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人格与健康(赵静波著)

发布时间: 2012-10-15 13:33:06 作者: 田群

人格与健康(赵静波著)

编辑推荐

《人格与健康》是赵静波编写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赵静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在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心理学系工作。曾从事精神科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10年。主持并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为“当代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伦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主编及参编专著10部,代表性著作有《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伦理学问题》等。发表文章5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国家级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8篇。

目录

第一章 人格与健康概览
第一节 人格的界定
一、人格的定义
二、人格的不同层次
三、人格的共性与差异
四、人格研究的基本单元
五、当代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趋势
六、当代人格研究范式的新进展
七、人格定义和人格理论述评
第二节 健康的界定
一、健康概念的发展
二、WT0提出的健康的标准
三、健康商数
四、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第三节 人格与健康的关系
一、人格与健康关系的一般模型及理论解释
二、人格与健康/疾病的关系
三、人格在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
四、人格与健康关系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章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人格的神经科学研究
一、人格的生物学模型
二、人格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三、人格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四、人格的神经化学基础
第二节 人格的遗传基础
一、人格的行为遗传学基础
二、人格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三、人格与环境
第三节 人格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一、从进化观看人格一致性与行为多样性
二、从进化观看人格的稳定性
三、进化人格五因素理论
四、人格差异的进化观
五、大五人格模型的进化论解释

第三章 人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当代人格理论与心理健康观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产生时期——20世纪30、40年代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30、40年代至50年代
三、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再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四、人格理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评述
第二节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一、研究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困难
二、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理论模式
三、各种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四、人格与主观幸福感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四章 人格与健康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第一节 A、B、C、D型性格(行为)研究
一、A型、B型行为研究
二、C型人格量表
三、D型人格量表
第二节 艾森克人格问卷
一、EPQ的理论基础与修订
二、EPQ的结构和维度
三、EPQ的实施与计分
四、EPQ的解释
五、EPQ的应用与评价
第三节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
一、概况
二、测验的结构与内容
三、实施与计分
四、结果分析与解释
五、MMPI的应用与评价
第四节 NEO人格问卷
一、“大五因素”人格模型概述
二、NEO-PI-R的内容与实施
三、NEO-PI-R的标准化
四、NEO-PI-R的结果分析及应用
五、大五人格测验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第五节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一、概述
二、内容与实施
三、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人格与躯体疾病
第一节 人格与消化系统疾病
一、人格与消化不良
二、人格与消化性溃疡
三、人格与胃食管反流病
四、人格与炎症性结肠病
五、人格与肠易激综合征
六、人格与慢性丙型肝炎
第二节 人格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人格与冠心病
二、人格与高血压
第三节 人格与呼吸系统疾病
一、人格与哮喘
二、人格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四节 人格与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人格与代谢综合征
二、人格与糖尿病
三、人格与肥胖症
第五节 人格与神经系统疾病
一、人格与偏头痛
二、人格与眩晕
三、人格与癫痫
第六节 人格与妇儿科疾病
一、人格与妇科疾病
二、人格与儿科疾病
第七节 人格与肿瘤
第八节 人格与其他系统疾病
一、人格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
二、人格与皮肤系统疾病

第六章 人格与心理疾病

序言

人的心理不仅包含纷纭复杂、绚丽多姿的正常活动,也包括桀骜莫测、光怪离奇的异常活动。我们将这些表现各异且程度不等的非正常的心理活动统称为异常心理,研究这些异常心理的科学被称之为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又称为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门研究异常心理与行为及其规律的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心理障碍的表现与分类,探讨其原因与机制,揭示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转变的规律,并把这些成果应用于异常心理的防治实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微妙,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不断上升。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心理困扰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WHO的统计,心理障碍占全球疾病的10.5 %(中低收入国家)和23.5 %(高收入国家)。在心理疾患如此突出的今天,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和干预已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重大课题,研究变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极为重要的知识结构,也是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治疗学和精神病学的共同基础。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与精神安宁。

文摘

第一章 人格与健康概览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思考人格与健康的关系,如今仍然是引人注目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我们对此十分熟悉,却又有些陌生。当我们走进它们时,有些如同雾里看花,给我们的感觉有点像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一个人对着空气告诉你说:“这就是空气。”你睁大眼睛却看不见它。可是健康的人格与心理如同空气一般为我们生命所需要。如何解释人格与健康的关系?人格能导致或预防疾病吗?在这方面,哪些人格因素最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不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实证研究方面,关于人格、健康与疾病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本书就此展开,让我们共同探索人格与健康之谜。
第一节 人格的界定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既然都称之为树叶,缘何又没有两片相同?人们对人格的兴趣可能源自与此类似的问题,我们之间为何如此惊人的相似?彼此之间又为何如此的各不相同?有一句格言,“人与人之间很少有差异,但差异真正起作用。”这句话几乎总结了人格心理学家的观点。
什么是人格?每个人都知道,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40多年前,美国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至今仍然是对人格定义的真实写照,即不同的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关阅读:

冯唐诗百首(作者冯唐)

中公版.201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教育

听懂宝宝:搞定小婴儿的75个绝招(作者杨巍)

天降小宝:0~5岁孩子这么带!(作者刘艳春)

漫话实用家庭经营策略 [平装]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读书人网 >健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