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龙镇,男,70后,研究《左传》《国语》《史记》多年,作《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希望以此发现当代中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的源头。
目录
第一章 刚柔并济的政治斗争
一个奸雄的诞生
第一个吃螃蟹的郑庄公
州吁的“妙计”:越是家丑越要外扬
大棒加胡萝卜,挖敌人的墙角
拉拢盟友,坐稳第一把交椅
最高级别的以下犯上:弑君
挑战权威的尺度:有礼、有据、有节
郑庄身后,一山不容二虎
第二章 新鲜血液的注入:外族崛起
南蛮入侵,不能小看的邻居
坏事的背后总有一个女人
细节决定成败:一颗甜瓜引发的血案
龟兔赛跑,公子小白的险胜
齐桓公和管仲:变法是第一生产力
二次夺国,郑厉公的回马枪
寡妇门前是非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三章 第一个国际统一战线的建立
九合诸侯:齐桓公的统战工作
什么风都不如枕边风
晋献公的一箭双雕之计
楚与齐, 两种文化的冲撞
春秋首霸是怎样炼成的
晋惠公是个大忽悠
秦晋交恶,老好人也有底线
最早的国际主义援助
第四章 “忍”的哲学
宋襄公:真小人还是伪君子
鹬蚌相争,南楚得利
隐忍是最高深的学问
晋文公上位:让第三方成为政治资本
驱虎赶狼,玩的就是心跳
本书大事年表
文摘
版权页:
用力大如牛来形容颖考叔或许还有点欠缺。因为他推着本来由四匹战马牵引的戎车,仍然健步如飞,公孙阏拔起一支长戟去追他,一直追到新郑的城门口都没追上。
如此推算,颖考叔的功率至少是四马力以上,委实非常人所能及。
公孙阏十分生气。虽然寤生最后以和稀泥的方式,给他和瑕叔盈各奖励了一辆战车,仍然不能平息他心中的怒火。
在这本关于春秋的书中,我们将看到很多“公子某”或“公孙某”,仿佛公子和公孙是春秋年间最大的两个姓,有如今天的王姓或李姓,其实这是一种大大的误解。
有必要对春秋时期的姓氏制度作一个粗略的说明。
第一,春秋时期的中国,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一样,姓是贵族阶层独有的标志,而平民大众是没有姓的。春秋时期的“百姓”,和我们现在的“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春秋时期的“百姓”指的是百官,是有姓的贵族的统称。
第二,姓和氏是两个概念。贵族不止有姓,而且有氏,氏是姓的分支。也就是说,同一个姓,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的氏族分支。比如说,鲁、卫、郑、晋的国君都是姬姓,但他们分属不同的氏,而且就是以国名为氏,即鲁国国君为鲁氏,卫国国君为卫氏,以此类推。
第三,周天子家被称为王室,周天子的儿子也就被称为“王子某”,他的孙子则被称为“王孙某”。各诸侯家被称为公室,诸侯的儿子也就被称为“公子某”,诸侯的孙子则被称为“公孙某”。可见,公子和公孙既非姓,也非氏,更主要是一种身份的代称。按照规定,公孙之子就不可再称为公孙,而应该以其祖父之字为氏。如《左传》所记载,鲁隐公年间,有一位叫无骇的贵族,其祖父是公子展,所以无骇死后,这个家族被鲁隐公赐以“展”氏,这在当时叫做“赐族”。
公孙阏既然被称为“公孙”,必定是郑国的公室成员。而颖考叔呢?原本只是颖谷地方的小领主,连这个“颖”氏也不过是从地名得来的,因为给国君出过一个掘地见母的主意,便成为了国君身边的红人,这让根正苗红的公孙阏感到很不爽,这种不爽郁积在他心中已经有很多年。而这一次,颖考叔不但在授兵仪式上出尽了风头,而且将奖品据为已有,连表演的机会都没留给公孙阏,更加让公孙阏觉得忿忿不平。
喜欢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 [平装]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