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志愿军全战事 [平装]

发布时间: 2013-12-16 01:23:12 作者: rapoo

志愿军全战事 [平装]

编辑推荐

《志愿军全战事》:
全景式影像记录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全过程
gettyimages图片库
解放军画报社图片库独家授权
谨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0.10.25~2010.10.25
志愿军全战事
经常的快意阅读
震撼的视觉冲击
尽管硝烟早已散尽
但那些血雨火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在字里行间寻觅先辈们走过的足迹
隐约中仿佛又听见了熟悉的冲锋号
隆隆作响的枪炮声

媒体推荐

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毛泽东
有关朝鲜战争的重大错误之一是。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分析敌人企图的基础之上,而未能对我们所掌握的敌人的实力情况给予应有的重视。
  ——美国四星陆军上将 李奇微
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联合国军”第三任司令官、四星陆军上将 克拉克

目录

第一卷 准战泛浊浪东亚无宁日
第一章 朝鲜问题和三八线的由来
历史悠久的朝鲜,近代饱经磨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又成为大国政治的抵押品。朝鲜问题起源于美苏两大集团的对抗。尽管“在朝鲜没有长远的利益”,美国仍插足朝鲜,因为它希望“朝鲜成为阻止苏联进攻日本的缓冲地带”。美军参谋在地图上的随手一划,制造了三八线。
三千里江山历经风雨
大国的角逐场
北纬三十八度线

第二章 美国干涉朝鲜内战
美国在远东采取两手政策,艾奇逊公开宣布,台湾和朝鲜半岛在美国的防卫圈之外。名将粟裕将指挥的50万攻台大军枕戈待发,中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朝鲜半岛危机四伏,李承晚叫嚣“北进统一”,扬言“南北分裂是必须用战争解决的”:而人民军也作好了反击的准备。内战终于爆发了。杜鲁门根据所谓“共产主义扩张”的阴谋论,鲁莽作出武力干涉朝鲜的决定;并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给侵略行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是谁挑起了战争?
68号绝密文件与“共产主义扩张”阴谋论
三八线之战

第三章 朝鲜人民军挥师南下
杜鲁门昭告全世界:因为朝鲜爆发内战,美国要出兵侵占台湾I美军大举干涉朝鲜,麦克阿瑟走马上任,吹嘘:“给我两个师,我就能守住朝鲜。”战争爆发三天,南朝鲜军就丢了汉城。人民军势如破竹,美军在大田遭受迎头痛击,24师师长迪安少将成为朝鲜战场上军衔最高的美国俘虏。在釜山周围1万平方公里的环形防御阵地上,被6万精疲力尽的人民军攻击包围的“联合国军”竟有14万人之众!沃克中将下令死守洛东江防线,“我们已无路可退!”再退就要跳进波涛汹涌的日本海了!
外交史上最无耻的声明
汉江桥大爆炸与麦克阿瑟的“战场秀”
军衔最好的美军战俘
第四章 “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
美军在仁川登陆,包抄人民军后路,形势岌岌可危。中国发出严正警告,毛泽东在周恩来的演讲稿中加上了“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一句话。印度大使居中传话,但美国却置若罔闻。“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先礼后兵,中国已仁至义尽,此时不得不以另外一种语言——一种侵略者听得懂的语言与美国对话。
“一比五千的赌博”
“三八线不过是一条纬度线”
过早的庆功宴——威克岛会晤
如何炸掉桥的一半?

第二卷 神兵从天降秋风扫落叶
第一章 彭德怀临危受命
麦克阿瑟疯狂北犯,斯大林让金日成向中国请求“特别的援助”。毛泽东一生有两件事最难下决心,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出兵朝鲜。政治局会议引发争论,毛泽东急召“彭大将军”入京。毛泽东欣然接受黄炎培先生建议,“支援军”改为“志愿军”。彭德怀临危受命:“如果没有苦,要共产党员干嘛?”苏联出尔反尔,志愿军推迟入朝。“我们只要他们空军帮忙,但他们不干。”周恩来带着出兵和不出兵两种方案,秘密访问苏联。毛泽东最后拍板:“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未雨绸缪
朝鲜求援
箭在弦上

