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发布时间: 2012-05-04 11:52:21 作者: kind887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208084827
条形码:97872080848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Ex Libris:Confessions of A Common Reader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简介:安妮法迪曼是这样的人:她从父亲的《范妮希尔》一书中学到性的知识;她丈夫给她买了十九磅满是灰尘的旧书当作生日礼物;有一次她住旅馆,发现房间里仅有的一册文字材料是本1974年丰田花冠汽车使用手册,所以读了不下两遍。
《书趣》叙述了她终身与书和语言相恋的故事。她爱读的书成了她一生中的重要章节。她以优美的文笔重新复活了随笔的传统,从柯勒律治、奥威尔等人的小故事谈起,轻松地转移到谈论她爱文如命的家庭。她幼年就拿父亲的二十二册《特罗洛普文集》当积木(“我的祖传城堡”),婚后几年,只有把自己和丈夫的书合并之后,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结婚了”(“书的婚事”)。她细腻而又丰富地谈起赠书时扉页题词的艺术,情不自禁替别人校改错字的怪癖之乐,长字的吸引力,朗读的愉悦。
《书趣》既幽默,又博学,二者相得益彰。本书确立了安妮法迪曼的作家地位,使她成为美国当代最优秀的随笔作家。
作者简介 安妮法迪曼(Anne Fadiman),生于美国纽约市,在康涅狄格州和洛杉矶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她在怀俄明州当野外探险向导,后来回到纽约从事写作。曾任《生活》杂志的特约撰稿人,《文明》杂志编辑和《美国学人》编辑。她的第一本书《鬼怪抓住你,你就跌倒了》(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FSG,1997)获“美国国家书评奖”,她还写有随笔集《书趣》(Ex Libris),编有《经典重温》(Rereadings,FSG,2005)等作品。她现与家人住在马萨诸塞州西部,并担任耶鲁大学弗朗西斯住校作家。
媒体推荐 每篇文章都是文笔清新、博学而深入浅出的典范,谈及了作者对人、对书的理解。
  ——《纽约客》
一本聪明的小书,可以迎回家中,让它慢慢变老。
  ——克里斯托弗雷曼-豪普特,《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书趣:一个普通读者的自白》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书的婚事
长字之乐
我的特别书架
不要小看十四行诗
决不要那样对待书
真正的妇道
扉页题词
身临其境
他/她问题
“插入胡萝卜”
永恒的墨水
文学上的贪食者
阳光下面无新事
商品目录的命令句
我的祖传城堡
分担伤痛
首相的图书帝国
二手文章
推荐书目
致谢
附录:格莱斯顿先生的藏书(玛丽德鲁)
……
序言 爱尔兰小说家麦加亨(John McGahenr)小的时候,他的几个姐姐趁他读书时轻轻解开他的鞋带,把一只鞋从他脚上脱下来,他浑然不知。她们又把一顶草帽戴在他头上,仍旧没有反应。只有她们把他坐的木椅子搬走了,他才“从书中醒过来”。
“醒过来”说得正好。有一种孩子从书中回过神来,正如从沉睡中苏醒一样。他在许多层意识中奋力游泳,回到现实中来,而现实似乎还不如他离开的梦境真切。我以前也是这样的孩子。十多岁的时候,我受哈代的影响很深,没有弄清某个男孩是戴蒙(Damon)还是克利姆(Clym),我绝不和他谈爱情。上述两人都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后来,我和丈夫一起躺在堆满书籍的床上,盼望我们即将出生的孩子像《安娜卡列尼娜》中吉提(Kitty)的孩子那样降生,害怕出现《雾都孤儿》中辛格密夫人(Mrs. Thingammy)分娩的场面。
许多人写到书,就像谈论烤面包机一样,我觉得这很奇怪,所以才开始写这本《书趣》。这种牌子的烤面包机比那种牌子好些吗?花24.95美元买下来合算吗?十年以后,我对现在的烤面包机决不会有什么想法,也不会留下什么温柔的感情。我在许多书评文章中把读者当消费者对待,但是这种类型的读者往往忽略了我认为是阅读要害的东西——不是要去买一册新书,而是怎样保持和旧书的关系。我们多年和这些旧书生活在一起,熟悉它们的质地、色彩和气味,就像熟悉我们孩子的皮肤一样。
