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现代易学院系列?易经由象数推理:曾仕强

发布时间: 2013-04-27 16:02:31 作者: jerold

现代易学院系列?易经由象数推理:曾仕强详解易经11 [精装]

编辑推荐

《现代易学院系列?易经由象数推理:曾仕强详解易经11》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是曾仕强教授最新著作。书中的象和数,是变化的现象,而书中的理,则是存在于变化背后,那个永恒不变的规律。《现代易学院系列?易经由象数推理:曾仕强详解易经11》将与您畅谈易经智慧在现今社会的思维以及如何应用易经智慧经营您的人生与事业。

作者简介

曾仕强,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人类自救协会理事长,新人类文明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首任校长。著有《中国管理哲学》、《中国式管理》、《大易管理》、《胡雪岩的启示》、《如何在36岁以前成功》、《论语的生活智慧》、《曾仕强剖析胡雪岩商道》、《易经的奥秘》、《易经的智慧》等数十种。
刘君政,教授,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教育行政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教育基金会理事。

目录

作者简介
前言-代序
第一章 数为什么具有神秘性?
一、数不离物而物也不离数
二、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三、始于一表示取正于太极
四、七进位和十进制的混用
五、天地阴阳以及大衍之数
六、自然的数后来才被神用
我们的建议
第二章 象为什么是思想符号?
一、原始八卦不能表示吉凶
二、文王演易增加实用价值
三、大象小象都依八卦卦象
四、取象的方式有很多变化
五、三百八十四爻各有爻象
六、卦有卦时也要看出卦主
我们的建议
第三章 观卦究竟说了些什么?
一、初六童观幼稚君子不为
二、六二窥观所见不够宽广
三、六三观我生适度的反观
四、六四观国之光崇尚宾礼
五、九五观我生君子重反省
六、上九观其生要以身作则
我们的建议
第四章 如何看待观卦的象数?
一、易学本为象数发为义理
二、观卦先从卦的大象看起
三、再从卦爻关系加以分析
四、心中有数之后再来看象
五、由综卦错卦看本卦象数
六、从天时人和地利来观卦
我们的建议
第五章 如何由象数推出理来?
一、借数知象而且数不离理
二、中西观象明理习惯不同
三、易经提供正确有效思路
四、以高度忧患意识来推理
五、依象位看变数推出道理
六、爻的性质与时位有通例
我们的建议
第六章 临卦六爻说了些什么?
一、咸临象征依正道以获吉
二、九二与初六并联齐咸临
三、花言巧语的甘临无所利
四、上承六五下比于兑无咎
五、知人善任才能无为而治
六、忠厚真诚行善必获吉祥
我们的建议
第七章 如何将临观合起来看?
一、先欢迎光临再请多观照
二、明辨临观从何演变而来
三、临卦错遁卦观卦错大壮
四、临卦观卦各有六爻变化
五、是否推各爻变悉听尊便
六、不偏离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的建议
第八章 遁卦六爻有哪些启示?
一、该退便退不要错过时机
二、时机不利最好退避固守
三、不系念名利求居家为安
四、舍下名位而能决然隐退
五、刚柔相应嘉遁在于贞固
六、内无挂念最为轻松自得
我们的建议
第九章 大壮卦六爻说些什么?
一、恃强横行必然招致穷困
二、适度壮健而非过度刚强
三、既为君子不能倚势横行
四、安内攘外成为群阳首脑
五、外柔内刚丧失壮盛气势
六、忍得艰辛自然逢凶化吉
我们的建议
第十章 为什么要用九和用六?
一、六十四卦不用九即用六
二、象数理由用九用六构成
三、乾坤变化造成各种情境
四、乾元坤元一而二二而一
五、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
六、依象作器物以理辨吉凶
我们的建议
结语
附录 乾元与坤元的交互互动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律书》写下这么一段话:“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由于我们两只手掌共有十根手指头,所以很容易以十进制作为计算数目的基准。十进制从一数到十,始于一而终于十,是很自然的事实,但为什么说“成于三”呢?我们常说“无三不成礼”,有关于“三”的成语也很多,譬如:“三十而立”,活到三十岁,应该确立做人做事的原则;“三十有室”,男性到了三十岁,应该要有妻室;“三人成众”,三个人聚集在一起,便称为众;“三人成虎”,原本没有老虎,经过三个人的讹传,大家也会信以为真;“三心两意”,表示心志犹豫不定;“三户亡秦”,比喻人心不死,复国有望;“三世之交”,表示两家祖父、父、子三代,都是好友;“三生有幸”,表示前生、此生、来生,都有这样的大幸;“三生有缘”,便是几世修来的缘分;“三年有成”,表示三年之内,必有成就;“三顾茅庐”,代表诚心诚意邀请;“三足鼎立”,表示三人或三国互不相下,有如鼎的三足般相对共立;“三思而行”,代表行事之前,务必慎重考虑。原始人用火,上有容器,下面要有生火的设备,当时最方便而实用的材料,应该是石块和木料。用两块石头根本放不稳,摆太多石块又很不方便,试来试去,三块石头刚刚好,既有空隙放置木料和通风,上面放置容器又很安稳,因此“成于三”的概念,倘若是由此而生,应该十分自然。因此,我们也可推论伏羲氏画卦,画到三画卦为止,也是数“成于三”的实际操作。因为自古以来,凡是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事实,大多是从向自然学习中所获得的。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