第二章 志愿军初战告捷
彭德怀的指挥部深入敌后,同南朝鲜第6师擦肩而过。骄矜的麦克阿瑟分兵冒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鸭绿江。毫无实质意义的“元山登陆”被美国兵们起名为“YOYO”行动,意思是“来回闲逛”。马歇尔无奈地说,“我们以为一切都知道,其实什么都不知道,而对方却什么都知道。”敌变我变,志愿军抓住战机先打南朝鲜军。云山初战,中美首次交锋,“开国元勋师”吃了败仗,美军仓皇后撤。
彭总深入敌后
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一次中国式的葬礼

第三章 “万岁军”名扬天下
38军知耻而后勇,穿插部队一夜行军72,5公里,创造了步兵攻击史上的奇迹。彭总大笔一挥:”38军万岁!”美第2师受到了“印第安人的笞刑”,损失惨重。朝鲜战场上唯一一次整建制歼灭美军一个团,“北极熊团”的团旗成了军事博物馆的展览品。美军的“圣诞节攻势”变成圣诞节溃退。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各国代表高呼“苇泽东万岁!”“新中国万岁!”
圣诞节攻势
“38军万岁!”
冰血长津湖

第三卷 血洒异乡土终谁与争锋
第一章 美国玩弄“停火”阴谋
新中国代表首次亮相联合国讲坛,控诉美国武装侵略台湾。自始至终,会场上的台湾国民党政府的非法代表都低着脑袋,“面部带有一种丧家犬的神色”。前线美军的惨败让杜鲁门慌了手脚,只好挥舞原子弹向中朝发出核威胁,被吓坏的却是美国的盟国,英国首相急飞华盛顿。美国无奈玩弄“先停战后谈判”阴谋,企图整军再战。周恩来提出停战条件,美国却毫无诚意。
正义与和平之行
“马歇尔将军的故伎重演”

第二章 志愿军乘胜越过三八线
除夕之夜中朝军队突破三八线,美军疯狂反扑,志愿军逆境中进行横城反击战,南朝鲜军溃不成军:砥平里之夜,志愿军入朝以来的第一次失利;彭德怀夜闯中南海,毛泽东表态:“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突破三八线
“一旦实力允许,立即恢复进攻”
砥平里之夜

第三章 志愿军浴血汉江
麦克阿瑟叫嚣使用台湾国民党军队,扩大战争到中国大陆。不仅如此,麦克阿瑟与美国国会反对党领袖的眉来眼去更让杜鲁门忍无可忍,将其就地免职。50万新锐部队大举入朝,志愿军第二次突破三八线。
麦克阿瑟最后的表演
格罗斯特营蒙羞朝鲜
180师出事了!

第四章 边打边谈,长期阵地防御战开始
志愿军积极准备第六次战役,但最终却引而不发。毛泽东亲自点将,“红色谍报之王”李克农坐镇开城,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开始了,恼羞成怒的美国代表叫嚣,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邓华建议停止发动第六次战役,前所未有的长期阵地防御战就此开始。
第六次战役之谜,334
战争史上最艰难的谈判
“血染岭”与“伤心岭”

第四卷 奇袭勇者胜合力显英姿
第一章 粉碎美军“绞杀战”
为粉碎美军的绞杀战,志愿军创造了“倒三江”片面运输“顶牛过江”,将中国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至。面对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美军惊叹: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顽强的道路修筑者”。
“世界上最顽强的道路修筑者”
中国雏鹰初试啼声
“头等的飞行员”

第二章 “坑道战”铸成铜墙铁壁
全军动手挖坑道,“守住阵地看起来没有多大问题了。”布莱德雷讽刺地说“用这种战法,李奇微要用20年才能到达鸭绿江。”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第一次步炮坦协同作战、第~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几乎打光了李奇微辛苦半年的战果,美联社惊呼:”这次袭击不会是志愿军干的!”
“坑道战”的发明
三军联合初显神威

第三章 中美鏖战上甘岭
细菌炸弹——“不爆炸的炸弹”。视察完比万里长城还长的防御坑道工事,彭德怀可以放心回国了。美国人则恐惧地称之为“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绞肉机”之战——上甘岭战役,被美联社称为“朝鲜战场上的凡尔登”。美国人最终甘拜下风:“到目前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细菌战——美国人从不承认的肮脏一页
“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
“绞肉机”之战——上甘岭战役
志愿军头号狙击手

