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涵经典儿童小说 [平装]](http://img.reader8.net/uploadfile/2012/1020/20121020101956641.jpg)
编辑推荐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梅子涵经典儿童小说》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梅子涵,男,祖籍安徽,出生于上海。1966年中学毕业,下乡十年,在农场砖瓦厂当工人,自行学习文学写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其中有散文被选入大学中文系作工农兵学员教材。“文革”结束,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大学毕业留校任助教,后晋升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和传播学院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79年开始儿童文学写作,出版书籍多种。作品获得过全国儿童文学奖、江苏省儿童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全国少儿读物奖、北京少儿读物奖、巨人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目录
走在路上
课堂
写信
老牛
吹着小哨前进
小渡
曹迪民先生的故事
林东的故事
警察游戏
蓝鸟
双人茶座
我们没有表
青蛙声音癞蛤蟆声音
中学生灵感
小故事
麻雀
侦察鬼
饭票
妹妹
小狮子
游泳裤小孩
晚上的浩浩荡荡
星期六童话
文摘
小远带奶奶去看电影。是的,现在是他带奶奶去看电影了。他十四岁了,长大了。奶奶已经整七十,老了。一个人老了以后就会像小孩一样,上街、看电影都要人带。
电影是学校包场的,《海狼》,看过的人都说紧张极了。吴成成生病没来,多出一张票。“卖给我好吗?”小远对负责分票的文娱委员苏琴说。他身上正好有两毛钱,便突然决定要把这张多余的票买下,带奶奶一起去看。真的是突然决定的,说不大清是什么原因。人是经常会恍恍惚惚地就突然决定要去做一件什么事情的。
可是现在他真后悔买了这张票。你看看奶奶的动作有多慢,慢极了。2点10分的电影,从家里走到“东宫”要二十分钟——是按小远的速度走,按奶奶的速度当然远远不够。1点10分小远就叫了:“快点了,快点了,奶奶,1点10分了。”
“就好了,就好了。”奶奶连忙说。可是慢吞吞,慢吞吞,大房间摸到小房间……已经1点20分了。
“奶奶,怎么这么慢,到现在还没有好!”远又叫道。
“就好了,就好了。”奶奶连忙说,并且慌慌忙忙地在房里奔起来,“咚咚咚”的,可是仍旧没有好,厨房间摸到走廊……已经1点半了。
“再不好我就走了,电影都要开场了,这么慢,谁像你这么慢!”小远大吼起来。他简直想甩手就走,不带奶奶去了。真不该为她买票。以前小远一个人看电影,总是一丢下饭碗就往同学家跑,先等闵建华,再等王世长,然后一路上打打闹闹,说说笑笑,还可以到第九百货大楼痛痛快快地挤挤、看看、玩玩……可是今天却要等啊等啊。不等吧,让奶奶自己去,她又搞不清楚,穿那么多马路,路上有那么多车子……人老了真有些讨厌。
奶奶总算笨手笨脚地穿好了鞋子,跟着小远出了家门。现在是1点35分。
小远自顾自地走着,把奶奶撇开了好几米,好像不是他带奶奶去看电影,而是自己一个人去看。工业大学对面的围墙里在建造一座卫星接收站,拉起的电线简直像密密的蜘蛛网。小远停了停,想等奶奶走上来后告诉她这里在建人造卫星接收站。可是……算了,别告诉她了,告诉她她也不懂,她怎么会懂卫星接收站。小远发现奶奶不懂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譬如说……实在不知说哪件好。譬如隔壁刘星的二哥在手表厂当团支部书记,奶奶总是说:“你看,人家星星的阿哥当党委书记了。”
小远立即纠正说:“你专门瞎讲,根本不是党委书记,是团支部书记。”
“团……书记?”奶奶说也说不清楚地问。可是过了几天,她又说党委书记了,跟她简直缠不清。
再譬如,楼下叶平考取了技校,奶奶总要说叶平考取了体校。“技校!”小远不耐烦地纠正道,“什么体校,体校是学体育的。”
可是奶奶仍旧是“体校、体校”地挂在嘴上。
再譬如,小远早晨起得迟,来不及吃早饭,有时就叫奶奶给买个鸡蛋面包让他一边走一边吃,可是奶奶却买了个一般性的甜面包。小远朝奶奶嚷起来:“我叫你买个鸡蛋面包,鸡蛋的,你偏要买这种的,这种的才一毛钱,一毛钱的谁要吃,里面没有鸡蛋。”
可是奶奶说,面包还不都是一样的……
面包怎么会都是一样的?鸡蛋面包是在食品店买的,这种一般性的甜面包是在粮店买的,而且外面不包纸头。可是跟她就是讲不清楚。
她只知道小菜场里的事。今天青菜多少钱一斤;那个卖豆腐的,家住在杨家浜的哪条街上;这个月每家可以买几斤鸡蛋……全是这些。谁愿意听这些!又不是老太婆,又不是家庭妇女。
你说,和她有什么可多说的?
不过,小时候……
小时候,小远老要趴在奶奶的肩膀上,让奶奶背着到马路上去玩。那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农场。爸爸没考取大学,妈妈没考取高中,都是1963年就到农场去了。两岁的时候,小远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的肩膀真宽真软,趴在上面舒服极了。奶奶背着他满街走,到处走。到海州路菜场前的马路上看耍猴子,到劳工医院旁边的大棚子里看戏,到兵营左面的拐角上看套圈圈、打气枪……那时候小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问,奶奶什么都能告诉他,于是他就一点点地懂了。
“奶奶,这是什么戏啊?”
“黄梅戏。”
“那怎么穿红的衣服不穿黄的衣服?”
“黄梅戏也穿红的衣服。”
“奶奶,这种枪和那边站岗的解放军叔叔的枪一样吗?”
“不一样,这种枪是打乌的。”
“你说和平鸽子是乌吗?”
“和平鸽子也是乌。”
“那么为什么叫它和平鸽子?”
“乌有好多种呢,麻雀也是乌,但是都叫它麻雀。小燕子也是乌,不是叫它小燕子吗?燕子最聪明了,今年把窝做在你家,明年还会飞回来,不会飞错的,它认识。要是哪一个把它的窝掏了,那它就再不会飞回来了,燕子会记仇的。”
……
这些事,小远也许忘了,也许想一想还记得起来。小远,你还记得起来吗?
相关阅读:
更多故事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net/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