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幽默到底是什么,为何有如此巨大且经久不衰的魔力?看《幽默二十讲》为你揭晓!
作者简介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良心论》、《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道德、上帝与人》、《公平的正义》、《伦理学是什么》等:译有《道德箴言录》、《沉思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正义论》(合译)、《伦理学体系》(合译)等;编有《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生态伦理》等。
李静,辽宁人,1996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曾任《北京文学》杂志编辑,现供职于《北京日报》副刊部。从事文学评论,著有随笔集《受伤者》和《把药裹在糖里》,主编有知识界访谈录《中国问题》和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的《中国随笔年选》。
目录
编者序
李静
第一讲鸟(节选)
[古希腊]阿里斯托芬
第二讲愚蠢是幸福的本源
[荷兰]伊拉斯谟
第三讲写给宽大的读者
[法]拉伯雷
第四讲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及其后
[西班牙]塞万提斯
第五讲强迫的婚姻
[法]莫里哀
第六讲论喜剧中的幽默
[英]威廉康格里夫
第七讲反讽的真理
[丹麦]克尔凯郭尔
第八讲火车上人吃人纪闻
[美]马克吐温
第九讲巴巴娜少校(第一幕)
[英]萧伯纳
第十讲喜剧性与幽默
[德]里普斯
第十一讲 幽默产生于情感消耗的节省
[奥地利]弗洛伊德
第十二讲性格的滑稽
[法]柏格森
第十三讲尼采
[英]伯特兰罗素
第十四讲诙谐与自由
[前苏联]巴赫金
第十五讲孩子气十足的菲利陀尔
[波兰]贡布罗维奇
第十六讲等待戈多(第一幕)
[爱尔兰]贝克特
第十七讲从“体液”到“幽默”
[法]埃斯卡皮
第十八讲瓦加斯万岁!
[美]伍迪艾伦
第十九讲幽默的六要素
[美]梅尔文赫利茨
第二十讲因身体而发笑
[英]西蒙克里奇利
序言
这套丛书是我们拟议中的“观念读本”之一种。拥有语言形式的思想观念是人猿揖别的一个标志,各民族、各文明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都对丰富人类的精神宝库作出了贡献,有必要互相参照。而当世界进入“现代”之际,甚至在商品、资本的全球大规模流通之前,观念的流动其实早已开始,乃至后来引发了世界性的激荡。在这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轫过程中,西方观念相比于其他文明的观念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母邦中国在近一百多年中也发生了包括深刻的观念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变革,故而我们对观念的关注是以中西为主。而无论中西古今,我们都将努力从具有经典意义的著作中遴选篇章。
对人的“思想”及其产品或可分离出三个要素或过程:一是个人思想的主观过程,包括思考、判断、分析、反省等;二是已经具有某种客观化形式以至载体的概念与理论;三是成为许多人头脑中的观念。我们这里所理解的“观念”是这样一些关键词,它已经不仅是思想家处理的“概念”,而是变成社会上流行的东西,被许多人支持或反对的东西。
文摘
反讽的矛头也可能指向整个生存,就此而言,它也坚持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对立、内在和外在之间的对立。作为绝对的否定性,它似乎与怀疑无别。但是,我们首先不得忘记,怀疑是一种概念的规定,而反讽是主观性的自为的存在;其次,反讽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它如果是理论性的,那也是为了再次成为实践性的,换言之,反讽所关心的不是事物,而是自己。如果反讽发现了在现象背后藏着的东西和居于现象之中的东西大不一样,那么对于反讽最关键的是主体感到逍遥自在、现象不得对主体有任何实在性。因此,反讽和怀疑可谓是南辕北辙。在怀疑之中,主体坚持不懈地想进入对象,他的厄运是对象总是逃避他。在反讽之中,主体坚持不懈地想走出对象,他也能达到这个目标,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意识到对象是毫无实在性的。在怀疑之中,主体目睹一场掠夺战争,所有现象都被摧毁,因为本质必定藏在一层层现象的背后。在反讽之中,主体一步步地往后退,否认任何现象具有实在性,以便拯救它自己,也就是说,以便超脱万物,保持自己的独立。
