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

发布时间: 2012-03-01 11:51:58 作者: kind887

 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40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7101061826/9787101061826
条形码:978710106182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外交流历史文丛

内容简介 《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为中山大学“中外交流历史文丛”之一种。 作者研究吴渔山多年,其今年在我局出版的《吴渔山集笺注》使其研究更具有坚实的资料基础。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吴渔山及其时代研究;下编为吴渔山的华化天学研究。其关于华化天学的阐释,广涉哲理诗艺、画论和乐章,从社会变革中探寻心理历程,知人论世,提供了新的历史认识。 书后附有图版,以供读者参考。
目录
导论
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会通
二 吴渔山研究的学术史
三 本书立论依据和资料基础

上编 吴渔山生平及其时代
第一章 家世及早年经历
一 名贤后裔
二 儒学之师承
三 诗画琴书之师承
四 潦倒生涯
五 北京之行

第二章 遗民身世
一 新一代遗民
二 遗民志节
三 遗民心声
四 与南明的关系
五 体恤民艰

第三章 人生信仰的转折
一 师友与佛道
二 游于佛道
三 专注天学
四 学道三巴
五 天君泰然

第四章 天学之师
一 晋铎金陵
二 十年海上
三 秉铎嗲城上
四 秉铎醪城下
五 最后岁月

下编 吴渔山的华化天学
第五章 天学与儒学
一 伦理之间
二 概念之间
三 词义之间

第六章 天学与佛道
一 天学与佛教
二 天学与道教
三 天学与民间宗教

第七章 天学与中国文学
一 天学诗
二 天学散曲
三 天学文

第八章 天学与中国书画
一 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二 载道与传道
三 中西画比较研究

第九章 对天主教义的表述
一 三位一体与基督论
二 圣事与七克
三 救世论与末世论

第十章 中西文化交流的其他方面
一 自然科学与仪器
二 语言与音乐
三 风俗与物品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图版一 《练川名人画像》卷下吴渔山像
图版二 吴渔山《湖天春色图》
图版三 吴渔山《墨井草堂消夏图》(局部)
图版四 墨井道人《三巴集》第三页
图版五 墨井道人《三馀集》第九页
图版六 吴历《写忧集》首页
图版七 吴渔山《墨井诗钞》首页
图版八 吴渔山《岑蔚居产芝图》题跋及题咏
图版九 吴渔山《除夕二首》、《元旦二首》书影
图版十 吴渔山《致王石谷尺牍》
图版十一 吴渔山墓碑拓片
后记
……
序言 回顾源远流长的中外关系,从双边互动的格局中感悟异质文化会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种超越胡汉、华夷之分的历史认识,是与近代的社会变迁相伴而来的。
西学东渐和边疆危机,在晚清学人中激发深沉的反思,催生出探索中外交流往事的先驱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亡命日本的文廷式,于穷愁孤愤中治学不辍,遗稿《纯常子枝语》四十卷,广涉域外见闻和塞表殊俗,虽囿于环境和学力而识见未精,其学术视野毕竟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卓识的王国维,学贯中西,在清末撰作组诗《咏史》二十首,讴歌了汉唐盛世的中华形象:
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
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十二)
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
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十七)“西域”和“南海”,是中外交流的两大通道,汇聚着不同类型的古代文明,因内涵丰富多彩而成为中外交流的两大研究领域。《咏史》诗发其端绪,功不可没。饮水思源,后辈对先驱应有所敬畏,才可避免传统的断裂,从古色古香中辨认出前瞻性。正是观堂先生王国维,既开创一代学术风气,又孤明先发地提示了整套治学轨则。按陈寅恪先生所作的概括,共有三项:“一日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日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
文摘 在渔山作为天学师的传道生涯中,嘉定应居于最重要的位置。其在嘉定传道的时间,与上海略有交叉。如康熙三十年(1691)渔山六十岁时,顾文渊诗谓其“秉泰西教于川”。而据赵仑《续口铎日抄》,知《三巴集》卷末所附《破堂吟》为三十四年(1695)冬在嘉定所作,然《三馀集》有《岁朝春四首》,之三“浦东春老度年晨”之句,可证三十五年(1696)渔山在上海过春节。破堂谓嘉定东堂,天启间孙元化所建。而其四十七年戊子(1708)作《闰三月》诗,句云:“海上闰馀三月好,晚来犹是赏春时。”盖谓是年闰春三月由嘉定至上海。此后再未见其居于嘉定之迹(详下文)。故渔山作为嘉定东堂的管堂司铎,常驻其地,应在康熙三十年至四十七年(1691-1708),即其六十岁至七十七岁期间,时或往来上海。然嘉定在渔山的传道生涯中,较诸上海更为重要,故其墓碑题“行教嘉定、上海”。
渔山在嘉定传道的事迹,主要载于李杖辑刊《墨井集》卷五赵仑笔记《吴渔山先生口铎》及其它相关画跋题咏中。《吴渔山先生口铎》本名《续口铎日抄》,笔者以《续口铎日抄》为主要文献,兼及其它资料,略记渔山在嘉定传道的事迹。
《续口铎日抄》载,康熙三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及三十六年四月初七日,渔山两度“游堂罗溪”。罗溪在嘉定城东,有水名罗溪,地以溪名,为邑名区。游堂谓教士巡游所属各堂口。堂口为当时江南各地教会的基层组织。每个堂口都有一间小堂,星罗棋布分散于江南一带阡陌纵横水道梭织的乡间。近代初期在江南传教的笪良仁司铎写道:“每一个堂口都有一个公所,公所就是有小堂的专为集合教友的一座屋子。小堂不是别的,只是一间厅堂,厅的深处立有一座祭台,祭台上竖有帷幔,祭台两旁各有一只小几桌。祭台上一般装有一架十字苦像,一帧耶稣。
后记 拙著在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回首求学之路,正所谓只可为知者道者。
笔者于1982年大学毕业时,服从领导安排,担任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戴裔煊先生的学术助手,经受严格的治学训练,却因为只有本科学历而屡遭白眼。在师友的苦劝之下,以四十八岁之年,考取博士候选人资格。承蔡鸿生师不弃,忝列门墙。
在追随戴先生研治澳门史时,因见《墨井画跋》所载,吴渔山“年垂五十,学道于三巴”而引为异代神交。攻读博士学位后,征得蔡鸿生师同意,以吴渔山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按照传统的治学门径,必须先做文献整理的工夫,完成《吴渔山集笺注》,再进行专题研究,最后完成研究著作,由此花费七年的时光,其间所遇之青眼白眼已无暇计及,如前人所谓只问耕耘,不计收获。因为只有这样做,对于古人,对于师友,才庶几无愧。
自读大学以来,得到蔡鸿生师的多年栽培,学位论文的完成,更得到蔡师的悉心指导。二十多年前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承蔡师示教:要忠实于自己的学术探索, “既要虚心,又要有信心”。其后从事学术研究,又承蔡师示教:作为后辈学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二陈”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境界,“却可以在某些问题上做深做细”。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