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 [平

发布时间: 2013-12-16 01:22:35 作者: rapoo

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 [平装]

编辑推荐

《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是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明、清-民国冷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国冷兵器概况
第一节 明代冷兵器的特点
第二节 清代-民国冷兵器的特点

第二章 明、清-民国短柄冷兵器
第一节 明、清刀剑
第二节 晚清-民国刀剑
第三节 明、清、民国其他类短柄冷兵器

第三章 明、清-民国长柄冷兵器
第一节 明、清长柄冷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长柄冷兵器
第三节 明、清、民国其他类长柄冷兵器

第二部分 明、清-民国热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国热兵器概况
第一节 明代热兵器的特点
第二节 清代-民国热兵器的特点

第二章 前装热兵器
第一节 明、清火铳类前装热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火铳类前装热兵器

第三章 后装热兵器
第一节 清末-民国后装击针式热兵器
第二节 清末-民国后装旋转后拉枪机式热兵器
参考书目
后 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有严格等级制度的服饰尚且如此,何况刀剑的装饰!只要客户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任何规格的刀剑均能在民营作坊里制造出来,以前朝廷禁用的纹饰、颜色、材质等也在明晚期应客户的要求被大量用于刀剑的装饰。所以,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明代奢华刀装大多制造于此时。这种奢华的装饰风格不仅在明晚期盛行,而且随着清朝的建立而得到新统治阶层的青睐和继承。随着国力的增强,此风到乾隆中后期达到顶峰,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清王朝的衰弱而逐渐消褪。
无论从形制上还是装饰上看,清早期刀剑是对明代刀剑的全面继承。清早期与明晚期刀剑很难区分。清刀在继承明刀大部分形制的同时,只是对刀姿略作更改,一些直刀型或被淘汰,或变得较为弯曲,使之更适合于马上使用。由于清朝统治者是“马上取天下”,因此,清廷对刀剑格外青睐,不仅官兵均带佩刀,皇帝本人对刀剑的制造也非常重视,乾隆皇帝就曾指派宫廷造办处不惜工本、耗时卜年分四批生产f60把御制刀剑,除陈设殿堂以示尊荣之外,目的还在于“宣威制胜之盛,昭垂法守,远靖迩安,永永无极”。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开始注重洋枪、洋炮酌引进和开发,西洋战法战术也在部队中广泛普及。特别是洋务运动以后,现代化枪炮的生产和运用成为战场中的主流,中国传统刀剑在正规军中被淘汰,马刀、指挥刀等西洋产品或西洋式刀剑,成为部队冷兵器中的主流,其除用于实战外,更多地用于礼仪。而一些具备装饰、陈列功能的刀剑还成为达官贵人相互赠送的礼品,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
在现代化枪械出现后,部分实战刀剑仍作为近战利器,还长期保留在军队中直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进入了全民总动员一致对外的时期,在轰轰烈烈的抗战救亡时期,人民长期处于水火之中,大量华而不实的刀剑不再生产,取而代之的是如抗战大刀一类的实战刀剑。由于物资匮乏,装备落后,在自动化武器盛行的时代,中国有些部队还装备大刀,靠这种原始冷兵器与敌人作殊死搏斗,谱写了感人的抗战救国的篇章。由于时间仓促,缺少设备和原料,民国时期生产的刀剑往往做工较粗,多无装饰,形制也相对混乱。

喜欢刀兵相见:近五百年中国战场轻兵器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