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概论》由一位中国过红军长征的老将军结合毛泽东军事思想详加阐述,深入浅出,不但使本文军事教育界对孙子兵法有更深一层了解,而且使西方军界看到了中国军队如何把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结合起来运用,从而取得胜利。
作者简介
陶汉章,1917年出生,1931年曾在洪都中学就读,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入党。参加了土地革命,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功勋卓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陶汉章将军一生主要从事部队军事教育,曾任军政大学副校长、军事学院副院长、国防大学副校长等职。他在军事学术方面著述颇多,计约100多万字,其中《孙子兵法概论》一书英文版1987年在美国出版,书名为《孙子战争艺术》。陶将军回忆洪中时说:"洪都中学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建校时间长,教学质量高等特点的学校"。并即兴挥毫题词:扭转乾坤我何能?端赖母校培育恩,多少英雄文墨客,尽是门下一徒生。倾注了老将军对母校和教师们的深厚真挚的赤子之心。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孙子兵法》概论
第一章 谋略
第二章 兵势
第三章 正兵和奇兵
第四章 虚和实
第五章 论用兵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第六章 论用间
第七章 值得阐述的地理形势理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
第八章 孙子的思想对当代战略的影响
第二部分 《孙子兵法》简评
一、孙武历史简介
二、《孙子兵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
四、《孙子兵法》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普遍战争规律
五、《孙子兵法》的不足之处
六、《孙子兵法》警句注释
附录:《孙子兵法》释注
一、计篇
二、作战篇
三、谋攻篇
四、形篇
五、势篇
六、虚实篇
七、军争篇
八、九变篇
九、行军篇
十、地形篇
十一、九地篇
十二、火攻篇
十三、用间篇
序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有组织才能的军事活动家孙武所著。孙武生卒年月,历史无记载,大致与孔子同时,即公元前500年前后。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公元前512前经吴国大将伍子胥推荐,以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闾,吴王知孙武善用兵,乃命他为将。
这部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兵法,成书时间距今约2400多年至2500年之间。根据我国七十年代银雀山西汉古墓出土文物《孙子兵法》竹简查证,同现存的《孙子兵法》原文略有出入。西汉初年距春秋约350年左右,出土文物可以证明两点:一是证实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孙子兵法》成书时间是准确的,撰写兵法的人,是孙武,不是后人托名撰写的。二是竹简《孙子兵法》与现今印行的《孙子兵法》略有出入,说明这本古典军事名著,是经历代有名将帅学习和著释兵法过程中补充修正的。
文摘
插图:
《孙子兵法》中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原始的辩证法思想。这在他的著作中有大量的反映,以下略举其显著者而言。
孙武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武不相信鬼神,不问卜,不凭老经验类比往事,不凭星辰运行去推测吉凶祸福。孙武的无神论能奠基于二千年以前,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骄傲。
无神论和有神论两种世界观,经过了长期的——现在仍在继续——的斗争,它反映在军事上也颇为明显。我们从甲骨文和金文的铭器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在出兵征战之时,总要进行占卜以预知战争胜败的记载。中国古代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军事家与持有迷信观点的军事家在争论“甲子”日出兵不利的问题时,曾举出牧野之战(公元前约1044年)正是在“甲子”日进行,何以周武王胜利而殷纣王灭亡来反驳有神论者。这个实例,是具有代表性的。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