弗吉尼亚伍尔芙借用塞缪尔约翰逊《格雷生平》(Life of Gray)的一个词,当做她一本书的书名:《普通读者》。她描写了“许多房间,简陋得不能称为图书室,但里面的书非常多,是普通人从事阅读的地方”。她说:“普通读者与批评家或学问家不同。他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天分也不那么高。他读书是为了乐趣,而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纠正别人的意见。他首先受某种本能的驱使,想从碰到的各种零零碎碎的杂物中为自己建立某种完整的观念来。”这本书就是我从拥挤书架上成千上万零碎事物中建立某种整体的一种尝试。
我写这十八篇文章,前后共计四年。文章按写作先后次序排列,只有最后两篇颠倒了一下位置。事情在当时怎样,我在文章中就照样写,比如说,威廉孔斯特勒(William Kunstler)在我写他时还活着,因此,他在这本书中仍旧继续活着。在这些年里,我的儿子降生了,女儿学会了阅读,我的丈夫和我已四十岁,我母亲八十岁,父亲九十岁。然而我们的书仍旧没有年龄,不显老,甚至在我们出生前很久印出的书也是如此。这些书记录了时间的飘逝。而且,由于它们让我们想起阅读、再阅读的种种场景,它们也反映了近几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
书籍记载了我们生活的故事。由于它们堆积在我们的书架上(窗台上、沙发下面、冰箱顶上),这些书也成为我们生活的许多章节。难道不是这样吗?
安妮法迪曼
文摘 决不要那样对待书
我十一岁、我哥哥十三岁的时候,父母亲带我们到欧洲去。在哥本哈根的英国旅馆(H6tel d’Angleterre)里,哥哥金把一本书打开后反扣在床头桌上。他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书,都是这样做的。第二天下午,他从外面回到旅馆,发现书本已合上了,原先打开的那一页夹着纸条。书上还有一张字条,是整理房间的女服务员留下的:
“先生,您决不要那样对待书。”
我哥哥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他一向看书入迷;上寄宿学校的时候,每天晚上熄了灯,他还在被窝里拿手电筒偷偷看书,这种行为被发现后是要挨板子的。像他这种人,竟然被责备为不爱书?对于他的懊恼心情,我也有同感。我觉得要讲崇拜书籍,没有人赛得过法迪曼一家人了。然而在那位丹麦女服务员眼中,我们都犯了虐待书籍罪,只有母亲可以除外。
此后三十年,我才渐渐明白,爱一个人不止一种方式,爱一本书也不止一种方式。那位女服务员主张优雅的爱。她认为书的形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书的外表和内容是不可分的;她的职责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一本书离开书商以后,就应当永远保持它完美的贞洁,这种意图很高尚,却注定要失败。法迪曼家族主张世俗之爱。我们认为书的词语才是神圣的,而装载词语的纸张、布面、厚纸板、胶水、装订线、油墨等不过是容器而已。根据实用的需要,无论怎样对待它,都谈不上是亵渎神圣。狠命的使用不是不尊重,反而是亲密的表现。
希莱尔贝洛克是位优雅的爱书人,他写道:
孩子,不要把书本乱抛,
书是你最珍贵的财宝,
不要随着你高兴
就把书里的图画剪掉。
贝洛克对我父亲会有什么想法呢?我父亲上飞机前为了减轻纸面平装书的重量,就把他看过的章节撕了下来,扔进垃圾箱里。贝洛克对我丈夫会有什么想法呢?我丈夫在桑拿浴室里看书,高湿高温使书页脱落下来,就像暴风雨中的花瓣一样。贝洛克对托马斯杰弗逊(我不揣冒昧地把我的家庭和大人物联想到一起了)会有什么想法呢?杰弗逊把无价之宝,1572年初版的普鲁塔克希腊文集拆散了,把书页和英语译文串合在一起。我的老编辑朋友拜伦多贝尔(Byron Dohell)为了研究一篇关于“大旅游”的文章,彻夜不眠阅读六大卷鲍斯威尔的日记。他说,他像一个巨大的獠在啃这些书。他告诉我:“我才不管这六大卷会成什么样子呢!为了研究出成果,我在书页上写字,画杠子,撕下几页来,随便乱放,撕成小片,有些做法在公众面前都没法说出来。”
拜伦爱书。他确实爱。我丈夫也是如此,可是他糟蹋
……
读书人网 >文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