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留住手艺(增订版)

发布时间: 2012-11-01 10:04:05 作者: 田群

留住手艺(增订版)

编辑推荐

《留住手艺(增订版)》纪录片式呈现日本最后一代手工艺者的生活和作品,不仅是他们的手艺,还有他们的故事和人生。日本采写第一人盐野米松耗时三十余年、走遍全日本精心搜集整理,既是珍贵资料,也可作为工艺品鉴赏指南。收藏专家马未都、台北《汉声》杂志总策划黄永松推荐阅读。

名人推荐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盐野米松 译者:英珂

盐野米松,1947年1月1日出生于秋田县角馆镇。秋田县立角馆高中毕业后赴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科学习。用三十年时间走访全日本,对各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在日本作家中被公认为采写第一人。曾因创作《古老的地图》、《加油的日子》和《空巢》等作品四次入选芥川奖候选人。2003年凭借《夏天的池塘》荣获日本绘本大奖。同年,为了表彰他常年坚持不懈的写作活动,国际天文联盟将第11987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YONEMATSU)命名。主要作品有《爸爸的小时候》、《森林中小憩》、《留守白头翁》、《驶向红毛安之岛》、《旅行为哪般?》、《藤木山堡垒的三枪手》、《野外探险大全》、《千年橡胶树的记忆》,访谈录有《留住手艺》、《树之生命,树之心》等。
英珂,本名刘伟,60年代生于北京,80年代初游学国内,80年代末游学日本,90年初NHK电视台导演,97年回国,现为独立电视制作人、自由写作者、翻译者。

目录

新中文版序
中文版序
日文版序
壹 要做能吃饱饭的木匠 宫殿大木匠 小川三夫
贰 一棵大树能砍出四五个木盆人 木盆师 平野守克
叁 高濑舟的最后传人 冈山的船匠 山元高一
肆 合着使用者的身体制造农具 铁匠 高木彰夫
伍 百年作坊的最后传人 鱼钩手艺人 满山泰弘
陆 坚守古代的纺织工艺 葛布工艺师 川出茂市
柒 芭蕉树的丝织出美丽的衣裳 纺织工艺师 石垣昭子
捌 靠竹编能吃饱饭 岩手县的竹编 夏林千野
玖 槭树条手编工艺后继有人 手编工艺师 菅原昭二
拾 漆树的汁液能治消化不良 刮漆匠 岩馆正二
拾壹 用椴树皮织出最美的衣裳 纺织工艺师 五十岚勇喜/喜代夫妇
拾贰 四十岁开始的编筐生涯 手编工艺师 长乡千代喜
拾叁 柳编是姑娘出嫁前的必修课 柳编手艺人 田中荣一/丸冈正子
拾肆 用野生的植物皮编簸箕 打编手艺人 时吉秀志
拾伍 木造的鲨舟每小时能行18海里 船匠 大城正喜
拾陆 平田舟就像一片竹叶 船匠 中尾勉
附录 盐野米松——匠人们的倾听者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奇怪的弟子们
我那里有很多的年轻人来学徒,都是一些奇怪的家伙。他们不喜欢学习,其中有的连算术都不会。但他们真用功干活。我们那里先来的和刚刚进来的都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新来的负责做饭,师兄们只管吃。新来的不懂得活儿怎么干,就给师兄们打打下手,师兄们被伺候得满意了,就开始点点滴滴地教给他们凿子怎么用,锯怎么用,还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其实我理解学活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怀着颗诚实的心去理解对方工作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是不行的。同吃一锅饭,同干一个活,自然地这种师徒的关系就形成了。
现在在茨城县我们有一个工地,在那儿千活儿的都是年轻人。因为那里的活儿需要用很多木料,粗大的木料,上了年纪的人体力会跟不上。在那儿挑大梁当头的就是一个从琦玉县秩父来的二十七岁的年轻人。他们现在建的寺庙要三年后才完工,总额是十二亿日元。这么年轻就接这么大的活儿,肯定有人不相信他们能做好,但是,他们绝对没问题,靠着他们年轻的气势,等到这个活儿完工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就都出徒了。因为活儿是靠真正动手干了才能记得住,不是靠从书本上或是口头上教出来的。我们那里的孩子不看报不看电视,唯一的娱乐就是磨刨刀(哈哈……)。
想当年我到西冈师傅那儿学徒的时候,西冈师傅就明确声明,不准看报、看书,连跟工作有关的书也不行,总之,什么都不行,有时间了就磨工具。早上起来,带上便当就去了法轮寺,傍晚回来以后先帮忙做饭,吃过饭就到二楼去磨呀磨的一直到很晚。师傅说,其他多余的事情一切都不要想,不要干。可是也什么都不教,只是一起去工地,他会说你来干干这个。所有的信息在学徒中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那里偶尔来个头脑好的孩子,就很难办。要让他把脑子恢复成一片空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那儿有一个从鹿儿岛来的孩子,很喜欢读书,老是利用午休的时间看书,有时候我从后面偷偷地看一眼并对他说:哟,你看的书挺难嘛。他就说:师傅,这是法语。
也有连除法都不会的孩子。有个叫阿源的,就不会除法,让他计算伙食费,他居然跟每个人要二十几万。人说,我没吃那么多呀怎么会二十几万呢?后来有人就问他:阿源,你到底会不会除法?他回答说不会,别的孩子就拿来小学校的课本教他除法。虽说是不要求你看很多书,可也总不能连除法都不会吧。但是,这个阿源是所有的孩子中工具用得最好的,他的工具总是亮闪闪的,没人能跟他比。他就是只想工具的事,从不考虑其他的。跟他舞文弄墨的话,他也许不行,可是,在我们那里工具磨得好,用得好,不是更重要吗?说白了就是这样。
他们就是这样磨炼自己的手艺,总有一天都能成为建造寺庙神社的栋梁。就像西冈师傅对待我那样,我对他们也是什么都不教。但是,给他们机会。他们会在所给予的机会中磨炼并成长。因为很多东西不是用嘴教出来的。从飞鸟时代就已经是这样的了,宫殿木匠的手艺就是在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的。

相关阅读:

我希望有什么人在远方等我:台湾美女主播的

农村金融转型与创新:关于合作基金会的思考

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林达著)

金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辅导讲义(曹显兵著)

2013肖秀荣考研书系: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