特此一并申谢。
刘 耀 中
1998年3月20日,于美国洛杉矶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荣格与佛教的关系探源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到分析心理学
第二节 荣格与诺斯替教
第三节 荣格与炼金术
第四节 西方面向东方的传统与佛教西传
……
文摘 书摘
在1910年第二次精神分析学会会议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已很明显。作为19世纪西方理性主义的最后代表和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不能容忍自己的门徒和继承人脱离既定的轨道。他警告荣格:“答应我永远不要放弃性理论,它是一切事情中最基本的,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信条和不可动摇的堡垒。”荣格惊讶地问:“堡垒——针对什么呢?”弗洛伊德回答:“针对可恶的逆流……。针对秘术。”
荣格这样评论这段插曲:“首先,‘信条’和‘堡垒’这种措词令我惊愕。作为‘信条’,就意味着对信仰无可辩驳的确认,这只有以不断禁止怀疑为目的才能成立。可是不要很久就不会再有科学的判断了,剩下的只是个人势力的驰骋。”荣格说:“这件事击中了我们的友谊的要害。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一种态度。”荣格强调指出,他无法同意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弗洛伊德表面上说‘秘术’,实际上是指哲学、宗教等等,包括当代新兴的心灵科学。对于我来说,性学才是秘术,就是说,性学仅仅是一种无法证明的假说,就像许多其他玄想的看法一样。”
荣格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在“面对无意识”的时期里,他在诺斯替思想中发现了被基督教压抑了的无意识原始意象,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的理论依据。但他竭尽全力所收集到的诺斯替教文献资料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些资料出自与诺斯替教对立的基督教著者的手笔,从其中虽可剥露出一些有用的内容,却也难免失真。有些资料经过修订,已非原文。有些资料过于简略,重要段落中时有阙文。荣格觉得,用这些一千七、八百年前的断简残篇来支持自己的发现,似乎有些冒险。另一方面,荣格又认为,自己的理论应当建立在某种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他说:“……这些发现牵涉到一种广阔的现象学,对于它们,迄今已知的范畴和方法已不复适用。由于未能提供比较,我基于十五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似乎缺乏说服力。我知道,还没有一个人类经验的领域是我有一定把握能够支持我的发现的。”
荣格本人是一个精神病学家,荣格自认为他的分析心理学基本上仍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分析心理学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观察主体的制约,因而心理医生最需要懂得人类心灵的历史,最需要懂得作为人类心路历程之表达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必定有一个中间环节,使分析心理学与古代神秘主义相连接,以完成这种历史性的转换。可是在1928年以前,荣格虽然在诺斯替教中找到了他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