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金榜?金榜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系列:2013考研历史学高分必备2000题》切合考研历史学复习的实际需要,把抽象的知识点一一化为具体的练习题,丰富详尽,实战性强。题目设置以考试大纲为基本依据,全面覆盖所有考点,重点命制重要考点。注重对考生进行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广大考生增强复习方向性和知识拓展性。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史前时代
第二章 夏商西周
第三章 春秋战国
第四章 秦汉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
第六章 隋唐五代
第七章 宋、辽、西夏、金、元
第八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 列强的对华侵略
第二章 清统治的衰落
第三章 近代化的启动
第四章 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第五章 辛亥革命
第六章 民初政局
第七章 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第九章抗日战争
第十章 国共内战
第十一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第十四章 拨乱反正(1976—1978年)
第十五章 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第十六章 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第十七章 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第三部分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第一章 史前人类
第二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
第三章 古代埃及文明
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明
第五章 古代希腊文明
第六章 古代罗马文明
第七章 中世纪的西欧
第八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第九章 中世纪的东欧
第十章 中世纪的东亚和南亚
第十一章 古代美洲文明
第四部分 世界近现代史
第一章 近代初期的欧洲
第二章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
第三章 近代的亚非拉
第四章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五章 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
第六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七章 两战之间的世界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
第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附录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
201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试题参考答案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西周的国家典制较之夏、商更加成熟,同时又具有了与后世明显不同的特点。它的典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论述。
(1)西周的分封制相当发达,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上的一个显著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被称为"封建",即分邦建国的意思。周灭商以后,为了有效地统治被征服的地区,大规模的分封诸侯,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天子对地方行使统治权,以此来拱卫王室。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缴纳贡物、发兵从征等义务,在自己的国内可以将土地分封给子弟亲属,后者称为卿大夫。分封在商时就已经出现,而周朝的分封更为彻底,它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另外,从加强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2)西周的井田制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最初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到国家产生之初的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劳动者对私田只有占有权、使用权,私田和公田一样为国家所有。劳动者占有使用公田是以在公田上无偿劳动为条件的。概括地说,井田制的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要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这也就是井田制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家庭独立,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强,井田制的消亡也就成为历史地必然。秦汉以下,许多政治家为了解决贫富悬殊带来的社会矛盾,往往乞灵于"复井田",不少王朝的土地制度也的确受到了井田制的若干影响。然而,真正的井田制最终仍只是无法实现的空中楼阁。
(3)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从而也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和统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朝后期就已经存在,到西周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实质上是大宗或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包括直系与旁系亲属族人的统辖管理。
从宏观上看,宗法制可以视为氏族制度在进入国家阶段以后的残余,经过加工改造之后,成为维系国家统治的重要工具。到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复杂化,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逐渐难以维持,至战国最终瓦解。尽管宗法制度已经崩溃,但宗法观念对后世的思想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4)礼乐文化也是西周典制的重要内容。在西周,礼的范围包含很广,由社会风俗习惯直到国家关系、军队征伐典章制度等方面,其主要内容主要见于先秦典籍《仪礼》之中。礼的实施与乐密不可分,各种礼都有为之服务的乐。春秋中期以下,随着社会等级的变动,周代的礼乐文化秩序逐渐瓦解。但是经过儒家孔子的加工、标榜,很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都曲折的干预了后世的生活。总之,西周的许多制度是在继承夏、商制度因素的基础上,于西周初年基本形成或更加完备。它们到春秋时逐渐瓦解,至战国以后作为制度整体已经消亡。但是,这些典制的一些具体内容仍然长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作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西周的典章制度。这是本章内容的核心部分,基本上每年考研都会涉及,尤其是在研究生出题形式改革之后。西周的制度还有其他内容,考生也应该注意到,比如国野制等。另外,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到制度本身的前后相继和变化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答案要点】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早在几千年前这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1)早在传说时代,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当时,在中原黄河流域,主要有夏族;在东部的淮河流域和泰山之间,有东夷;在南方的黄河流域,有三苗;在西北地区的黄河和湟水之间,有羌族;在北方的蒙古高原,有荤鬻。夏族与周围各族都有交往联系。
(2)夏、商、周三族都是很古老的民族。夏、商先祖可以追溯到史前,周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夏代。夏、商、周三族先后兴起,相继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中每个朝代统治时期,未取得共主地位的部族在生存发展,已失掉共主地位的部族也没有被消灭。后一个朝代比前一个朝代疆域更大,将前一个朝代的疆土、人民包括进去。三代1000多年的历史上,夏、商、周三族之间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西周建国后,夏、商二族都成为周朝的诸侯。联合和归附促进了融合,冲突和征服最后也导致了融合。商灭夏后,夏、商二族发生了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融合的结果,于西周末期夏、商、周三代华夏族形成过程中,华夏族和四夷都是混合发展的产物。在混合发展的过程中,华夏与四夷发生过一系列冲突,但更多的是共处交往和互相吸取,剧烈冲突以至征服统治对民族融合起了催化作用。
(3)到了秦汉时期,华夏族吸收了更多其他民族的成分,形成了汉族。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民族融合一直是出题的重点,而此题的考查就已经涵盖了中国上古史的民族融合问题,如果再联系后来的民族融合,就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