最后,反讽意识到生存是毫无实在性的,从而提出了和虔敬的心灵同样的命题。由于这个缘故,反讽似乎是一种虔诚。在虔诚之中,可谓是低级的现实,也就是说尘世,也的确丧失了其有效性,可这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神的境界在同一瞬间获得了绝对的实在性。虔诚的神志也讲凡事都是虚空,但这无非是说,这种否定将驱除所有搅扰人心的东西,永恒实在的东西将显现出来。此外,当虔诚的神志认为凡事皆虚空之时,它并不是对自身另眼相看,不去摒弃它;恰恰相反,它也驱除自身,以便神圣的东西不被自身抵挡回去,而是径直灌注到由虔诚所打开的神志中去。实际上,在深刻彻底的修身读物中我们也看到,虔敬的神志恰恰把自身的人格看做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与此相反,在反讽之中,万物被看做虚空,但主观性是自由的。万物越是虚空,主观性也就越是轻盈、越是无所牵挂、越是轻快矫健。当万物皆成虚空之时,反讽的主体却不感到自己是虚空,其实他拯救了自己的虚空。对于反讽来说,万物皆为无,但是“无”可被这样看,也可被那样看。思辨的无是时时刻刻逃避具体化的东西,因为它自己是具体物的冲动,是具体物的创造冲动(nisusf0肌ativus)。神秘的无是对于表象来说的无,虽是无,却又有丰富的内容,就像黑夜的缄默对于有耳可听的人来说是高声的呼唤,最后,反讽的无是死寂,反讽在这种死寂之中徘徊,像个幽灵,开着玩笑。
……反讽……是无限绝对的否定性,这个刻画充分展示了反讽的矛头不再是指向这个或那个单独的现象、单独的存在者。其实,反讽的主体对整个存在感到陌生,而他对于存在也成了陌生人,由于现实对他失去了其有效性,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变得不现实了。这里,“现实”这个词应首先被理解为历史的现实,也就是说,在某一时代中、某种状况下既存的现实。亦即这个词既可以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来理解,也可以在历史的意义上来理解。当我们谈论理念与现实的关系这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时,我们所谈的不是这个或那个现实,而是理念的具体化,即它的现实。但是,“现实”这个词也可以指实现于历史的理念。这后一种现实在不同的时代是不同的。这绝不意味着历史现实作为所有存在的总体本身不具有永恒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生活于不同时间与空间的族类来说,既存的现实也是不同的。尽管世界精神在其每个发展阶段中一直是自己,对于生活于某一特定时代的族类以及对于同一族类中在某一特定时代所存在的个体,情形却并非如此。呈现在族类与个体面前的是一个既存的现实,他们无力对它弃置不顾。世事运转不息,领着愿意一起走的人,托着不愿意一起走的人。然而,由于理念在自身之内是具体的,它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实现自己,即变得具体。而这只有通过族类和个体才是可能的。
世界的发展所经由的矛盾由此展现了出来。在某一时代既存的现实是对族类以及对族类之中的个体有效的现实,然而,只要人们不愿讲发展已经到了头,这个现实就必须被另一个现实排斥,而这也必须通过个体和族类进行。对于宗教改革时代的人们来说,天主教是既存的现实,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不再具有有效性的现实。这里,一个现实与另一个现实发生了冲突。世界历史的深沉的悲剧性就在于此。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个体可能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又可能是背逆时代潮流的。如果他是后者,那么他就必须成为牺牲品;而如果他是前者,他就必然取胜,这也就是说,他必须通过成为牺牲品而取胜。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发展自身是多么的前后一致,在一个更具真理性的现实将要出现之时,它已经把自己看做过去。这不是革命,而是进化。过去的现实要求牺牲品,从而证明自己仍是合理的;而新的现实作出牺牲,从而证明自己是合理的。无论如何,牺牲是必要的,因为一个新的环节的确需要出现,因为新的现实不仅仅是过去现实的结果,它蕴含着新的内容,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更正,而且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所有这样的历史转折点上都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运动。一方面,新的事物必须出现;另一方面,旧的事物必须被排斥。由于新的事物要出现,所以这里我们首先会遇到在远处隐隐约约地瞥见了新的事物的预言家。预言家并不占有未来,他只不过是预感到未来。他不能够实现未来,但他也不再为他所属于的现实效力。他与这个现实的关系是和睦的,因为既存的现实并不感到任何对立。接着,真正的悲剧性英雄就会出现。他为新的事物而奋斗,他竭尽全力摧毁对于他来说即将消逝的事物;不过,他的任务与其说是摧毁,毋宁说是实现新的事物,从而间接地摧毁过去。但是另一方面,旧的事物将被排挤,旧的事物的缺陷必须被彻底揭露。这里,我们遇到了反讽的主体。对于反讽的主体来说,既存的现实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处处碍手碍脚的不完善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仅仅知道面前的事物与理念有极大的差距。他是作出判决的人。在某种意义上,反讽者是先知的,因为他不停地指向将来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这将来的事物究竟是什么。他是先知的,但他的位置和处境却和预言家正好相反。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