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9787811185249
条形码:97878111852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欧洲离我们有多远?》是作者在维也纳大学任客座教授三午期问所写的文化随笔,其内容涉及到资源、人口、环境、道德、治安、政府、党派、制度、疆界、外交、种族、宗教、语言、民族、城市、教育、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作者一方面以人文学者的敏锐洞察力,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审视欧洲社会的各种现象,平对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思考与阐释:易一方面,又借助优美的语言与诗性的叙述方式,超越了文化、民旅、语言与生活方式的隔膜与对立,杼自己对欧洲文化的亲身体验呈现出来,既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又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上的快感,加上200余幅自拍的欧洲照片,对于读者了解欧洲文化、社会与生活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编辑推荐 《欧洲离我们有多远?》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引子:埋在心底的问号
上篇
一、必要的理论准备
1.梁启超的“欧游心影”
2.辜鸿鸣的“中国精神”
3.梁漱溟的“三种路径”
4.陈序经的“全盘西化”
二、遇到的实际问题
1.签证的烦恼
2.移民的问题
3.幸福的生活
4.生活的指数
5.生存的质量
三、真切的生活感受
1.“穿”在欧洲
2.“吃”在欧洲
3.“住”在欧洲
4.“行”在欧洲
5.“玩”在欧洲
6.“乐”在欧洲
四、奇异的风俗习惯
1.猫道、狗道与人道
2.卖淫、吸毒与人权
3.医院、公园与厕所
下篇
一、资源:喝不尽的老陈汤
二、人口:鼠疫柱引发的联想
三、环境:作为艺术品的垃圾处理厂
四、道德:人人都像雷锋一样
五、治安:南欧与北欧的差距
六、政府:市政厅顶上的小人
七、党派:“左”与“右”
八、制度:似曾相识的东德
九、疆界:供人跨越的土地
十、外交:战争与和平
十一、种族:杂交优势
十二、宗教:几种不同的信仰
十三、语言:思维的工具与情感的桥梁
十四、民族:傲慢与偏见
十五、城市:并非梦中的巴黎
后记
……
文摘 插图:


3.梁漱溟的“三种路径”
就在辜鸿铭的(《中国人精神》出版了6年之后,另一位执教于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梁漱溟完了自己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
首先,作为一部系统的学术论著,梁漱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准:“生活的根本在意欲,而文化不过是生活之样法,那么,文化之所以不同由于意欲之所以不同是很明显的。”“所有人类的生活大约不出这三个路径样法:第一,向前面要求;第二,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第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这样一来,他便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出发,并根据“意志”发展方向的不同,来区分不同文化的本质特征。
其次,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判断:“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⑵因此,西方人便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就,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的个性自由。前者是我们所羡慕的“赛先生”的胜利,后者是我们所羡慕的“德先生”的成功。但是,这种一味向前追求的文化使西方人只会征服世界而不会享受世界,他们风驰电掣地征服自然,征服社会,征服他国,非但自己未能从容享受,反而给整个世界造成灾难。与之不同的是,中国人在对自然与社会的抗争中只需要适度的满足,因而这种文化并不必然地产生科学与民主,无论在物质财富方面还是在民主政体方面,均无法与西方相比肩。但是,中国人以其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不但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容易满足,而且也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更加不同的是,“印度人既不像西方人的要求幸福,也不像中国人的安遇知足,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即我们所谓第三条路向。”⑶印度人以一种禁欲主义的态度来面对世界,因而他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毫无建树,却可以创造出极其高明的宗教神学。
后记 从刚一执笔开始,我便决意将它写成一本相当芜杂的书。它有点儿像日记、像随笔、像书摘,也有点儿像专著、像论文、像调查报告。它有的部分松散、随意,甚至拼贴了一些供人喷饭的趣闻、笑料,很有些信马由缰的味道;而另一些部分则持重、严谨,甚至运用了不少枯燥的数据、引文,很有点坐而论道的劲头。这样的写作倒不是为了迎合什么“后现代?的文体观念,而是由于三年来的欧洲印象太纷繁、太复杂、太凌乱了。一方面,我试图保存这些感受的鲜活和灵动,不想用理论的术语将其抽干;一方面,我又不满足于停留在感觉经验的描摹上,而试图对这些经验加以提升和锤炼。这种太大的贪心难免会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于是一种不伦不类的“多元文体”便不期然地出现了。或许读者不要把它看成是作者的无能,而要把它看成是本书的特点,于是诸君也可以一会儿躺着看、一会儿坐着看、一会儿站着看了。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过于枯燥而富有学理的部分往往不是出自我的文笔,而是我丈夫在帮我修改的过程中加进去的。说实话,我应该感谢这位合作者,他虽然只在欧洲生活了几个月,却以其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弥补了我的不足。为了修改这部书稿,他又乐此不疲地翻阅了不少资料。这样,他便可以沿着我的经验感受而生发开去,将具体的生活经验纳入跨文化的视野中加以反思。于是,他的加入,不仅使这本原本单薄的书变得厚重,而且使这本原本芜杂的书显得更为多样化了。
除了我丈夫之外,还应该感谢刘士林先生,如果不是因为他为出版社热心推荐的话,这本书也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时伯荣、李国强、宋全成三位先生,是他们热心提供的照片弥补了我自家摄影的不足,为这部图文并茂的小书增添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