第五卷 泪别英雄勇三载促和平
第一章 集中营里的战争
不能驾驭的怪物——战俘问题
让美国丢尽脸面的“杜德事件”

第二章 朝鲜战场上的最后一战
艾森豪威尔的新冒险
“金城战役”兵锋直指汉城
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尾声
志愿军大事记

序言

半个多世纪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在军事统帅彭德怀的率领下,100多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英雄的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取得反抗侵略、保卫中国安全的伟大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粉碎了美国吞并朝鲜、进而扩大侵略的企图,而且保卫了中国大陆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及世界和平,无论是对中国,对朝鲜,还是对世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场伟大的战争,在整个共和国国史上闪耀着超越时空、永不消逝的灿烂光辉。
众所周知,曾拥有汉唐盛世的中国近代经历了一段有国无防,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这段屈辱历史的终结。但内战甫定、百废待兴的中国,在当时世界许多人的心目中,仍然留有老大贫弱的旧印象,一些帝国主义野心家依然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心存觊觎,妄图恢复失去的利益。抗美援朝一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军威,使这些印象和图谋烟消云
“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上代表一个重新崛起的民族发出的吼声,然而使全世界真正重新认识中国的却是抗美援朝战争。连美国的官方史书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声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对这场战争作了这样的评论:“多年来欧美人很蔑视中国人,但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和打着联合国军旗帜的美军作战时,他们鄙视的目光跟着消失了。”
抗美援朝是中国在与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较量中取得了胜利的战争。美国一贯恃强称霸,号称建国以来百战百胜,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上和科技上最强大的国家,更是意得志满,飞扬跋扈。但曾几何时,在中朝人民的英勇反抗面前,却碰得头破血流,铩羽而归。“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定签字时哀叹:“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而毛泽东则说:“这一次,我们摸了一下美国军队的底……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一扫某些国人心中积淀已久的“恐美症”,为我们的民族注入了实现全面复兴所必不可少的“钙质”,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进行反帝反殖民斗争的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朝鲜半岛上的硝烟已散去半个多世纪了,在21世纪的今天,这场发生在昨天的战争依然给了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发展和安全是国家利益的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发展是大局,安全也是大局。不安全,国将不国,国格和国权没有了,何谈发展?《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军事上的至理名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不仅赢得了战争,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和平,使中国的边疆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维持了相对的稳定,获得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无比宝贵的和平建设环境。这场战争雄辩地说明,和平作为战争的对立物,从来就不是建立在良好愿望的基础上。不能奢望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不能幻想分裂主义者会在一个早上改弦更张。为了和平,必要时要有不惜一战的勇气,要有血战到底的决心,要有战则必胜的力量。能战方能言和,在很多情况下,和平要靠战争来保卫,来赢得。以战止战,正是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辩证法。朝鲜停战协定的最后签字,不是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非以上三言两语所能概括,好在已有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了充分的评述,在此不再赘言。在本书中,对这场战争并没有过多的学术评论,而是力图以世界性的视角和胸怀,将这场战争的全貌如实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查阅了大量史料,借鉴并参考了许多同类作品,不仅反映了一些战争期间双方高层的斗争,还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双方战场上,把战斗的细节写到营,连、排,把每一场战争都放到一个时空里去表现,更反映出战争的激烈性、残酷性和震撼性。
一场伟大的战争需要伟大的作品来反映,本书并不奢求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只是希望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远离战火的年代,用心灵来感悟一次50多年前的人们的心灵和思维方式,并且真正体会和回味那些曾在我们头顶上的这片天空存在过的崇高境界。

