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经济解释(卷2):收入与成本-供应的行为(上篇)(神州增订版)》编辑推荐:系列品牌。《经济解释》作为张五常的经典作品的系列图书,是张五常教授学术巅峰代表作。《经济解释》卷三《受价与觅价》,敬请期待。信息量丰富。本书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地修订和更新,深入分析了如利息收入、生产成本等经济学领域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可读性强。《经济解释(卷2):收入与成本-供应的行为(上篇)(神州增订版)》延续了张教授以经济学现象解释艰深理论的写作风格,以大量生动的案例和最新的实时数据作为理论支撑,从风趣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经济学知识。
作者简介
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于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教于芝加哥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他进一步发展产权理论及交易费用概念,主张只要产权得到完善界定,即可令资源最有效运用。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自20世纪80年代回到香港大学经济系任教,开始在香港报界以产权理论分析时局,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引发强烈的学术反响。曾出版作品:《佃农理论》、《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中国的前景》、《中国的经济制度》、《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等。
目录
第一章:市场概论
第一节: 交易的两个基本话题
第二节: 没有产出的市场
第三节:产出市场与合约变化
第四节:结语
第二章:利息理论
第一节:五花八门的利息率
第二节:利息的概念
第三节:收入与财富
第四节:收藏、消费、职业的选择
第五节:收成的时间
第六节:分离定律
第七节:结论
第三章:宏观分析的失误
第一节:储蓄与投资不是两回事
第二节:曲线交叉自欺欺人
第三节:漠视局限推断灵魂
第四节:失业要从公司看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谬误
第六节:财赤有害吗?
附录: 经济学术的拼图游戏
第四章:财富累积的仓库理论
第一节:累积要有仓库
第二节:虚无悖论
第三节:有产出的资产
第四节:结语
第五章:成本、租值与盈利
第一节:何谓成本?
第二节:比较成本
第三节:租值的理念演变
第四节:盈利是无主孤魂
附录一:从上河定律说成本概念
附录二:从蚕食理论说租值概念
第六章:生产的成本
第一节:边际产量下降定律
第二节:传统的成本曲线
第三节:阿尔钦的贡献
第四节:上头成本与租值摊分
第七章:从出版与专业看成本
第一节:出版行业的实例
第二节:出版行业的成本曲线:碗形的阐释
第三节:专业生产成本大跌
第八章:制度的费用
第一节:局限转变与行为解释
第二节:从交易费用到制度费用
第三节:租值消散是制度费用
第四节:从帕累托至善到帕累托至悲
后记
序言
前言
《收入与成本》是上一版《经济解释》卷二《供应的行为》的前半部因为要把这半部独立成书《收入与成本》变为这一版《经济解释》的卷二。《供应》的下半部取名《受价与觅价》会是《经济解释》的卷三。整套《经济解释》会有四卷或五卷杀到埋身再作打算。
九年多前写《供应的行为》写得太急按期刊登时受到刊物版面的约束不能自由发挥。这次大修再没有这样的约束了。七十五岁了还不尽量把自己多年所学写下来不会再有机会吧。所谓大修其实大部分是重写写得用心写得称意但也写得累了。决定把《供应》一分为二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加进去的内容多写得太长而我的经济分析离不开真实世界似浅实深同学们不易消化不能像小说那样读。太厚的书不好翻。其二是写完《制度的费用》那章后我突然发觉那是个很理想的可以稍事憩息的地方好让读者能松弛一阵才攻下一卷。其三是如果不分割写到《供应》下半部我会不断地担心整卷太长有所顾忌感到缚手缚脚。
从本卷起文内提到的卷号章号节号皆以神州增订版为准。希望有一天能把整套《经济解释》以一本精装巨册出版。但那只宜于收藏放在书架上好看。说到阅读轻便的远为优胜。
张五常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
后记
后记
经济解释用得的概念写到这里差不多了。社会成本——那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分离的话题——还没有深入地讨论过。我要等到分析合约时才为这题材大兴土木。那是卷四的话题吧。
卷三《受价与觅价》是好玩的。那是关于真实世界的市场运作是老人家遍跑街头巷尾的收获。同学们要读得开心最好能先把卷一《科学说需求》与卷二《收入与成本》多读一两遍。对这两卷有足够的掌握读卷三同学们会体会到经济学真的可以解释真的可以推断真的是一门实证科学。
文摘
第五节国民收入的谬误
“国民收入账目”是宏观经济的第一课。公认是最沉闷的经济学题材。当年同学之间没有一个有兴趣可幸大家知道老师不会在这方面出试题。国民收入账目是教政府怎样统计几种不同的国民总收入国际贸易怎样入账税收及政府财政怎样算等等。闷得怕人当年我无法集中五分钟。这里要说的是比较有趣的有关话题。国民收入账目用政府的统计方法没有多少经济内容如果我们以经济学的概念来衡量这些统计数字会发觉不少地方跟经济理论是合不来的。不幸是“宏观”以这些数字来论经济。
日本的例子
国民收入的统计是为了大概地衡量生活水平。一国之内这些统计数字的变动误导成分不高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是另一回事了。
