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作者简介
编者:(美国)Bill Wyckoff 蔡运龙
目录
前言
马什 人与自然(1864年)
拉采尔 国家领土的生长(1896年)
戴维斯 地理循环(1899年)
麦金德 历史的地理枢纽(1904年)
森普尔 地理环境的影响(1911年)
巴罗斯 作为人类生态学的地理学(1923年)
索尔 景观形态学(1925年)
维达尔 人文地理学原理(1926年)
杰斐逊 首位城市律(1939年)
赖特 未知领域:构想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947年)
舍费尔 地理学中的例外论:一个方法论的检视(1953年)
索尔 地球上人的能动性(1956年)
厄尔曼 交通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基础(1956年)
哈特向 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学概念:从康德和洪堡到赫特纳(1958年)
哈格斯特朗 创新波的传播(1962年)
帕蒂森 地理学的四个传统(1964年)
沃伯特 空间背景下的决策过程(1964年)
哈格特 区位模型(1966年)
格拉肯 罗德岛岸边的足迹:从古代到18世纪末西方思想中的自然与文化(1967年)
哈维 地理学中的解释(1969年)
哈格斯特朗 区域科学中的人(1970年)
布蒂默 白吕纳著作展现的新视野(1971年)
索尔 地理学的第四维度(1974年)
段义孚 人文主义地理学(1976年)
布劳特 异端的传统(1979年)
迈尼希 注视之眼: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1979年)
贝里 创造未来的地理学(1980年)
哈特 地理学家艺术的最高形式(1982年)
玛西 劳动的空间分化:社会结构与生产地理学(1984年)
哈维 论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历史唯物主义宣言(1984年)
哈维 资本的城市化(1985年)
约翰斯顿 地理学的未来(1985年)
刘易斯 超越描述(1985年)
格雷戈里 地域差异与后现代人文地理学(1989年)
哈雷 解构地图(1989年)
史密斯,奥克弗 地理学、马克思与自然观念(1989年)
马伦逊 自然地理学中的混沌理论(1990年)
威尔班克斯 地理学的挑战与机会(1992年)
多摩什 女性主义与人文地理学(1996年)
怀特洛克,巴特莱 过去12.5万年美国西北部植被和气候变化(1997年)
克拉瓦尔 区域地理学导论(1998年)
米切尔 文化战争:文化是政治的别名(2000年)
格里奇 地理知识的性质(2002年)
特纳 身份之争:人类一环境地理学及其学术重建含义(2002年)
约翰斯顿 空间中的秩序:作为“距离”学科的地理学(2003年)
利文斯通 将科学置于地方:科学知识的地~(2003年)
古德柴尔德 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形态与过程(2004年)
斯卡格斯 美国地理学中的气候学(2004年)
马丁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2005年)
罗兹 重新审视地貌学的动力学基础(2006年)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里所包含的过程很复杂,可以侏罗山那样的剥蚀拱曲水系作为典型案例来简略说明,如图2。AB是一条主要的纵顺向河,其谷底由于侧顺向河CD、LO、EF等供给碎屑而发生一定堆积。在较早的剥蚀阶段,在坚硬的外部岩层尚未从拱曲山顶蚀去以前,所有侧顺向河都发源于峰顶线上。但由于软弱下伏岩层的引导,次成河TR和MS发育起来,成为诸如。EF、和LO那样的侧顺向河的支流。于是坚硬的外部岩层坍塌,部分被冲走,而许多小横顺向河也遭断头。现在,如JK那样的许多横顺向河发源于横岭VJQ的顶部;而上游部分,如GH,过去曾属于它们,而现在已被次成河却夺,并增大较强横顺向河如EF的流量。同样的变化也在拱曲山的另一坡面上进行,因此,拱曲山脊原来的顺向分水岭现在被横岭组成的次成分水岭所补充。如JH那样的若干短促河流属于上面未曾提及的类型,它们沿横岭内侧流下,注入次成河此类河流的方向与原来的顺向河相反,故可称为逆向河。随着剥蚀作用继续进行,横岭边缘将被侵蚀而离拱曲山顶越来越远;换句话说,次成分水岭将向主谷迁移,因此,被夺的顺向河上游GH将获得较大的长度,次成河SM和RT将获得较大的流量。在这些变化过程中,相邻的强大顺向河。EF、和LO间一定会有力量不平均的情形,这就使较强的顺向河EF的次成支流RI、却夺较小顺向河LO的上游LM和SM。到壮年期后,许多横顺向河的上游被却夺,使EF河的流量增大,而主要纵顺向河在F点以上被削弱,只具有较小的流量。
10.河曲的发展
以上所述意味着河流只垂直地下切其河床,但这离真实情况相去甚远。一条青年顺向河河道的每一个曲折都使较强水流冲向外岸,因此每一个不规则甚至可能是类菱角形的弯曲就会被切蚀成为较圆滑的曲线。所以,河流将趋向于背离其不规则的初始路径(图3后部),而形成蛇形路线,在比最初更宽阔的地带内向右和左摆动。由于河流同时下切和外切,谷坡变得不对称(图3中部),在水流受离心力推动向前冲击的一面较为陡峻。较陡谷坡成半圆形,而较缓谷坡则以对岸高地山嘴的形式插入其间。河流达到均衡时,下切基本停止,但外切继续进行;这样,由于河道撤离较缓的谷坡,形成了常态泛滥平地(图3前部)。这类泛滥平地在最初阶段就很容易区别于前述泛滥平原。因为前者做不连续的新月状,出现在河流的这面或那面,但永远位于缓斜的山嘴下面。随着时间推进,河流冲蚀每个山嘴的上游一面,而从其下游一面撤退,于是山嘴渐被蚀去。它们首先被切成尖锐的形状,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嘴;然后被蚀成为短小尖角状;再后又被蚀后退成饨状凸角;最后被完全蚀去。河流自由地漫流在宽阔的泛滥平地上,偶尔冲蚀其谷坡。此时,河流的青年期曲折成为系统性河曲,其半径约与河流的流量相适应。在此后的漫长时期内,河流保持其蛇曲流动惯例。随着老年期的发展,泛滥平地的坡度逐渐变小,河曲的弧度加大,因此从任何一点到河口的河道逐渐加长。由此而产生的河道长度增加必然使流速减缓,因而使河流动力比从前较弱。但老年河流不可能长期不受干扰,故这种理论条件不可能完全实现。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