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四川大学中国藏

发布时间: 2012-10-16 11:04:05 作者: 田群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 [精装]

编辑推荐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遗址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
第二节 遗址概况

第二章 历史背景与考古工作简况
第一节 遗址历史背景
第二节 遗址考古工作简况

第三章 石窟遗迹
第一节 石窟遗迹的分布与分区
第二节 石窟的类型与形制
第三节 各类石窟之间的组合关系

第四章 石窟壁画
第一节 东嘎石窟群Ⅰ区第1号窟
第二节 东嘎石窟群Ⅰ区第2号窟
第三节 东嘎石窟群Ⅰ区第3号窟
第四节 东嘎石窟群Ⅲ区第1号窟
第五节 皮央Ⅰ区第79号窟
第六节 皮央Ⅰ区第90号窟
第七节 皮央Ⅰ区第351号窟
第八节 皮央Ⅳ区第32号窟
第九节 皮央Ⅳ区第34号窟

第五章 佛寺与建筑遗迹
第一节 格林塘佛寺遗迹
第二节 皮央Ⅳ区佛寺遗迹
第三节 东嘎Ⅲ区佛寺遗迹
第四节 东嘎Ⅴ区佛寺遗迹
第五节 卡孜郎杰城堡遗址

第六章 佛塔遗迹
第一节 独塔
第二节 排塔
第三节 塔群
第四节 塔刹镶砖
第五节 形制与时代

第七章 出土及采集遗物
第一节 泥塑
第二节 木雕
第三节 铜造像
第四节 石雕及骨雕
第五节 其他佛教遗物
第六节 佛殿顶板
第七节 工具及生活用品

第八章 墓葬
第一节 分区与形制
第二节 出土遗物

第九章 居住遗址
第一节 房屋遗迹
第二节 立石遗迹
第三节 出土遗物
第四节 建筑特点与时代

第十章 岩画
第一节 东嘎色日宁沟岩画
第二节 皮央扎布拉山岩画

第十一章 遗址各期遗存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遗址中的早期遗存
第二节 遗址中的早期佛教遗存
第三节 遗址中的晚期佛教遗存
附表
附表一皮央东嘎遗址碳十四测年数据统计表
附表二东嘎遗址Ⅴ区朗布钦墓群墓葬统计表
附表三皮央萨松塘墓群已发掘墓葬统计表
附表四皮央格林塘墓群墓葬及其他遗迹统计表
附录
附录一东嘎“浦”遗址埋葬坑的试掘
附录二皮央东嘎遗址出土陶器的X荧光分析
附录三关于西藏皮央佛教石窟植物遗存的鉴定分析
附录四皮央遗址出土部分藏文佛经残卷的初步鉴定
附录五皮央石窟Ⅳ区第27号窟出土部分佛经残卷的初步鉴定
附录六皮央格林塘墓群人骨样品的初步观察
附录七西藏阿里丁东居住遗址的栽培作物样品鉴定
附录八东嘎Ⅰ区第2号窟壁画菩萨名号藏、汉文对照
英文摘要
后记

序言

《皮央东嗄遗址考古报告》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首批重大项目《11至13世纪西藏西部佛教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的最终成果之一,已经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准结项。
西藏是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亚洲腹地古代文明相互交汇、彼此影响的重要区域,对于这一地区历史人文的关注程度,随着19世纪以来全世界对于古老东方文明的重新认知与不断探索也在日益提高。藏学研究与敦煌学、西夏学、蒙古学等学科一样,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学术阵营中一支引人瞩目的新军。
相对而言,考古学在西藏地区开始得较晚,当祖国的中原地区已经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并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说明和贡献的时候,西藏的科学考古工作可以说还没有正式起步。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状况,使得西藏地区成为今天世界考古学领域当中蕴藏着无数宝藏但却尚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吸引着许多有志之士投身其中。
新中国的建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为西藏的文物考古事业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西藏的考古工作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家对于西藏文物考古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更是有力地推动了西藏田野考古工作向着纵深发展。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足迹,遍布西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获得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皮央东嘎遗址的考古发现,便是其中之一。

后记

本报告是一部凝聚了汉、藏两族考古工作者多年心血和汗水的集体成果。首先我们要向参加西藏阿里地区各次田野考古工作的全体考古队员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份通过整个团队艰苦努力从而获取丰富的考古资料,便无法形成这样一部图文并茂的考古报告。
本报告正文撰写工作分工如下:霍巍负责撰写前言、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十一章及后记;李永宪负责撰写第一章、第十章;张长虹负责撰写第六章;姚军负责撰写第八章;吕红亮负责撰写第九章。全书由霍巍、李永宪做了最后的统稿与修改、定稿工作,张长虹负责对本报告文字、图片做了初步编辑。报告中所用照片由霍巍、李永宪、姚军、吕红亮、张长虹、夏格旺堆等拍摄并提供,部分器物照片由霍大清拍摄。报告中的线图由李永宪、张蕊侠、陈英、罗泽云等人绘制,并由李晓华做了扫描处理并制作电子版,最后由李永宪完成了全部图稿的修改校定。报告中的藏文题记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占堆先生记录并译成汉文。英文提要及英文目录由杨清凡译出。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杨清凡、贾玉平、杨锋及四川大学博物馆谌海霞等对文稿的后期编排作了技术处理。

文摘

插图: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遗址概况
第一节地理环境
一、札达盆地
札达,是西藏自治区最西端的一个县,隶属阿里地区。其西、南与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接壤,北与阿里噶尔县相连,东接阿里普兰县。全县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处于北纬30°04′~32°05′、东经78°25′~80°07′之间。“札达”系由旧时的“札布让宗”和“达巴宗”合并设县而得名,藏语意为“下游有草的地方”。全县辖6区、15个乡,总人口约5200人。县驻地为象泉河南岸的托林镇,地处北纬31°04′、东经79°08′,海拔3750米。县城至阿里地区驻地狮泉河镇的公路里程约300公里,至自治区首府拉萨的公路里程约2000公里。
在宏观地理上,西藏西部的阿里地区,是青藏高原与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大陆中部“山结”地带相连接的极高地区,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故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阿里地区所属的札达县,在西部极高地区中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境内最高山峰海拔6795米,最低的象泉河谷地段仅2700米。在西藏地貌分区中划为“札达盆地亚区”,属于西藏高原“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地貌区”(图1—1)①。
札达县的基本地貌是一个以河流为中轴的条形盆地,它处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冈底斯山系西段的阿依拉山(藏语称“阿依拉日居”)之间,盆地形状以源于冈底斯山主峰附近的象泉河为中轴线,沿南东一北西走向呈不规则的条形展布。

相关阅读:

中国式人脉(成杰著)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宫铃著)

LabVIEW与机器人科技创新活动(郑剑春著)

代码大全(第2版)(Steve McConnell)

领导力(费欧娜.爱尔莎.丹特)

领导科学和现代行政(修订版)(贺善侃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读书人网 >家居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