文摘

朝鲜半岛,宛如沉睡在亚欧大陆上的东亚贵妇人慵懒地伸出一条秀美的手臂。它一侧是平静深沉的黄海,另一侧是阴冷诡谲的日本海,背后则是古老而辽阔的东亚大陆,有力地扼住东亚交通咽喉。它犹如-块跳板,既是强国入侵远东的最便捷的必然途径,又是抵制入侵的天然桥头堡。这一地理位置就决定了朝鲜的命运。异国的侵略者不仅垂涎这三千里锦绣江山,更加觊觎背后古老而辽阔的东亚大陆,它那漫长的历史注定要风波迭起,曲折多变。
这个美丽的半岛面积约22.7万平方公里。南部气候宜人,是丰产的农业区;半岛北部山林茂密,矿产丰富。成千上万的小岛屿星罗棋布于近17,296公里长的海岸线边缘,3,000万朝鲜族人民就生息繁衍于这样一个空间之中,14世纪正式定国号为朝鲜。朝鲜国名的意思是“朝日鲜明之国”,也被称作高丽。在历史上,朝鲜受半岛地理条件的限制,除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之外,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在很大程度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保持着独特的民族发展轨迹。因此,西方国家将朝鲜称之为神秘的“隐士王国”。
素有“晨谧之邦”之称的朝鲜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人民知书达理,注重孝道,温文尔雅,喜着素净的白衣,被称为“白衣民族”;另一方面,由于境内山峦层叠,仅有20%的可耕土地,这种地形和人民俭朴的生活使得朝鲜人既不同于中国人,也不同于日本人。他们以其体格健壮、吃苦耐劳而自豪;对于挑战反应激烈,既天性和善又大胆放纵。他们即使身处难以想像的逆境,也能保持幽默感。西方人常常称之为“东方的爱尔兰人”。
这个国家最奢侈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安静地独处世界的一角,以享受苍天赐予它的优美的情歌和优质的稻米。为了这个愿望,在17世纪一段没有强国侵入的短暂的时光里,朝鲜国王甚至下过一道禁止百姓开采白银和黄金的旨意,目的是减少强国对这个国家的兴趣。
然而,这个“隐士王国”始终没有逃脱残酷的现实世界。特别到了近代,西方列强的枪炮声。很快打破了“晨谧之邦”宁静的生活。
和饱受强邻英格兰欺凌、侵略和压榨的爱尔兰一样,朝鲜的近代史就是一部饱经磨难、命运多舛的屈辱史,战争与悲剧成了朝鲜历史的主题。与中国、朝鲜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屡屡将魔爪伸向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半岛,决心把它变成日益扩张的日本帝国的一部分。远在16世纪日本战国末期,大军阀丰臣秀吉在武力统一日本后,立即将侵略的矛头对准朝鲜和中国,丰臣秀吉把“图朝鲜,窥视中华”作为平生志愿,发誓“征韩代明”,“三国归一”。20万在内战中杀红了眼的“武士”们气势汹汹地跨过对马海峡,大举入侵朝鲜。但朝鲜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并在中国明朝军队的支援下,大败日军,粉碎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东亚的狂妄计划。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日本的侵略野心也暂时收敛起来。
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法、美的炮舰一再轰击朝鲜的大门。出乎意料的是,原本和善的朝鲜民族反应竟如此愤激,人民自发组织英勇抵抗,迎头痛击殖民主义强盗。1866年法国和美国的入侵,1871年美国舰队的侵略,都未能得逞。至今在朝鲜的历史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块“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和“戒我万年子孙”等碑文,显示了朝鲜民族反抗侵略、向往自由的民族气节。
然而,另一个更加凶残和富有侵略性的强盗——日本,已经逐渐羽翼丰满,它磨砺了趾爪和牙齿,虎视眈眈地寻找着猎物的弱点,等待着一击必杀的时机。
19世纪后半叶,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已经焕然一新,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逐渐积贫积弱的中国、朝鲜相比,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再度膨胀。在震惊世界的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泱泱大国居然惨败于从不屑提起的“倭寇”,而弱小的朝鲜,作为战利品,从此一步步走向被奴役的悲惨深渊。日本的扩张引起了沙皇俄国的眼红,于是以中国东北为战场,两个强盗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进行角逐。庞大的“北极熊”很快被矮小的日本人一击倒地,狼狈撤出朝鲜,着实令当时的军事行家们大跌眼镜。朝鲜从此变成了日本完全控制下的“保护国”,只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国王和政府。但野心勃勃的日本连这点可怜的遮羞布也不留给朝鲜,1910年8月,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朝鲜被迫签订《日朝合并条约》。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在日本的铁蹄下,朝鲜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从1905年~1910年,整个朝鲜就经常发生起义与暴动,都遭到了日本的残酷镇压。