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少女苏菲的航海故事

发布时间: 2012-08-18 12:12:00 作者: kind887

 少女苏菲的航海故事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页码:2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
ISBN:7543469340/9787543469341
条形码:97875434693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启发精选纽伯瑞大奖少年小说
外文书名:The Wanderer

内容简介 《少女苏菲的航海故事》内容简介:苏菲从小父母双亡,却表现得似乎没有这回事;苏菲是个怕水的女孩儿,却坚持要参加跨海之旅;苏菲心中埋藏着深深的恐惧和忧伤,在航行中却表现得十分坚强,事事都要自己完成……一次神奇惊险的家族跨海之旅,驱散了苏菲内心深处的阴影,让她摆脱了自幼丧父的不安和悲痛,让她勇敢地面对现实,让她得到自信与成长。
媒体推荐 这本小说有多层次的故事,它包含了家庭、亲情、推理和、悬疑多条线索,以及用生命向大海挑战的冒险情节,它同时动人地展现了一个女孩子带着悲痛迈向成长的阶段性历程。
  ——美国《儿童文学》
本书诗意地将“旅程”和“自我追寻”结合在一起,迷人地融合了冒险和反思,并从中捕捉住青少年情感生活的起起落落,读起来令人感悟颇多。
  ——美国《出版人周刊》
编辑推荐 《少女苏菲的航海故事》荣获多项大奖:2001年纽伯瑞银牌奖(Newbery Honor Books)、2001年克里斯多佛奖(Christopher Award)、200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优秀儿童图书(ALA Notable Children's Books)、200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青少年书籍(ALA Best Books for Young Adults)、2000年学校图书馆学刊最佳图书(Ski Best Books)、2000年蓝丝带公告最佳书籍奖(Bulletin Blue Ribbon Best of 2000 Award)、2000年家长精选奖(Parents' Choice Award)、2000年儿童杂志年度最佳图书(Child Magazine Best of the Year)。
纽伯瑞大奖简介:
纽伯瑞儿童文学奖是由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22年为纪念“儿童文学之父”纽伯瑞而创设的奖项。“纽伯瑞奖”每年颁发一次,评选对象为上一年度出版的全球优秀英语儿童文学作品,金奖一名、银奖一名或数名。评选重视的是文本,插图、美术设计和纸张质量都是次要的标准。这一奖项设立八十多年来,获奖作品的水准已为世人所瞩目,对美国以及世界的儿童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由于这个奖项对文本的重视,凡获得纽伯瑞奖的图书,皆被列入青少年必读之书目,一直是全球少年儿童学习阅读、写作的最佳参考范本。
纽伯瑞奖少年小说主题包罗万象,有谈死亡与恐惧的,有谈少男少女情感的,有谈种族问题的,有谈动物与自然的,有谈探险与奇遇的,有谈亲情与友情的。作品既有写实风格的,也有充满奇幻色彩的,但都是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内容都紧紧地围绕着青少年的启蒙与成长,对跨世纪的少年儿童在现代社会中的智力、情感、个性与健康人格的形成,对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目录
第一部准备出海
01 大海
02 “三面苏菲”
03 漫长的等待
04 大宝贝儿

第二部 试航
05 漂浮
06 懒虫和疯子
07 科迪和布赖恩
08 傻瓜和孤儿
09 马莎葡萄园
10 啊哈!
11 杂耍
12 哇啦、哇啦、哇啦!
13 试航
14 邦皮和汽车

第三部 岛屿
15 大马南岛
16 搁浅
17 传统
18 邦皮和火车
19 木屿
20 小小孩儿
21 浸洗礼
22 邦皮与牧师

第四部 驶向大海
23 嗨!
24 橘子和比萨
25 炒鱿鱼
26 无线电代码
27 保险
28 查理-奥斯卡-达尔它-洋基
29 雷达光点
30 绳结
31 罗莎莉
32 邦皮和游泳场
33 人生
34 小小孩儿的噩梦
35 蓝色博普

第五部 风和浪
36 吐了
37 风
38 怒吼
39 上下跳跃
40 没空
41 冲浪
42 战斗
43 疲倦
44 儿子
45 孤独
46 邦皮和海洋
47 十级风
48 夜晚
49 天旋地转
50 巨浪
51 跛脚
52 一团混乱
53 邦皮与他的父亲
54 个人修理公司
55 湿
56 有用的人
57 想象
58 小小孩儿:进与退
59 新梦
60 疑问

