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李俊卿

发布时间: 2012-11-02 13:21:01 作者: 田群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李俊卿著)

编辑推荐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研究》可供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的高校师生阅读,也可供理论宣传教育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俊卿,女,副教授。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教师,担任德育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和参与课题多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及评价
1.2.1 相关研究的综述
1.2.2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课题的基本方法、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水平的基本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要求及实现的评判标准
2.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2.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评判标准
2.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2.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意义、特点
2.2.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
2.2.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2.2.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
2.2.4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2.3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及其衡量
2.3.1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
2.3.2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衡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及历史经验
3.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
3.1.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起步阶段(1919-1949)
3.1.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时期(1949-1956)
3.1.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偏离时期(1956-1978)
3.1.4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1978-今)
3.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3.2.1 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2.2 坚持大众化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统一
3.2.3 在广泛统一战线基础上,针对群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调查设计与检验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样本选择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4.1.2 样本选择
4.2 问卷调查、样本特性分析
4.2.1 问卷调查过程
4.2.2 样本特性分析
4.3 问卷量表题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问卷量表题的信度分析
4.3.2 问卷量表题的内容效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运用情况
5.1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5.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5.1.2 研究设计
5.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运用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2.1 被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情况
5.2.2 学习动机与外部环境
5.2.3 被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情况
5.3 研究假设涉及的变量整理、变量定义
5.3.1 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应假设H1系列的因变量与自变量
5.3.2 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程度差异性假设H2系列的因变量与自变量
5.4 假设检验与分析
5.4.1 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效应假设H1系列的检验与分析
5.4.2 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程度差异性假设H2系列的检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分析
6.1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6.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6.1.2 研究设计
6.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6.2.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
6.2.2 大学生对自身及其关系密切人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的评价
6.2.3 大学生自身感受到与现实反差时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度
6.2.4 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由
6.2.5 大学生对其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
6.2.6 大学生入党的理由
6.2.7 大学生不想成为学生党员或积极分子的理由
6.3 研究假设涉及的变量整理、变量定义
6.3.1 大学生与其关系密切人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相关性假设H3系列的因变量与自变量
6.3.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差异性假设H4系列的因变量与自变量
6.4 假设检验与分析
6.4.1 大学生与其关系密切人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相关性假设H3系列的检验与分析
6.4.2 大学生与其关系密切人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基于相似性矩阵的聚类分析
6.4.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差异性假设H4系列的检验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途径的调查分析
第8章 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师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水平的访谈
第9章 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的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问卷
附录2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调查访谈提纲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张静、杨克欣和高志勇(2010)从德育创新的视角进行了说明。他们认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要顺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在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在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在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实现途径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冯晓阳(2010)认为,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其文章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信仰对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的角度阐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汪勇(2010)指出,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的利益已发生各种分化,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诉求。秦宣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对大众化对象群体进行细分或分层,即就受众而言,应根据其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细分,以满足不同人群对理论的期待、理解和需求,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大众中的高知群体,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程度是影响大众化效果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需要重点对待。
张博颖、张达和王勇等(2011)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重要经验之一即为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青年。
柏伟、倪先敏(2011)分析了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责任和独特优势。丁根林(2010)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优势表现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三个方面。发挥师资队伍的优势,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力和学术影响力;发挥学科建设优势的重点在于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的方式和途径;发挥课程建设的优势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进”工作。

相关阅读:

阿弥陀经: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王党辉著)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精通Qt4编程(第2版)(蔡志明著)

LabVIEW入门与实战开发100例(岂兴明著)

烟雾和骨头的女儿(莱尼.泰勒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