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发布时间: 2012-03-14 11:48:13 作者: kind887

 道教宫观文化概论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巴蜀书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7807520795/9787807520795
条形码:978780752079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丛书

内容简介 道教的宫观是道教神圣宗教理念的屋化空间,集中反映了道教的神学思维和理念;它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是反映道教发展成熟的历史指针;它还是道教在各个历史时期与社会接触的断面,鲜活地反映出神仙世界与世俗生活的互动……可以这样说,宫观是道教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也是道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作者简介 胡锐,四川成都人,1995年毕业于四川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97年至2003年求学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维真学院访问学习;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科研人员。主要从事道教宫观文化研究、道教旅游产业研究、法国道教学术著作译介等工作,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国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十余篇。
目录
国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丛书总序
绪论
第一章 道教宫观的产生及发展
第一节 道教宫观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道教官观的初步形成(汉魏)
第三节 道教官观的正式形成(南北朝)
第四节 全真道的十方丛林
第五节 个案分析:道教宫观活化石——楼观台
第二章 道教宫观文化的内核——神仙信仰
第一节 神仙信仰溯源
第二节 道教官观的神仙信仰
第三节 道教宫观的斋醮科仪
第四节 个案分析:神仙信仰三部曲——泰山的神仙崇拜
第三章 道教宫观文化的主体——道士
第一节 道士的产生与演变
第二节道士的戒律
第三节道士的官观生活
第四节个案分析:宫观道士模本——白云观道士
第四章道教宫观文化的载体——宫观艺术
第一节道教宫观的建筑艺术
第二节道教宫观的美术
第三节道教宫观的音乐艺术
第四节 个案分析:宫观艺术宝库一一武当山宫观
第五章道教宫观文化的世俗化样态——道教庙会
第一节庙会辨析
第二节道教庙会的发展
第三节道教庙会的成熟
第四节道教庙会发展中所呈现的特征
第五节个案分析:道教民俗博物馆——北京东岳庙庙会
结语:道教宫观文化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道教的宫观是道教神圣宗教理念的屋化空间,集中反映了道教的神学思维和理念;它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是反映道教发展成熟的历史指针;它还是道教在各个历史时期与社会接触的断面,鲜活地反映出神仙世界与世俗生活的互动……可以这样说,宫观是道教的重要构成元素之一,也是道教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对宫观及其文化的研究是道教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道教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需要和要求,这项工作应在道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长久以来,在道教研究方面,道教宫观及其文化的研究尚是一个薄弱环节,少有人将道教官观及其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从学术上进行详细而系统的考察。据笔者统计,迄今为止涉及该类研究的文章或著作可分为四类。一、从文化介绍或旅游的角度出发,着重于国内一些著名的宫观的历史和景观介绍。如朱越利主编的《中国道教宫观文化》、郑石平编著的《道教名山大观》等。二、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宗教活动场所纳入整体的寺庙文化研究,其中涉及道教的宫观,如段玉明著《寺庙与中国文化》等。三、有关道教某个宫观的专著,如王士伟的《楼观道源流考》等。四、一些论著或文章,涉及道教宫观及其文化中所包含的一些因素,但一般就事论事,没有将之纳人道教宫观文化的整体框架内考察。
文摘 早晚课是宫观最常见的斋醮科仪,有严格的礼仪和程序。第一,纪律严明。“钟声初通响时童子上殿列班在内,二通钟声耆宿上殿列班在外,三通钟声绝尽,主者上殿居于正中。”早晚课对时间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因为道教认为卯时、酉时和午时做功课,可“取天地之正气”。早晚课要求“持诵之士,必当斋戒身心,洗心涤虑,心念无二”,不得“语言接对,嘻笑谈谐,思念不专,熏秽披诵”。第二,诵经前要念咒。早课一般念八大神咒:《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蕴咒》;晚课一般有《玄蕴咒》、《土地咒》、《供养咒》、《结斋咒》等。第三,唪经后要诵诰。诰是诸仙、仙真、祖师对道教徒训诫勉励的文告。早课中常用的有《三清宝诰》、《上清宝诰》、《太清宝诰》等“十二宝诰”,晚课常用的有《斗姆宝诰》、《三官宝诰》、《玄天宝诰》等“九诰”。第四,早晚课的讽诵有固定的“唪经腔”。“唪经腔”不是成型的韵腔,而是一种类似念白的唱法,有一定的高低起伏,非常考究语调的清幽恬静。《道门十规》要求道士唪经时“句字真正,调声正气,神畅气和,庶几有功,则玉音摄气,灵韵交乎自然”。此外还有专门的念咒腔和诵诰腔。“念咒腔”,就是道士念诵咒语时的韵腔。
后记 1997年,我有幸被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现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录取,踏入中国道教研究的殿堂,至今已有十年。
十年中有六年是师从李刚先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李先生学识渊博,为学细致、严谨,为人宽厚、仁爱。他为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其多年的言传身教,更使我领悟了做人和治学之道,我将铭记在心。
卿希泰、陈兵、潘显一、唐大潮、张泽洪、尹志华先生,加拿大的许志伟先生,以及摄影家陈历谋先生也都对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我的父亲、母亲、姐姐以及我的先生,他们在我写作期间给予我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尤其是我的先生王永会为本书的修改和校对付出了许多精力和时间。感谢他们的默默付出。
道教宫观文化的研究甚少,本书也有意弥补这一缺憾,但是由于可资参考的成果不多,这一研究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也是勉为其难,强为是文。虽难得尽如人意,但求抛砖引玉之功。书中不当和疏漏之处,还恳请各位前辈及同仁批评指正,以便以后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