二零一零年八月报道说中国的总国民收入开始超越日本的意思是说刚刚超过。这是以美元算。以实质总国民收入算我认为早就超过而且超过很多。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土地三十多倍好用的土地约二十倍。以美元算中国的总国民收入要超越日本十倍恐怕是很久的将来的事但以实质算超越十倍不应该困难。日本的物价比中国高出很多而日元在国际上奇强这样与中国相比日本人的实质收入是高估了。中国与日本的实质收入差别要怎样调校才对不是浅学问是我要说的题外话了。
要说的是比较有趣的三点。其一我认为日元在国际上强劲是政治压力使然早期有外来的压力后期日本人出外投资者众保持日元的强势有助。国际上有些专家认为日元持久地有强势是因为技术上政府难以减弱。这不对。日本的经济不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二零零一年在旧金山跟弗里德曼谈到日本他关心说那里的货币供应量推不上去日元过于强劲是以为难。我认为一只弱币要增强可能不容易
但强币要转弱则易如反掌。大手增加货币的供应量导致可以接受的百分之五左右的通胀率日元的国际汇率会因此增而下跌何难之有哉弗老当时指出日本的国会不通过可以大手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二零一零年九月日本某政要说要用直接干预的手法来压制日元的强势是一种政治言论。一个国家的国际币值弱要加强可能要推行外汇管制或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购回自己的货币。但货币在国际上有强势是另一回事要调校转弱是容易的。一只货币的弱势与强势的调校困难是不对称的。
购买力平价说是蠢理论第二点。国际上的言论老是喜欢把国与国之间的国民收入相比。不是以实质收入算。通常以美元算。这种比较源自经济学上的Purchasing PowerParity Theory(中译“购买力平价说”)。此说也指同样的币值在不同国家其购买力会相同。这里牵涉到的一方面是深学问说来话长这里不说另一方面是浅学问只几句就说完了。说浅的吧。浅的有两个看法读者选哪一个都“对”第一个看法是阿尔钦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说”是套套逻辑永远对因为不可能错。这是说无论国与国之间有没有汇率管制或关税各各不同或有多种贸易约束——在这些及其他局限下物价不同只不过是反映?限不同非不“平”也。扣除这些局限物价会相同加进局限物价因而不同不能说parity 不保所以购买力平价说是套套逻辑非理论也。阿师之见当然对。好比你走进内地的机场喝一杯咖啡其价比机场外高五倍局限不同价因而有别你可以不喝何不平之有哉另一个看法是以一只货币算物价漠视局限国际相比同价但实质的享用不同或享用相同但物价不同所以不平也。这看法当然也对。怎样也不对的是Purchasing Power Parity Theory因为根本不是“理论”也没有说明是哪个看法属无家可归之类。蒙代尔的弟子(R. Dornbush)曾经大书特书萨缪尔森大赞特赞。不知是套套逻辑而试行以之解释世事是令人尴尬的。
中国与日本的财富比较
第三点也有趣。为写此节我挂个电话给一位对日本楼房市价有认识的朋友得到的二零一零年中期的资料是日本城市与中国城市的楼房市价以美元算大致相同奇怪地近于完全一样。不是历来一样而是二零一零年报道的中国的总国民收入与日本的打平之际大家的楼房之价一样。是以每平方面积算价的。我们知道在这时期中国的高楼大厦林立多得惊人而中国的土地面积比日本的大很多。这样以房地产的总值算财富中国比日本高出很多是没有疑问的虽然高出多少倍我手头上没有数据——若有数据为这倍数作大约的估计不困难。房地产的财富中国比日本高出那么多总国民收入怎会是刚好打平的
房地产的市值是任何国家的财富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对日本与中国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财富是收入以利率折现所得而收入是将来的收入无可避免地牵涉到大家看不到的预期。无从观察的预期是经济分析的大麻烦我们只能从看得到的局限转变衡量。二零一零年中国内地的住宅租金的每年回报率只约楼房之价的百分之二非住宅约百分之五强皆低于百分之六以上的银行借贷利率。这显示中国的预期收入或通胀或二者的合并会上升。这预期上升加上经济稳定外资涌进中国不难理解可能是内地楼价政府总是打不死的一个原因。
当然楼房之价可以暴升暴跌。这些大幅的波动可能起自牛群直觉的乱闯也可能起自财富累积的仓库选择有转移。愿赌服输历史的经验说这二者对经济为害不大主要是市场把财富再分配一下。然而这暴升暴跌也可能起自政府的政策失误或像二零零八年美国发生的不幸金融市场的合约隐瞒?个大骗局。源自这后二者的楼房之价暴跌对经济会是为害不小的。
人杰地灵也不幸
转看美国吧。二零零三年美国的楼房市价高出中国的不止一倍但二零一零年可能不及中国的一半。从楼房之价看财富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比对出现了大变动。然而作这种比较美国与日本的局限在两方面很不相同。其一是美国的房地产不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美国的主要财富是知识与科技资产的所值。论科技知识日本也了不起二零一零年看中国还是远远地落后了。这里我要指出的是美国的房地产之价大幅下降代表?财富下降是上述的不幸的那一类对他们的国民收入增长有不容易解决的麻烦。然而从富裕的比较上因为美国的知识财富了不起他们在国际上的优势还会持续。
第二方面美国不仅地大物博人口不及中国的四分之一以地大而言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冠于地球。这样无论他们的楼房之价怎样下跌在人均的楼房实质享用上日本与中国是永远不及美国的。从国际的局面看楼房的享用收入一般是在总收入享用的四分之一以上。这样衡量以人均的实质收入算中国要超越美国是遥遥无期了。
“宏观”的国际经济比较难以衡量。就是假设美国的地价下降到零含意?房之价再下跌但那重要的人均楼房享用依旧实质上远超日本及中国的。问题是国民的财富下降了那里的市民采用防守策略对经济的增长不利。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