第六部 陆地
61 啊哈!啊哈!
62 陆地
63 打开话匣子
64 新身体
65 拉扯
66 惊喜
67 电话
68 威尔士
69 小女孩儿
70 城堡
71 小屋
72 邦皮
73 故事
74 苹果
75 噢,罗莎莉!
76 礼物
77 回忆
78 回家
……
序言 我向文学献辞
梅子涵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学家。他们写书给我们看。
他们写诗、写小说、写童话,让我们过上了文学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多么能够想象和讲述!
他们编出吃惊的故事。他们说啊说啊总能说出吃惊的感情。
他们成功地写了一个人,无数的人就知道了这个人,这个人就成为世界的人。
他们智慧地表达了一种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了灯光,我举过头晃动,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里照来照去了。
他们写出一个个句子,连成一个个段落,语言、文字就这么变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一本。在文学里面,我们能读到语言、文字为自己兴奋的表情,它们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惊!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就这样让我们平常的日子里能有喜悦掠过,能有诗意荡开,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来的爱……
我们开始讲究情调了,注意斯文,注意轻轻地呼吸。
看见了天空的颜色,看见了风筝。
看见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后面,可是活着是不能马马虎虎的。
看见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个方向的,文学里的好人也是我们的友人,因为我们喜欢他们的方向;文学里的坏人也是我们的仇敌,因为我们憎恶他们的方向。
看见梦幻不是空洞的浪漫,梦幻是可以让生活成为童话的。
文学的阅读、文学的生活,让人不舍得离开。
它们成了一个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种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生活。
我们就这样既是在文学的外面。也是在文学的里面;我们想念着文学的里面,也响应着文学的外面;我们说着文学里面的故事给文学外面的人听,文学里面的快乐和感动就成为文学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这样活着,珍贵的生命多了丰富,感觉的位置也不是在低处了。
我们在高处站立。
我们看望得很远。
文学就是这么好的一种东西。
所以文学是必须搁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须经常地在文学中。
这不是一件需要举行启动仪式的事。
它越是最简单地开始,越是能最真实地进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里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这么说的时候,我就又想起那本法国小说里的少年,他十四岁,叫扬内茨,是波兰人。波兰被纳粹德国占领了,他住在父亲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宽的洞里,洞在森林里,他的父亲已经战死。不远处的公路上有德国人的巡逻车和子弹,可是他却从洞里走出来走到另外一个洞里去。那里聚集着二十几个游击队员,很多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有的是走了十几公里的危险道路而来,他们挤在这洞里,聆听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音乐。他们聆听肖邦的钢琴曲,它正从一张唱片里放出来。然后聆听一个人朗读童话,童话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国的吉卜林为孩子们写的。
在这个藏身躲命的洞里,音乐和童话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击队员和年轻的大学生们如此隆重。
因为他们小的时候,这样的聆听和阅读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来自记忆。有了体面的习惯的人,甚至会在艰难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和那些游击队员们,后来解放了祖国。
我把这一些话搁在我们的这一套完美的儿童文学书籍的前面。
这是我对文学的献辞。
我对阅读的献辞。
我对童年的献辞。
我对纽伯瑞的献辞。
这位叫纽伯瑞的英国人,是人类最早的为儿童写书、设计书、出版书的人。他是一个让儿童的阅读快乐着荡漾起来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实业和事业、他的人格名声、他身后的一切,也都在童书和童年的快乐里荡漾。这个杰出的人,在这个非常有重量的儿童文学奖里,一直灿烂了!这么多年来,当那些手里拿着选票的人,把它投给一本书的时候,心里都会珍重地掂量掂量,它会影响灿烂吗?
纽伯瑞奖,盛放进它的奖里的一本本给孩子们的书,于是也就灿烂了。很多年都灿烂。我们把这些灿烂捧到手里吧。
文摘 大海
大海,大海,辽远缥缈的海洋。浪潮一波波涌起,又一波波落下,并呼唤着我。它说,来吧!快来吧!
我投入它的怀抱,漂浮着、翻腾着、拍击着、游动着。大海又说,走吧,快走吧!我想探往大海深处,它却将我推回岸边。
我乘上船一划艇、小舟和汽艇,大海依然说,走哇,快走哇!然后我学会了驾船,在水上飞驰翱翔,耳边只听见风声、水声和鸟鸣声,它们齐声对我高喊,启航吧,尽情向前航行!
我渴望继续不断地向前航行,与海水、清风和飞鸟长相为伴,但人们说我年纪太小,大海则是危险的女妖。夜深人静时,我做了个可怕的噩梦。一墙黑魃魃的潮水从我背后偷偷袭来,翻天巨浪先是在我头上盘旋,然后往下、往下倾泻,而我总在灭顶之前醒来。而且,即使在大白天里,我也惚觉得自己仍随着浪潮漂荡。
“三面苏菲”
我可不是个只知道做梦的小女孩儿,一味沉浸在大海的呼唤里。父亲叫我“三面苏菲”,时而充满浪漫幻想,时而理性实际,又有固执冲动的一面。他说我不是漫游于梦境,就是返回现实人间,再不然就固守着骡子脾气,如果我懂得灵活变通,将三者融合为一体,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我却疑惑,如果不将这三者截然区分开来,我又该落脚何处?
爸爸说我理性的一面最像他,浪漫的性情则继承了妈妈,但是我不赞同他的说法。父亲自认理性,然而他会指着富有异国情调的图片说:“我们该找个时间去探险!”或是:“我们该乘着热气球冲破云霄!”
而妈妈虽是个织布工,专门编织丝质布料,还常穿着一袭飘逸的衣裙,但她给了我一些航海的书,教给我关于水上安全和天气预报的知识。她说:“没错,苏菲,我教你驾驶船只,但这不表示我喜欢你孤身上船。我希望你待在家里,待在这里,平平安安在我身边。”
爸爸想不通我固执的骡子脾气从何而来,他说这个家从不曾出现过骡子。
十三岁的我即将远行穿越海洋。尽管我想单独出海——呵,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在水上飞驰翱翔——却难以如愿。我凭着不屈不挠的骡子脾气,争取到搭乘四十五英尺帆船的机会,只不过船员众多,包括三位舅舅和两位表哥。妈妈告诉舅舅们——斯图、阿莫和多克:“要是苏菲伤到一根汗毛,我一定会把你们全都倒吊起来。”
她不担心(我认为她未免太大意了)安静、认真、一板一眼的布赖恩表哥对我造成不良影响,倒是一直害怕我从另一位科迪表哥身上学到坏习惯。科迪常常扯着嗓子说话,个性很冲动,浑身散发出一股令妈妈无法安心的迷人气息。“他太迷人了,”她说,“充满危
……
读书人网 >童话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