根据日本人的统计数字,仅从1907年7月~1908年12月,就有1.4566万名朝鲜“叛乱者”被杀。到1910年朝鲜正式并入日本,已经几乎不存在公开的反抗。日本吞并朝鲜后,首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就公开叫嚷:“朝鲜人顺我者生,逆我者死。”在长达35年的统治中,日本殖民当局取缔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民主自由权利。为防止朝鲜人民起义,日本殖民者不仅没收了朝鲜民间的武器,甚至强迫朝鲜几家合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用铁链子拴在案板上。正如列宁所说,日本把沙皇政府的一切办法,“一切最新的技术发明和纯粹亚洲式的酷刑结合在一起,空前残暴地对朝鲜进行掠夺”。
在政治上,日本人禁止朝鲜人加入要害部门,仅占朝鲜人口3%的75万名日本居民成为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主人,牢牢控制了朝鲜关键的政府部门和经济机构。在经济上,日本对朝鲜实行野蛮的殖民掠夺,强行霸占朝鲜的土地、森林和矿产资源,朝鲜的工业被纳入日本自己的经济体系之中,完全成为日本粮食、原料的供应地和日本商品的市场。
日本殖民者在文化教育方面实行愚民奴化政策,推行所谓的“皇民化运动”,妄图摧残朝鲜的民族文化,使朝鲜人都转化为大日本帝国驯服的顺民,从而彻底消灭朝鲜民族,让朝鲜陷入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在曾经知书达理的朝鲜,近80%的朝鲜人既不懂得读书,也不懂得写字。时至今日,在南北朝鲜还有一些日本统治时代的老人,他们受到完全的日语教育,几乎一句朝鲜话都不会说。这些人成为日本殖民时代的见证。
虽然日本人以铁腕统治来消灭朝鲜民族的斗志,但是,爱国主义和独立运动的火焰从来没有被扑灭。1909年,朝鲜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刺杀侵略朝鲜的元凶伊藤博文,震惊了世界。1910年前后爆发的反日义兵起义持续了将近十年,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十月革命后,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了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著名的“三一”人民起义,“朝鲜独立万岁”的口号响彻整个半岛。中国辛亥革命后,以金九为代表的朝鲜独立人士大批流亡到中国上海,成立了“朝鲜流亡政府”,进行不懈的反日抗争。其中引起轰动的著名事件是在中国“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朝鲜独立党成员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用伪装成热水瓶的炸弹炸死了侵沪日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在中国东北,大批朝鲜抗日游击队员活跃在中朝边境,不时给日本侵略者以坚决的打击。这些都向世界发出了朝鲜人民追求独立、要求摆脱日本残酷殖民统治的呼声。
在强权面前,公理通常保持沉默。西方国家从未对日本兼并朝鲜以及在那里的暴政有任何异议。1882年,美国海军准将舒菲尔特与朝鲜国王会谈,签订了一个商务条约。它规定了双方互派外交代表,保护美国商船和美国公民,治外法权和最惠国贸易等条款。这个条约很明显是个对美国有利的不平等条约,但当朝鲜国王要求美国派外交事务顾问和军事顾问时,美国唯恐得罪了日本。迟迟未采取行动。美国自己承认:“美国在19世纪末对待朝鲜事务漫不经心,只有与远东的大国的关系才具有实质性意义。”这说明,与弱小的朝鲜相比,美国更看中与远东的大国——日本的“友谊”。然而一份美国官方文件还恬不知耻地宣称:“朝鲜政府有着无可补救的缺陷,而不宜予以任何保护,美国是对它唯一不怀私心的朋友——但并不想成为它的保护者。”
当日本控制了朝鲜以后,作为所谓“不怀私心”的朋友,美国装聋作哑,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道:“我们不可能为干预朝鲜事务而与日本作对……他们的防务不堪一击。”不仅如此,美国还和日本私下里进行了可耻的交易。1905年7月,美国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签订了一个秘密的“谅解备忘录”。美国承认日本对朝鲜拥有主权,以换取日本保证不干预美国在菲律宾群岛的利益。而朝鲜国王根据“舒菲尔特条约”的“官员条款”要求美国帮助的呼吁,却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这就是美国所谓的“友谊”!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在近代同样命运悲惨并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却给予朝鲜人民的独立斗争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国民政府在上海庇护了流亡的朝鲜独立人士;在东北,中国革命者与朝鲜抗日游击队员并肩作战,结下了用鲜血凝成的友谊。

喜欢志愿军全战事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读书人网 >军事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