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所涉及的研究为性别、文化与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性别怎样影响个人的传播活动以及传播活动怎样影响关于女人和男人的文化观念。其研究主题既拓展了传播学研究领域,也开拓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研究视野,是高校传播学、社会学及相关专业师生、研究者和关注自身社会价值的广大读者值得一读的好书。
作者简介
朱丽亚T.伍德 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Lineberger人文学教授和传播系教授,主讲性别、传播、文化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课程并从事相关研究。在其执教生涯中,朱丽亚T.伍德一共出版了15本著作,编辑出版了8部作品。此外,她还发表了70余篇文章及书稿篇章,并多次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她先后9次因教学成绩卓著而获奖,12次因学术成就而获奖。
目录
序言/1
第一部分 概念基础
第1章 性别、文化与传播研究/1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性别、文化与传播研究/2
性别在转型期的意义/3
性别、文化与传播之间的关系/5
小结/17
讨论题/18
第2章 性别形成的理论视角/19
性别的理论视角/20
性别的生物学理论/22
性别的人际理论/26
性别的文化理论/30
小结/36
讨论题/37
第3章 语艺对性别的影响:美国女性运动/38
美国女性运动的三次浪潮/39
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40
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43
美国女性运动的第三次浪潮/54
小结/57
讨论题/58
第4章 语艺对性别的影响:美国男性运动/59
支持女性主义者男性运动/60
男权主义运动/66
反女性主义运动:反挫/73
小结/76
讨论题/76
第5章 性别化的言语传播/78
言语传播体现有关性别的文化观念/79
性别化的传播:言语传播的男性风格和女性风格/89
小结/98
讨论题/99
第6章 性别化的非言语传播/100
非言语传播的功能/101
非言语传播的类型/104
性别化的非言语传播中的文化价值观/1 12
小结/114
讨论题/115
第二部分 现实中的性别化传播
第7章 性别化的家庭力量/116
进入一个性别化的社会/117
家庭中的性别观念灌输/118
性别的个人一面/125
小结/131
讨论题/132
第8章 性别化的亲密关系/133
私人关系的意义/134
性别化的友谊的特点/136
性别化的恋爱关系/140
小结/148
讨论题/148
第9章 性别化的教育:学校中的传播/150
学校的组织/152
课程设置/154
课堂内外的传播/156
小结/163
讨论题/164
第10章 性别化的组织传播/165
工作场合中刻板的性别观念/166
职业生活中的男性标准/171
组织中的性别化模式/173
制度中补救性别不平等的努力/177
小结/182
讨论题/182
第11章 性别化的媒体/184
媒体渗透文化生活/185
媒体中的性别化主题/187
新闻报道中的偏见/199
媒体表现性别的寓意/202
小结/206
讨论题/207
第12章 性别化的权力和暴力/208
性别化暴力的社会结构/209
性暴力面面观/2lO
性暴力的社会基础/224
抵抗性暴力:我们往何处去?/229
小结/232
讨论题/232
结束语 回顾和期盼/234
女性运动和男性运动/235
传播/237
个人关系中的性别/237
教育中的性别/238
制度设置中的性别/239
性别和暴力/242
创造未来/242
讨论题/246
参考文献/247
文摘
书摘
文化
文化由结构和行为组成,通过证明某种价值观、期望、意义和行为模式
的正当性,反映并维护某种社会秩序。由于性别是文化生活的核心,因此,
某一特定社会的性别观念从一系列社会结构和行为中得到体现和推动。
构成社会的主要行为之一是传播(Weedon,1987)。我们人人都身处传播
之中,交流传递性别观念,并努力说服我们这就是男性和女性正当、合理的
行为。翻开一本杂志,我们看到一个美貌、性感的女郎陪伴在成功男人的身
边;打开电视机,我们看到黄金时段的节目中,丈夫在谈论重大商业事务,
而妻子则忙于准备晚餐;从电视节目中间插播的广告中,我们看到女人在清
洁马桶和厨房地板,而男人正享受和朋友打完一场篮球赛后的乐趣;出去用
餐,服务员会把账单递给男人;一群男女共同参加志愿者活动,领导权会落
到其中一个男人手中;职业妇女享有产假,而她们的丈夫则无产假可言。以
上种种,都传递了我们的社会特有的性别观念。
想一想还有其他维护西方世界性别观念的文化习俗。女性婚后放弃父姓
、采用夫姓这一习俗虽然不像过去那么普遍,但还仍然长盛不衰。这传递着
一种信息,即社会不是根据女性的个人身份,而是根据她与男性的关系来定
义女性的。在家庭中同样有许多习俗强化着性别观念。父母一般会给儿子更
多的宽容和行动自由,这样实际上就鼓励了男性的独立性和女性的依赖性;
女儿经常被教育要操持家务和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这样就强化了女性关心
家人、照顾家庭的观念。这些以及其他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习俗,都符合当
前社会的性别观念,并指导着我们如何去做一个男人或女人。
社会认可的意义也可以通过社会公共机构得到传播。这些社会公共机构
具有宣传、反映、维护性别文化观念的作用。例如,学校经常强化已经建立
的性别规范。研究表明,有些老师倾向于鼓励女学生依赖、静默、顺从,而
对她们强烈的自信表示不赞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老师一般会因为男学生
的独立、自信和活跃而奖励他们(Krupnick,1985;Sadker&Sadker,1984)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老师更倾向于鼓励男学生修读数学课程(Caplan &
Caplan,1997:Catsambis,1999;Sandler,2004)。而且,老师和咨询顾
问都倾向于培养男学生的事业心,但不太鼓励女学生如此(Sandier & Hall
,1986;Wood & Lenze,1991a)。
另一种维护性别意识形态的社会公共机构是司法制度。直到近年,妻子
才能控告丈夫对其犯有“强奸罪”,因为性交曾一直被认为是“丈夫的权利
”。而认为女性是照顾儿童的第一人选的司法观念则限制了男性的权利。由
于这种司法观念,人们推定,一旦夫妻离婚,妻子理应拥有孩子的监护权。
因此,为人父者很难取得孩子的监护权,即使他更懂得照顾孩子或者拥有更
好的养育条件也无济于事。
西方文化以及众多其他文化,在许多方面都有父权制的烙印。“父权制
”意味着“父亲的统治”。父权制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结构和习俗都由男性
建立。由于美国受到男性的操纵,从历史角度来看,美国所反映的视角和优
先权都是男性的视角和优先权。例如,在美国早期历史中,女性被视为财产
,这当然符合男性的利益。同样,从男性的观点来看,反对婚内强奸的法案
是毫无必要的。不过,美国文化中的某些父权制倾向和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了
。
通过其组织和习俗,尤其是交际惯例,社会规定了女性和男性的正当、
合理行为,并维护相关观念。由于强化性别观念的信息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
,大多数人都很少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这些信息是否真的合理、正常。这些
信息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往往视之为理所当然,没有
丝毫疑心。学会思考性别(以及其他事物)的文化规范,将赋予你为人的能力
。这种思考可令你进一步认识到文化期望的任意性,并进一步意识到并非所
有文化期望都可取,这样一来,你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方案和个人身份时将会
享有更多的自由。P12-13
喜欢性别化的人生:传播性别与文化(第6版)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